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爲一座歷史皇城,經歷了無數的朝代更迭,看過了數不盡的滄桑變幻。提到北京就繞不開故宮,這座位於北京城最中心位置的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它既是一座宮殿也是一座博物館,相比“故宮博物院”這個名號,大家更喜歡稱呼它作“故宮”。

現在我們遊歷故宮的時候不再只是看看皇帝工作和睡覺的地方,也不再是一路向北的只有一條遊覽路線,更多的精美的展品,展館正在一一向我們介紹着新故宮的風采。故宮的開放面積也由最初的不足30%,達到現在的80%以上,過去的“遊客止步”也在慢慢變成了,“請往裏走繼續參觀”。更多展館裏的“不許拍照”也被更換成了“不許使用閃光燈”,這點點滴滴的改變也成爲故宮的常態。

前文我們提到過遊覽故宮可以根據自身的體力和時間選擇不同的遊覽路線,最省時省力的則是直走中軸的,最短路線:午門-外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含鐘錶館,繪畫館)-內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含青銅器館,陶瓷館)-神武門,耗時約2小時。詳情介紹請見上一篇《關於故宮的那些事兒》。

這裏我們要聊一聊除了一路向北的中軸線,我們還可以去哪裏逛逛?那就是另一條常規路線:午門-外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含鐘錶館,繪畫館)-內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含青銅器館,陶瓷館)-內西路(西六宮-養心殿)-內東路(奉先殿-齋宮-東六宮)-外東路(九龍壁-黃極門-養性殿-樂壽堂-乾隆花園-頤和軒-珍妃井,含珍寶館)-神武門,約耗時半天時間。

內西路,包含養心殿,西六宮,重華宮幾部分。

隆宗門,內廷與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位於乾清門廣場西側,與東側的景運門相對而立,形制相同。門內北側爲軍機處,門外正西爲慈寧宮。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許擅入此門。

養心殿,清宮中除太和殿外,最爲重要的宮殿。位於內廷後三宮的西側,西六宮的南面,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年(16世紀中),一直做爲皇帝的便殿。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至乾隆年間加以改造,添建,成爲一組集召見羣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於一身的綜合體建築羣。東暖閣設有寶座,曾經是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垂簾聽政之處。“養心”意爲涵養心性。

西六宮,包括永壽宮,鹹福宮,翊坤宮,長春宮,儲秀宮,啓祥宮(太極殿),宮羣主體建築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後經明清兩朝多次修繕。

永壽宮,位於翊坤宮南面,啓祥宮(太極殿)東面,是後宮中距離養心殿最近的一個宮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長樂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更名爲永壽宮,後經多次重修或大修,但仍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鹹福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壽安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爲鹹福宮。雖爲后妃居所,但仍有皇帝偶爾在此居住。

翊坤宮,位於故宮西路開放區,明清兩代后妃居住的地方,二進院格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史稱萬安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改爲翊坤宮,清朝沿用了舊稱。清代曾多次修繕,光緒年間爲慶慈禧五十大壽,將翊坤宮與儲秀宮打通,形成四進院的格局,現仍保持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長春宮,位於太極殿之北,鹹福宮之南。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長春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改稱永寧宮,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複稱長春宮。後經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拆除長春宮的宮門,並將後殿太極殿改爲穿堂殿,咸豐帝題“體元殿”,長春宮,啓祥宮兩宮由此連通。

儲秀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壽昌宮,明嘉靖年間改爲儲秀宮。位於鹹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明清兩朝後妃居住地。儲秀宮爲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前出廊。清咸豐年間,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今天的麗景軒),並在此生下了同治皇帝。末代皇后婉容是儲秀宮最後的主人,這位受到西方文化教育影響的皇后,將西餐,鋼琴,西式浴盆這些新鮮玩意兒帶進了儲秀宮。

啓祥宮,又稱太極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未央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啓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

