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州10月22日電(記者 胡小麗 通訊員 趙學良 唐玲)一張“送子契約”讓戴國民與親人一別便是六十三載,但也是這張“送子契約”幫助他尋回了故鄉路。

近日,在浙江省德清縣公安局洛舍派出所民警的帶領下,一輛杭州牌照的小轎車駛入了洛舍三家村,七扭八拐後停在了一戶人家門前,而後下來一位叫戴國民的花甲老人。

圖爲:送子契約。 德清縣公安局供圖 攝

“你是大哥……”看到門前等候的施正法老人後,戴國民立馬迎上去緊緊握住雙手,原本緊張的臉一下子舒展開來,露出喜悅的笑容。一想到這來之不易的團圓,兄弟倆激動地相擁而泣。

原來,63年前,戴國民的親生父親親筆立下送子字據,將才出生7天的他送給了杭州的一戶人家。至此,他再也沒有回到過出生的地方,也沒有與故鄉的親人有任何的聯繫。如今,年過花甲,戴國民渴望落葉歸根的心願更加強烈。而深知其心願的姑姑戴惠珍決定幫他找回他真正的家。

“從侄子懂事以後,我們就把身世告訴他了,他可以去找自己的親生父母,那時候他很懂事的,家裏困難要幫忙,他不想找。現在年紀大了,我們做長輩的也想讓他圓了心願。”爲了全力促成認親這件事,82歲的戴惠珍懷揣着送子契約趕到洛舍派出所求助。

圖爲:戴國民端詳母親的樣貌。 德清縣公安局供圖 攝

民警嚴金貴得知此事後,十分感動,決定幫助戴國民找到他的親生父母,讓這個家庭重歸圓滿。隨後,嚴金貴通過公安系統查詢,幾經輾轉,發現洛舍有兩位同名的人,但是年齡不符,這意味着,找人還得實地走訪。

戴惠珍告訴民警,自己的哥哥抱養戴國民一事她非常清楚,“當年,哥嫂纔出生半年的女兒夭折了,嫂嫂傷心異常,哥哥就託人尋訪要抱養一個孩子,那個年代,孩子送人很常見,於是就找到了施炳慶家,他將才出生7天的三兒子戴國民送給了哥嫂,並立下字據。”戴惠珍邊說,邊從口袋中摸出已經破舊了的紅色送子契約。

這張立於1956年3月27日的契約,是戴國民親生父親施炳慶親筆寫下,上書:將次子(實爲三子)送給別家接香火,雙方自願,絕無悔意。戴國民就這樣被抱走了。

半個多世紀的間隔,送子契約的信息模糊,除了親生父親及介紹人的名字,以及印象中是一個叫德清洛舍的地方抱養的,就沒有其他的具體信息了。找人雖不似大海撈針,但也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根據這個施姓,我們去查哪一個地方姓施的人最多。走訪老年活動室,廟宇裏面找一些年齡較大的老人瞭解情況。”兩天時間裏,嚴金貴早出晚歸,最後鎖定三家村三支頭的一個地方,並找到大哥施正法,他也回憶起了當年抱養的戶主名字,信息一條條的對上了。

圖爲:戴國民與兄弟合影。 德清縣公安局供圖 攝

10月17日晚,嚴金貴就將這一好消息回饋給了戴惠珍,第二天中午,他們陪同戴國民從杭州驅車趕到洛舍,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戴國民第一次回到出生的地方,和衆親人聊天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來之前已經瞭解到父親20多年前就已故去,母親亦已離世,戴國民心裏留下了深深的遺憾。不過弟弟將戴國民領到自己家中,告訴他這就是他當年出生的地方,又從牆上將老母親的照片取了下來交給戴國民。

輕撫已泛黃的照片,端詳母親的樣貌許久,又拿起父親留下的身份證,擦了又擦,看了又看,戴國民心中百感交集,“想到年紀大了,歸根結底要找到自己的老家,也挺記掛,最好老爸老媽仍在,我還可以給他們盡點孝道。我跟我父親長得很像……”說話間,戴國民幾度哽咽,聽說二老都是80多歲高齡安詳地故去後,他心中稍稍寬慰了一些。

“真的非常感謝洛舍的民警,了卻了心願,現在死了也沒有遺憾了……”戴國民告訴民警,養父已經不在了,家中還有雙眼失明的養母,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她。親眼見到失散半個多世紀的團圓,陪同戴國民尋親的姑姑戴惠珍一家及給予幫助的民警都感到十分激動和寬慰。(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