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8

今日心情

晴空萬里 萬里無雲

電視劇《我的寶貝》裏,佟大爲飾演的爸爸,學了一招最新睡眠方法,訓練兩個多月的女兒自主入睡。

他把女兒單獨放在房間,自己坐在客廳,掐着秒錶,看監控,不管女兒哭得多厲害,不到時間堅決不去抱女兒。

媽媽的心都要被女兒哭碎了,爸爸卻堅持要到最後一秒才讓進。

訓練到第六天,時間已經延長到半小時,孩子在房間哭得聲音嘶啞,夫妻倆揪心地癱坐在房門口,煎熬地等到最後一秒,心急如焚地衝進房間,卻發現,孩子自己抽泣着睡着了。

佟大爲一臉得意地看向妻子,顯示自己的勝利。

但,這種做法真的好嗎?任由孩子哭,就真的能讓孩子對哭免疫?這其實也是很多父母糾結的問題。

我的同事就很困擾,拼了命生下來的寶貝兒子,由着孩子哭,媽媽不去回應擁抱,比殺了她還難受。

可是,每次她抱孩子,婆婆總在一邊嘮叨:

“孩子哭就讓他哭一會,還能鍛鍊肺活量呢。哪有孩子一哭就去抱的,現在抱多了,以後就難帶了,從小抱大的孩子,長大愛粘人愛哭鬧,嬌氣得很。”

抱太多就是過分驕縱孩子?長大了就不好帶?

不抱不回應,就真的能讓孩子長大後獨立自主?

不,親愛的,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最好的辦法,不是把他推出去,而是把他抱在懷裏。

從小沒抱夠的孩子,後來會怎樣?

我的鄰居,是個很嚴厲的媽媽,她一直期待孩子能長成陽光樂觀,獨立自主的男子漢。

她很少抱兒子,兩歲多的孩子即便走了很遠的路,累得想讓媽媽抱,她從來都是拒絕:“男子漢要自己走路。”

有一次,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他哭着撲到媽媽懷裏求助,媽媽硬是把他推開:“自己去搶回來。”

媽媽一次次把他推開,他一次次拼命掙扎重新擠進媽媽懷裏,一邊不斷哭喊:“媽媽抱我,媽媽抱我。”

我看得都心疼,勸媽媽抱抱他。

孩子媽媽拒絕:“你不知道,這孩子就愛哭哭啼啼的,比小姑娘還嬌氣,一天到晚都要抱,我要是順着他,長大了還不知道什麼樣呢。”

孩子媽媽當然有她的苦衷,她希望兒子能像男子漢般勇敢堅強,所以一次次硬下心腸把孩子推出去。

可效果並不好。

孩子越來越膽小,稍微遇到點事就哭着朝媽媽懷裏撲。

上幼兒園更慘,每天去幼兒園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孩子抱着媽媽死活不撒手,哭得驚天動地。

好幾個老師才能把孩子的手從媽媽身上掰開,媽媽狠心走出好遠,還能聽見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媽媽別走,媽媽救我。”

別的小朋友哭幾天就好,他卻一直沒辦法適應幼兒園,從早到晚哭了一個多月,直到老師建議媽媽先把孩子帶回家,說他實在太沒有安全感。

媽媽很焦慮,向我訴苦:“你說他是不是投錯了胎,明明是個男孩,內心卻住着個姑娘,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鬧着抱,你家閨女反倒膽子大得很,你到底是怎麼教的?”

我說:“孩子那麼想讓你抱他,你就試試抱抱他吧。”

媽媽若有所思。

不久後的一天,她給我發了好幾段長語音:

今天孩子在玩滑梯的時候,突然拉大便,哭着要我抱他,我本來氣他學不會自主如廁,想把他推開。

滑梯上的小朋友說:“阿姨,他好臭啊,你千萬別抱他。”

那一下,孩子緊張得身體都僵硬了,我心疼得不行,一把抱住他:“媽媽不覺得臭,媽媽抱。”

孩子的表情一瞬間就笑開了花,抱着我的臉親了好幾口,我的心都化了。

我現在真的很後悔很自責,以前每次他要我抱,我怎麼就那麼狠心把他推開呢?

我一直覺得對他嚴厲是爲他好,可今天才明白,孩子那麼小懂什麼爲他好,他只是想要媽媽抱抱而已。

很慶幸,鄰居媽媽終於找到問題的癥結。

她越急着讓孩子自己長大,孩子越學不會自己長大。

知乎上曾有人問:沒得到過父母擁抱的人,是什麼感覺?