相傳故宮裏有兩條求子路,一條是西二長街南門的螽斯門,與之相對的則是百子門,名爲螽斯,意在期盼皇家多子多孫,不少宮廷劇中都出現過此門。清末時,末代皇帝溥儀爲了騎車方便,將內廷部分街門和院落之門的門檻鋸掉,其中包括螽斯門。鋸下的門檻兩端做出榫頭,殘留的兩段門檻上再分別鑿出卯眼,每到夜晚封門上鎖之時,須將門檻裝回原位,以保門禁的森嚴。現在,您再去故宮的時候就可以看到螽斯門不是沒有門檻,而是被放在長街一側的。

重華宮,不在西六宮之內,是位於位於內廷西六宮以北,原“乾西五所"的“東二所”,清乾隆皇帝弘曆爲皇子時居住於此。弘曆登基後,此處作爲肇祥之地升爲重華宮。

外西路,位於西六宮以西,爲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等高輩分后妃居所。包括:慈寧宮,雨花閣,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

慈寧宮,明清兩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們的起居休閒之處,位於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在仁壽宮的舊址上拆除大善殿而建。明朝慈寧宮爲前朝皇貴妃居所,清朝順治十年(1653)孝莊皇后始居慈寧宮,自此成爲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嬪等人隨居。配有專屬花園,位於慈寧宮西南。現慈寧宮景區以作爲精品陳列區(雕塑館),分別展出包括東漢永和五年石羊,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唐開元二年陶俑等40多件難得一見的珍品。

雨花閣,一座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也是宮中數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座,位於內廷外西路春華門內。清乾隆十四年(1749)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託林寺壇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築的基礎上改建成雨花閣,於其中供奉西天梵像。

壽康宮,位於故宮內廷外西路,慈寧宮以西。始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清乾隆元年(1736)建成,後經嘉慶二十五年(1820),光緒十六年(1890)重修。以慈寧宮,壽康宮爲代表的紫禁城西路後宮,一直被稱做“女性世界”,從88年建院以來一直充當“庫房”的角色,大門緊閉的時候遠多於打開的時候,2015年10月,包括慈寧宮及花園,壽康宮等在內的故宮西部整體開放,這壽康宮的東廂房也是“甄嬛”的原起居室。

壽安宮,始建於明代的宮殿建築,位於紫禁城西北隅,明舊稱鹹熙宮,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鹹安宮,到了清初因地理位置曾閒置無用,康熙帝兩次禁廢太子於此。

英華殿,位於紫禁城內廷外西路西北,初名隆禧殿,明隆慶元年(1567)更改爲英華殿。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這裏是明清兩代皇太后及太妃太嬪禮佛之地。

冰窖,故宮的冰窖建於清乾隆年間,現存4座,爲清宮藏冰之處。冰窖呈南北走向,爲半地下拱券式窯洞式建築,每座冰窖東西寬約6米,南北長約11米,窯底下沉地面以下1.5米,存冰5000餘塊。地面用條石鋪成,四壁則先砌條石,後砌灰磚形成券頂,兩端開有拱門。如今,冰窖做爲故宮西部的公共服務區對公衆開放,可以在遊覽間隙小坐休息。

剛剛說過了西六宮和內外西路,稍作休息後,咱們去東邊逛逛!

內東路,包括東六宮,毓慶宮,奉先殿,齋宮,北五所等部分,爲明清兩代後宮生活的主要場所。

齋宮,位於紫禁城東六宮以南,毓慶宮以西,清雍正九年(1731)建成,牌和簾額,宮廷行走各人要佩戴齋戒牌,意爲皇帝正在齋戒,整個紫禁城都要保持一種肅穆的氣氛,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齋居期間,皇帝不食刺激性食物(如:蔥蒜韭菜),戒酒但可食肉,遠女色,齋宮爲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的齋戒之所。

奉先殿,位於故宮內廷東側,爲明清皇家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初,清沿明制,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重建,後多次修繕。前後殿皆面闊九間,坐落在白石須彌座上,有穿堂相連,呈“工”字形,室內以金磚鋪地,前殿與太和殿一樣爲黃色琉璃瓦重檐廡殿頂,使用最高等級的鎏金斗拱,足見其在紫禁城的尊崇地位。

箭亭,位於紫禁城東部景運門外,奉先殿以南的開闊平地上,始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孫練習騎馬射箭的地方。

