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未來其實一點都不難。

比如今天你預測說,未來無人駕駛會成爲主流,機器人將遍地都是,萬物皆可自由互聯,這就基本沒有價值,因爲只要時間繼續向前,現有技術不斷完成突破,這些事情早晚會發生,只是時間的問題。

對於科技走勢的預測,真正的價值是,如何把技術創新+爆發時點+商業應用全面結合起來,去綜合思考一種技術在未來的演進可能。

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王煜全,對於技術走勢的預測有三個標準,非常值得借籤:

第一,要以產業化爲評判標準,一切不談產業化時點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

第二,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力。技術的突破有深有淺,真正的好技術,最終還是要造福於社會,與技術出於哪一層無關。

第三,要看技術影響的持續性。技術從研發到應用到進入產業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而不是突然的爆發,要判斷趨勢就要觀察並理解這個過程。

這位被羅振宇譽爲新生代的科技思想家,兩年來已經做出了很多科技趨勢預測。今天我們可以從過往的一些預測中,去總結如何預測的科技趨勢的思維體系。

增強現實(AR)技術即將進入爆發

世界將被數據覆蓋,增強現實(AR)是將計算機生成的信息實時疊加在現實世界中。《科學美國人》選中AR技術的原因是認爲AR正在走向主流市場,現在估值15億美元的AR市場在2020年能達到1000億美元。

王煜全在《全球創新260講》的專欄中曾多次介紹AR技術和它未來的發展趨勢。去年的 蘋果 發佈會,他就指出iPhoneX基於激光點投影的面部識別技術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這一創新背後有一個巨大的市場,這個市場就是增強現實AR。到今年的 蘋果 發佈會,已經有很多應用依靠 蘋果 的這項技術推出來了,隨着開發工具越來越方便,這個市場現在馬上就要進入井噴期了。

私人定製的診療工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科學美國人》認爲在過去的10年,生物組學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能在體液或組織樣本中迅速、準確地對個體的全部基因組進行測序,或測量所有蛋白水平、代謝副產物或微生物數量。因此新型診療工具已經開始顛覆標準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法了。

事實上,這樣的說法雖然聽起來很酷,但是並不是很準確。全基因組測序可以實現,但是目前的成本還很高,而且基因組測序得到的結果只是患病概率,所以不能代替診斷。對血液中游離的DNA的診斷現在也還有精度問題沒解決,比如說腫瘤診斷,還是無法完全替代傳統診斷方法的。私人定製的診斷工具有一些突破,但是離顛覆行業的突破還遠得很,只能說是曙光初露,能成爲趨勢還早着呢。

人造肉的路還很長,文化比技術重要

人造肉的技術比較好理解,把動物細胞培養成肌肉組織,這樣既可以解決動物保護爭議,又可以減少相關產業的環境污染。這項技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比較有意思,美國有很多相關的研究,對這項技術很重視,但是中國似乎都不太在意這件事。

這一點主要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的很多素食主義者是出於動物保護的目的選擇素食,所以像人造肉不涉及殺生,他們就會欣然接受,但是中國的很多素食主義者觀點就不同,即使是動物細胞培養出來的肌肉組織也不接受。所以人造肉在美國備受關注,到了中國就不太被重視了。技術離開社會文化大環境,將有很大的差異,學習先進技術,不可盲目。

基因編輯應用增強帶來新的倫理隱患

2013年,張鋒教授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揭開了基因編輯的序幕,近幾年圍繞着基因編輯技術很多應用都蓬勃發展起來了。王煜全認爲離產業化最近的就是我在《全球創新260講》裏講到的中國的哈佛留學生楊璐菡,她通過把產生排異反應的基因敲除,使得在豬身上培養的人體器官能夠成果移植,這項技術一旦成功會是一個了不起的科技突破,非常值得期待。

王煜全在2017年的前哨大會上預測,未來基因編輯的應用會增強,但是帶來危機也會更明顯。比預測的更快,2018年底的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爆發,給中國甚至全球基因編輯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基因編輯必將改變我們人類發展的進程,但任何技術創新都將帶來風險。如何更好的監管,而不是開歷史的倒車,如何更科學持續研究而不是因噎廢食,如何讓共享人類智慧成果避免壟斷帶來的公平缺失,是未來基因編輯的發展過程中比技術創新的更爲重要的事情。

量子計算機路漫漫其修遠兮

量子計算機是近幾年比較熱門的技術,很多媒體都做過相關報道,但量子計算還是一個概念,短時間還不具備大規模普及的可能性。首先,量子計算機的普及推廣,現在還是面臨着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量子計算機對運行環境的極高要求,需要全新的算法等等; 其次光子計算機目前也有一定成果,未來的計算機會如何發展,還是未知。而且量子計算機算法在2018年並沒有突破性的成果出來,所以王煜全認爲量子計算,還要有很多突破性的提升纔有可能成爲趨勢。

