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山海繼續和大家來聊一聊玉器收藏中的沁色。感謝各位玉友和藏家們對山海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幫山海多多宣傳,使山海的圖文能夠讓更多的玉友、藏家和老師看到。以便我們互相學習。

古玉圖考,我覺得都快讓我做成LOGO了

閒話少敘,咱們今天繼續昨天的話題,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玉器收藏中的沁色和沁相!玉器之所以受沁,是由於玉屬於非均質結晶體,密度、硬度分佈不均。有些地方肌理致密、硬度高,耐腐蝕性強;而有些地方相對較疏鬆、硬度低,耐腐蝕性差。因爲玉質本身質地不均,在長期的內應力作用下,就會發生解理現象,產生綹裂,相對容易被浸染侵蝕。玉器的琢制,必然要經過切割、琢磨、鑽孔、上花等諸多工序,在佩戴使用過程也會受到碰撞, 甚至殘損(戰漢時期在將死者生前所使用的玉器陪葬入坑之前,還有人爲刻劃作殘的習慣)等,這些相對粗糙的痕跡部位,因其附着力強,也就比光潔面更易腐蝕。在自然條件下,酸鹼度呈中性、乾溼適度且成百上千年不變的環境是不可能存在的(密山封性好的窖藏可能會好一些),,大多不是偏酸就是偏鹼,乾溼變化很大,且其周圍普遍存在可與之發生氧化、置換作用的礦物成分,再加上國人自古便有在葬坑中放置硃砂、石灰、水銀等強腐蝕性物質的習慣,更增加了玉器受沁的可能性。

自然沁色

一般來說,從數千年之前傳世至今而未經入土的古玉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古玉受沁自然也就在所難免。當然,入土古玉也會因爲玉質(比如岫玉就比和田玉更易受沁)、所處壤質、環境(溼坑比干坑更易受沁)、時間長短不同,而使受沁程度有所不同,沁色沁相也就因此不同。有些玉器全部受沁變色,有些玉器則只是局部變色。有些坑口重,有些坑口輕,比如:南方地溼,玉器易受沁變質;北方較乾燥,受沁較淺,或有歷經數千年不受沁者。總之,在內因與外因的綜合影響下,我們必須認識到完全不受沁的古玉是很少見的,同時也要認識到自然受沁是一個很漫長的、緩慢漸進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非百年以上不太可能形成目視可見的沁相(海邊鹽質土壤中則例外)。而使用高濃度的研製土壤作僞、做舊,這也是近代很多作僞者管用的伎倆。

受硃砂影響的自然沁色

聊到高古玉的沁色,我們不得不提兩個詞。一個是豆花、一個是飯糝。糝這個字呢是個多音字,有念(shen)的,也有念(cen)的,據說山東臨沂地區還有個特產就是這個字,但是念(sa)。念什麼咱這姑且不多討論。所謂豆花和飯糝在玉器的沁色中是個什麼樣的形態呢?其實很簡單,豆花是從玉質內部開始出現的片狀白化現象,看上去就像漂在湯中的豆花。而飯糝呢,則是類似於我們看見玉料裏天然形成的白點相似,也就是我們玉友平常所說的棉。但是和我們說的白棉點的區別是什麼呢?原生玉料中所帶的棉是成雜亂的絮狀,大多延一個方向成貫穿狀。而飯糝,通常與自然接力所形成的內部六列現象相隨顯現,且邊緣成自然暈散狀態。完全區別於天然的水線、棉點和綹裂。

飯糝沁

說白了就是說,飯糝與豆花都是白話的初步形態,通常是在玉質相對疏鬆處,由內及表,然後從匹克顯現出來。一般來說,年頭越久的老玉就越發的明顯。而玉種原生態的絮狀棉點,如棉如絮漂浮在玉的裏面,用玩翠的行話來說:他是有根的。

我實在拍不出豆花沁的樣子,哪位大神評論區上圖大家交流一下

今天的分享在山海自己看來,說實話,我也覺得比較青澀。或許是因爲我的表達能力不足,更多的是我自己今天翻了大量我自己的藏品,更是跑去古玩城幾個要好的老師那裏想拍一點素材,以便用於本文的配圖。可惜的是我還是太笨了。這種需要在倍鏡下看清的東西,我實在不知道怎麼拍攝。希望廣大玉友多多體諒吧,真有什麼想指教的,歡迎評論區對山海指點一二,山海一定做到有評必回。咱們明天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