東六宮,包括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東六宮建築羣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東六宮格局統一,均爲獨立宮院,殿門後爲主殿。

景仁宮,爲故宮明清建築羣內廷東六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長安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爲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重建,後經多次修繕。“景仁”即大仁愛之意。這是個二進院落,一直保持着明初始建時的格局,景仁宮迎門處有一座白玉石影壁,相傳是元代遺物。清順治十一年(1654)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永寧宮,明崇禎五年(1632)八月更名爲承乾宮,即取“敬奉天意”的含義,宮名對應於西六宮的翊坤宮,清沿用舊稱,後經多次修繕。宮院爲兩進院落,至今仍保持明初始建的格局,前院正間內懸掛乾隆皇帝御題“德成柔順”匾額。此宮明代爲貴妃居所,請代爲后妃所居。

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景陽宮之西,承乾宮之北。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爲鍾粹宮,取匯聚精粹之意,對應於西六宮的儲秀宮名。鍾粹宮明代爲妃嬪所居,明中後期曾一度用做皇太子的宮殿,清代爲后妃居所。咸豐皇帝的皇后,即與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東太后)一直居住此宮,直至去世。

延禧宮,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六宮區的東南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長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爲延褀宮,清代改名爲延禧宮,“延禧”意爲迎福請喜之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明清兩朝均爲妃嬪居所。延禧宮是一個火災頻發地,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當年內廷的樣子了 ,歷史上的延禧宮本省就很多災,道光二十五年(1845)延禧宮起火,燒燬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剩院牆和延禧門,這裏也是紫禁城內重修次數最多的宮院。

在宣統元年(1909)執掌後宮的隆裕太后親下懿旨,決定改建延禧宮,在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爲此建築題名“靈沼軒”其“沼”爲池塘之意,俗稱“水晶宮”。此時的清王朝已日漸衰敗,國庫嚴重空虛,“水晶宮”的修葺也時建時停,宣統三年(1911)冬,“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水晶宮”被迫停建,由此成爲老北京最早的一處“爛尾樓”。2019年3月,故宮博物院宣佈,延禧宮區域建築將啓動研究性保護和修繕。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永安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爲永和宮,取長久和諧之意,對應於西六宮的長春宮名。清沿明舊,後曾多次重修,明代爲妃嬪所居,清代爲后妃所居。正間室內的“儀昭淑慎”匾額爲乾隆御題,“淑慎”爲賢良謹慎之意。

景陽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長陽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爲景陽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一直保持明初建築格局。位於紫禁城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是東西六宮中最冷清的院落。

前文我們說過紫禁城裏有兩條求子路,一條是西邊的螽斯門,另一條則是東二長街南門麟趾門,北與千嬰門相對。麟趾二字出自《詩經·周南·麟之趾》,意思是讚頌周文王的子孫知書達理,品行賢德,後來也泛指王室貴族的子孫品行端正,後世則廣泛的將其作爲人們結婚和生子時的賀語,祝福所生子孫品行仁厚。

外東路,位於內東路東側,以皇極門前九龍壁爲南起點,包括皇極殿,寧壽宮,養性殿,樂壽堂,暢音閣,景祺閣,乾隆花園等主要建築。這一建築羣現爲故宮珍寶館,陳列展出皇室金銀飾品,珠寶玉器等精品,時遊覽故宮博物院的必遊路線。

九龍壁,位於皇極門外,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是一座長20.40米,高3.5米的高大琉璃照壁。九龍壁的正面由270塊燒製的琉璃塑塊拼接而成,照壁飾有九條巨龍,各戲一顆寶珠,背景是山石,雲氣和海水,蘊藏着象徵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數。

皇極殿,是寧壽宮區的主體建築(正殿),“皇極”出自《尚書》“皇建其有極”,意爲天子爲天下建立最高準則。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名寧壽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改建寧壽宮一區建築時,將寧壽宮改稱爲皇極殿,作爲乾隆皇帝歸政後臨朝受賀之所。皇極殿坐北朝南,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取帝尊九五之制。它居於甬道,臺基構成的“王”字形結構正中,前門有兩道宮門,體制大過太和殿;殿前有月臺甬道,制如“乾清宮”;殿中四根瀝粉貼金盤龍柱,頂置八角渾金盤龍藻井,下設寶座,品級僅次於太和殿。殿內東設銅壺滴漏,西設大自鳴鐘,製作考究。

