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遼寧撫順“女德班”的消息甚囂塵上,雖然已經被明令關停,但是想想其中內容,依舊令人心驚。在如今提倡男女平等的時代,竟然人大肆宣揚那些不合時宜的思想,而且還有這麼多人對此欣然接受,着實令人不解。

“女德”一詞出現於《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女德無極,婦怨無終。”中國古代並不存在名爲《女德》的典籍,由於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整個社會希望用一種規則來限定女子的行爲,藉以提高男人的地位,所以纔將“女德”一詞上升到了整個社會的高度,而後世人們對於“女德”的理解,大多也就來源於“女四書”,包括《女誡》、《內訓》、《女論語》、《女範捷錄》。

《女誡》爲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所著,全書分卑弱、夫婦、敬順、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篇,被認爲是古代女子教育的楷模,而那些宣揚“女德”的人,大多也都會以《女誡》來作爲理論依據。但《女誡》並非是一部單純教育古代女子的典籍,放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班昭著書的目的是矯正時俗,預防外戚專權跋扈的現象出現,只不過班昭無法直言,只能《女誡》來側面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說,非要拿出《女誡》來重申古代“女德”,只是曲解歷史而已。

《內訓》是明成祖的徐皇后爲教育宮中婦女,採輯“古聖先賢”關於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誨﹐於永樂二年所編著。這個就更無法適應這個時代了,皇宮本就是等級最森嚴的地方,而如今人人平等,針對皇宮的教條自然不能拿到現在使用。

《女論語》爲唐朝女學士宋若莘撰寫,假借韋逞之母宋氏、曹大家等人之口,闡述封建婦道。當時唐朝正在經歷動盪,重新建立穩固的社會秩序,恢復強化原有的家庭倫理綱常成爲全社會重要而緊迫的需求,《女論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所以,《女論語》中事無鉅細的規範了女子的言行舉止,顯然太過苛刻。而且,作者宋若莘自己一生都未結婚,卻寫出一部教育女子三從四德的典籍,如何令人信服。

最後還有《女範捷錄》,明末儒學者王相之母劉氏所作,宣揚古代的“貞潔烈女”與“賢妻良母”等事蹟,稱讚《女誡》、《內訓》諸書,內容依舊承襲於舊俗,並無太多創新。

雖說時代變遷,人們的思想也在產生劇烈變化,有人想要在這紛繁之中找到一個能夠指導自己的想法,但我們必須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向前看,而不是倒退。傳統值得繼承,但必須是那些正面的,積極的,適合現代社會的,而不是封建糟粕。“女德”依舊在,但那是爲了讓女子活得更好,而非屈從他人。

(全文完)

轉載請註明“來源:互動百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