率先使用人工智能將成爲行業贏家

在2017年的前哨大會上,王煜全就已經指出,人工智能的革命期已經結束,開始進入收穫期,現在是各個行業開始結合人工智能發力的最好時機人工智能已經開始進入各個行業,金融服務、新零售、交通管理、醫療影像分析等等都已經有大量應用普及。

人工智能的平臺機會已經被各大公司壟斷了,早已不是機會了。但是人工智能的行業機會剛剛開始,因爲人工智能平臺的目標就是使得任何一個不懂人工智能的人都能夠使用人工智能。這個目標還沒有完全實現,所以如果現在能夠主動迎接,克服一點點技術困難去使用人工智能,就擁有了比業內競爭對手更強大的武器。

因爲人工智能的平臺的發展,造成了人工智能的各個行業機會出現井噴,如果善於發現機會,迅速在本行業裏面成爲第一個引入人工智能的人,就極有可能成爲行業的整合者,成爲下一個霸主。

電動車的改變生活的能力不斷提升

由於中國對製造支持的能力更強大,而且中國的科技支持氛圍更好,因此中國的自動駕駛和電動車領域相比於國外要更熱門,傳統車企和現在的造車新勢力形成了一個既合作又競爭的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因此王煜全在2018年判斷,中國會成爲全球汽車產業最重要的新興力量。

從2017年開始,王煜全特別看好電動車產業,但是對於特斯拉他一直抱有擔心的態度,他預測2018年特斯拉會有一個小低谷,因爲入場者會增加,競爭更激烈。現在看來,2018年伴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爆發,比亞迪、拜騰、蔚來、威馬等一批電動車造車新勢力的誕生。特斯拉果然在2018年,遇到了發展瓶頸,並且也不斷通過降低價格擴張市場,在中國建廠提升量產來積極應對。電動車是趨勢,但不是對所有品牌來說都是好事。

大航天時代中國人不能再錯過

星辰大海,一直以來是科技探尋的方向。億隆仿硭箍慫檔囊潑窕鸚牽⑸瀋賢蚩盼佬搶錘哺塹厙蠆⒉皇薔淇棧啊018年2月7日,億隆仿硭箍說腟paceX成功發射了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強的超級火箭\u2014\u2014獵鷹重型。2018年9月13日,SpaceX已簽下全球首位乘該公司火箭飛船繞月飛行的私人乘客。馬斯克的SpaceX接連接幾次的火箭成功發射,爲重型火箭商業運載之路,打開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現在看來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大航天時代,現在全球科技產業的特點,就是越來越生態,從線性的發展,變成平行的展開。當火箭運載能力還沒有完全解決的時候,就已經有人研究太空居住,有人研究各種應用的開拓了比如太空能源和太空探礦,而未來幾個平行的方向一旦同步成熟,產業就會瞬間展開,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

碳硅融合下的生物技術的革命

我們對人類整體的瞭解程度大大增加,但對每個個體依然缺乏瞭解,智能可穿戴結合雲計算和人工智能,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對自己的健康進行長期實施監控,將監測到的數據上傳給醫生,醫生就能夠更準確的幫助我們判斷病因、及時治療了。希望未來這樣的產品越來越多。

未來我們身上的電子產品會越來越多,甚至計算機可以直接和我們的腦神經聯繫起來,即腦機接口。不過我認爲這條路不一定走得通,因爲大腦是非常脆弱的器官,植入式的腦機接口風險很大,我認爲真正要實現大腦和機器的互動,非植入式的腦機接口才是未來。

5G的發展離不開應用爆發

2019年開始,5G需要的所有技術將會準備齊全,基本上5G的部署已經爲時不遠了。當然5G和人工智能的平臺一樣,都需要大量應用,而且都知道一定會有應用會變得很大,像騰訊QQ和微信那麼大,甚至會更大,但最後哪個應用會做大,沒有人能預料。所以大公司的策略就是搭平臺,而且儘量吸引應用在自己的平臺上紮根,這樣將來不管哪個應用做大了,大公司都能分一杯羹。

當然,隨着5G的部署, 虛擬現實 和混合現實也會迎來巨大的應用機會,把現實的東西虛擬化在未來有巨大的需求,也許將來一臺手機就能夠把眼前的任何物體掃描成三維模型,放到虛擬世界裏。

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預言家一樣的先知,最近幾十年也有不思想家頂着未來學家的帽子,但是隨着科學技術不斷提升,信息的快速普及和去中心化,預測未來不再是一種少數人才能掌握的能力,而應該成爲現代人的基本技能。

2019前哨大會

時間:2019年4月20日 14:00-18:00

地點:北京 五棵松M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