摘要:《十竹齋箋譜》被魯迅先生稱爲“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對日本浮世繪乃至近代西方藝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2016年,南京十竹齋啓動重刊《十竹齋箋譜》工作,“餖版拱花”印刷技藝只有文獻記載,沒有技術規範的流傳。

1644年南京刊行的《十竹齋箋譜》,是中國古代文人藝術中的佼佼者。鄭振鐸對其評價道:“實是晚明版畫的最高成就。那色彩的調和,刻工的精細,都是前無古人的。”

箋譜運用的餖版與拱花兩大創新技藝,被視作“彩色套印版畫的開端”,以此爲標誌,傳統的印刷術邁入了三維時代。《十竹齋箋譜》被魯迅先生稱爲“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對日本浮世繪乃至近代西方藝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8月22日,《十竹齋箋譜》重刊面世發佈會暨國家圖書館收藏儀式在國家圖書館典籍博物館文會堂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共同回顧了《十竹齋箋譜》歷時四年的重刊旅程。

現場展出的《十竹齋箋譜》

來自明末清初的箋譜

箋紙,即古人所用的信紙。明末時期,中國古書流行以圖取勝的書籍,文人雅士寫信時會仿效唐宋時期的形制,在信箋紙上加一些圖案。制箋者會將各種圖案的箋紙訂爲一冊,這種圖案冊被當時的人們稱爲“箋譜”。

四百年前,由明末清初南京出版家胡正言主持刻印《十竹齋箋譜》,正是箋譜中的佼佼者。胡正言,中國明代末年書畫篆刻家、出版家。字曰從,號十竹,原籍安徽休寧,寄居南京雞籠山側。胡正言生性愛竹,因其家中庭院種竹十餘株,所以將居室名爲“十竹齋”。他的《十竹齋箋譜》被魯迅稱爲“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

《十竹齋箋譜》採用了水印套色技術,印出來的畫面是彩色的。胡正言獨創了一種名爲“餖版”的套色印刷法。這種新方法印出來的圖案一改以前套色印刷色彩濃豔、裝飾味過重、無濃淡變化的缺點,彰顯了中國書畫墨分五色、濃淡相間的藝術特點。明末盛行的水印套色技術,後來傳到了日本,被應用於浮世繪版畫的製作過程當中。

復刻版箋譜還原明代工藝

據史料記載,《十竹齋箋譜》面世後“盛行海內”,“銷於大江南北,時人爭購”。但因技藝一度失傳,目前存世的明版《十竹齋箋譜》,除國家圖書館館藏鄭振鐸捐贈本外幾乎絕跡。

2016年,南京十竹齋啓動重刊《十竹齋箋譜》工作,“餖版拱花”印刷技藝只有文獻記載,沒有技術規範的流傳。從板材選擇、工具製作、圖案分色到雕版刷印,整個工藝經過了多次實驗和探索得以成功。重刊團隊反覆研究明代箋譜的顏料構成與着色效果,最終用綠松石、青金石、瑪瑙等天然原料調配出礦物顏料,這樣印出來的箋畫,五六百年都不會變色、褪色。

除《十竹齋箋譜》外,南京十竹齋還配套策劃出版了首部系統解讀箋畫《十竹齋箋譜圖像志》,以中、英、日三種文字,對箋譜中123幅箋畫用典出處及釋義進行詳細解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