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0月22日電 (記者 鍾旖)充滿重慶民俗風情的剪紙、源自清代的老竹雕筆筒、手工製作的川劇頭盔、代代相傳的江氏家族瓷器……當以上物件在同一個場館中呈現,一幅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版圖愈發清晰。

爲期14天的大型紀錄片《嘉陵江》及系列跨媒體行動文化旅遊考察活動近日走進重慶市沙坪壩區,記者隨團探訪坐落於重慶磁器口后街的重慶記憶博物館,探尋老重慶的歷史記憶。

圖爲重慶記憶博物館裏的微縮版磁器口書場。 鍾旖 攝

對大多數遊客而言,“磁器口”是重慶旅遊的一張響亮名片,“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道出它的歷史滄桑與厚重文化。根據建設規劃,完整統一的磁器口古鎮由磁器口正街、磁器口橫街、磁器口后街等板塊組成。磁器口后街項目位於磁器口古鎮西北側的馬鞍山地塊內,佔地9.9公頃,包括重慶記憶博物館、重慶磁場、建文帝像等景點。

踏入重慶記憶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多塊擁有百年曆史的青石路石板。館內以實物、圖片展等形式讓觀衆瞭解古鎮的千年魅力。

據介紹,磁器口修建古鎮之初的名字是白巖場,始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後據傳明建文四年,朱棣篡位,建文帝朱允炆從地道倉皇逃出皇宮,削髮爲僧,流落到巴蜀一帶,曾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隱匿四五年。後來人們將寶輪寺改名爲龍隱寺,白巖場也改稱龍隱鎮。清乾隆年間,龍隱鎮以瓷器生產及轉口貿易而繁盛,名列川東四大名鎮,因“瓷”與“磁”相通,得名磁器鎮,當地人呼之爲“磁器口”。如今,磁器口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博物館展廳內,吊腳樓、藝人茶館等微縮景觀精巧別緻。磁器口古鎮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書場茶館是舊時人們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最佳場所,昔日的戲園和劇場,都從書場茶館演化而來。抗戰時期,磁器口古鎮的茶館達百餘家。茶館演唱的戲曲品種也很多,有川劇坐唱(打圍鼓)、川曲清音、四川竹琴(道琴)等。

圖爲重慶記憶博物館展出的小龍王頭盔。 鍾旖 攝

磁器口不僅傳承着歷史,更保留着大量傳統民俗文化。記者在博物館內看到,木雕、蜀繡、臉譜、剪紙、捏麪人等古老技藝,在磁器口都有跡可循。“諸多民間民俗或手工藝聚集於此,老重慶悠久的歷史文化也在這裏延伸。”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

磁器口以制瓷出名,博物館通過器物加歷史資料的方式,展示了沙坪窯瓷器開山鼻祖“江氏家族”的過往。康熙初年湖廣填四川時期由福建遷移到磁器口的江氏家族是制瓷世家,代代相傳,沿襲八代。正是在江氏家族制瓷工藝的影響帶動下,其他陶瓷廠在此聚集,助磁器口形成產、運、銷一條龍的陶瓷產業。

圖爲博物館展出的江氏家族制瓷史。 鍾旖 攝

磁器口古鎮管委會相關負責人稱,重慶記憶博物館自2018年2月試運行對外開放,人們可通過參觀感知磁器口的新舊融合、文化傳承和歷史內涵。目前沙坪壩區正着力推進磁器口后街改造建設。未來,沿着兩溪三山匯一江的山水格局,磁器口古鎮將形成爬山城、逛老街、品創意三大旅遊線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