點贊最高的一個回答是:

“從我記事起,我父母就從沒抱過我,沒親過我,其實也沒有虐待我打我,給我喫穿用度都挺好的,但我就是和他們不親,大學畢業後我就去了遠方,很少聯繫,有時候也想打個電話,但實在沒什麼話聊。

一年也就過年回去幾天,和他們待著覺得很尷尬,很孤獨。

就是那種明明有父母有家,卻感覺心裏空落落的,沒有歸宿感,周圍都很熱鬧,我卻從心裏覺得寂寞,怎麼填都填不滿。”

心理學家指出:父母常常擔心多抱孩子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實際上不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才會給幼小的孩子帶來創傷。

從小得不到父母積極關注和回應的孩子,內心很難建立安全感,也沒有勇氣去嘗試新的環境。

成年後甚至極有可能會成爲低信任者和低安全感者,容易感到自我挫敗,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時會存在困難,也不容易給予別人真正的愛。

美國一個學前智能教育研究室曾對200多名2歲的孩子進行跟蹤測試,結果發現,以三年爲期限,有些孩子的智能數據和正面性格上升很快,有的卻下降了。

研究者非常好奇,對數據上升很快和下降很大的孩子,進行家庭情況回訪,驚奇地發現:

“孩子智能發育的快慢,正面性格的養成,主要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頻率和準確性。另外還發現,經常被父母抱着或揹着的孩子,與父母交流的頻率和準確性是最高的。”

換句話就是,在孩子的心裏,抱=交流回應=愛。

他們在父母的擁抱裏吸取並衍生所有的正能量,包括且不限於:愛,溫暖和力量。

《爸爸去哪兒5》中,鄧倫是小山竹的實習爸爸,小山竹卻提出想問他幾個問題,看他能不能當自己的“爸爸”,見面時,鄧倫正在化妝,看到小山竹,很自然地就把她抱了起來。

小山竹很滿意地說:“我覺得他適合當‘爸爸’,因爲他會抱着我。”

你不抱我,就是不愛我;你愛我,就會抱着我。孩子的理解就這麼簡單。

美國聖母大學研究發現:

嬰幼兒時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擁抱的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會過度依賴父母,反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強的社交能力。

很多人擔心,過度擁抱會寵壞孩子,其實完全是杞人憂天。

關於擁抱,父母瞭解以下兩點就好:

1)1歲前怎麼寵都不爲過

心理學論證,0-1歲是寶寶形成安全感,懂得愛的最爲核心的關鍵階段!

0-5月齡的孩子是透過自然反射性的微笑、哭鬧、吮吸等行爲,吸引照顧者的注意。

哭就是小嬰兒的求救信號,餓了困了渴了尿了,如果得到媽媽一次次及時而溫暖的回應,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就建立起來了。

6-12月齡的孩子開始出現分離焦慮,這也是寶寶與媽媽之間健康關係的證據,這個階段心理學叫做:“物體永恆性的培養”。

物體永恆性是指寶寶瞭解物體是永恆存在的,開始認識到物體是獨一無二的,他發現世界上只有一個媽媽,看不見媽媽就會以爲媽媽不存在了。

很多小朋友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無法離開媽媽,很有可能就是這個階段沒有得到媽媽足夠的回應。

所以說,1歲前的孩子,完全不要考慮會不會寵壞,給TA足夠多的擁抱和愛撫纔是正確的做法!

2)傾聽孩子的需求

哈佛大學的早期教育研究項目表明:“你越早開始正確應對始於5個半月的需求性啼哭,越有可能避免寶寶在3歲前成爲一個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專家認爲,一歲以後的孩子會爲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和親近需求,用哭鬧等各種方式影響照顧者的行爲。

也就是說,大一些的幼兒哭鬧或求抱,確實是有目的性的,有些或許也帶着不合理的需求。

但,父母與其擔心“多抱是否會寵壞孩子”,還不如仔細思考孩子“哭鬧渴求擁抱背後的需求”。

如果需求是合理的,父母自然應該給予滿足。

如果孩子是無理取鬧,父母更應該給予擁抱,再輔助情緒的疏導,引導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擁抱本身,和寵壞並無關聯,和父母對孩子需求的回應態度有關。

每一個父母都想把全世界最好的送到孩子面前。

其實,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以及最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祕訣很簡單,就是來自父母愛的擁抱。

就如泰戈爾所說:“被媽媽親愛的手臂擁抱着,其甜美遠勝過自由。”

願所有的孩子,都得到足夠多愛的擁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