寧壽宮,是除坤寧宮以外,另一處體現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築。寧壽宮位於皇極殿後,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名寧壽宮後殿,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將前殿建爲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後殿,遂改稱後殿爲“寧壽宮”。這寧壽宮景區宛如微縮版的紫禁城,也分前朝,後寢兩部分,是公認的城中之城。

養性殿,爲寧壽宮後寢主體建築之一,位於寧壽宮後的養性門內,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內廷養心殿建造,體量略小,平面佈局特殊。養性殿作爲太上皇寢宮,原爲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居樂善堂時,曾在養性殿東暖閣進早晚膳。此殿在光緒十七年重修後,除墨雲室仍爲和璽彩畫外,其它均改爲蘇式彩畫。

樂壽堂,其南爲養性殿,其北是頤和軒,清乾隆三十七年建成,乾隆皇帝以此爲退位後的寢宮,清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閣爲寢室。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大禹治水圖玉山”(我國現存最大玉雕)琢成後一直陳列在北部大廳。

頤和軒,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區中路建築之一,南有樂壽堂,北有景祺閣,軒與閣之間有穿廊相連,形成工字殿。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七年(1802),光緒十七年(1891)兩次重修。

暢音閣,位於寧壽宮後區東路南端,坐南面北,爲紫禁城中最大的戲樓。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始建,四十一年(1776)建成,清嘉慶年間曾維修改建,現存建築爲嘉慶年間改建後的規制。暢音閣三重檐,通高20.71米,從城牆外也能望見樓閣的綠色琉璃瓦頂。“暢音”即盡情賞樂音之意。高閣分爲上,中,下三層,分別爲福,祿,壽臺。壽臺臺面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個天井通祿臺。井下或井旁安設轆轤,演出時將人物和背景托出地面,或上下穿越樓臺,營造神仙鬼怪上天入地的故事場景。上演大型戲劇時,三層均有演員,可容納千人。

閱是樓,位於寧壽宮後區東路,在暢音閣大戲樓的北側。樓坐北面南,前有月臺,東西有配樓。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同治十三年(1874)爲慈禧四十大壽辰觀戲曾整修此樓,閱是樓爲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觀戲處,廂廊是王公大臣陪觀處。

景祺閣,位於內廷東路,寧壽宮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清嘉慶七年(1802)和清光緒十七年(1891)加以修繕。景祺閣後小院房屋遺址就是光緒年間幽禁珍妃之所,小院西牆外即爲珍妃井。

通過御花園,走出神武門便可以看到萬歲山,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景山公園,皇家修造宮殿是很講究風水的,明永樂年間修建皇宮時根據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星宿的說法,北面玄武的位置必須有山,便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積在此,成爲大內“鎮山”,取名萬歲山。

景山(萬歲山),位於北京是西城區,故宮後門神武門北面,地處北京中軸線上,佔地32.3公頃,原爲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爲北京城內登高遠眺,觀覽全城景緻的最佳之處。景山東麓觀妙廳東原有一株老槐樹,傳說爲崇禎皇帝自縊處,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爬上景山,吊死在歪脖樹上。清順治十二年(1655)將此山改名爲景山,並於清乾隆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依山而建的五大名亭,自東向西爲:觀妙亭,周賞亭,萬春亭,富覽亭,輯芳亭。整個北京城的中心點不在紫禁城中而是在這景山之上的萬春亭南側,地面立有銅牌以證。

說到這裏,我們用前後兩篇文章(上一篇:關於故宮的那些事兒)把整個故宮遊覽路線的脈絡梳理了一下,其實也僅僅是這紫禁城的萬分之一,關於這兩朝皇宮的故事還有很多,故宮也即將迎來它600歲的生日,很多宮殿都在對框架進行油飾保養修繕,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更多朋友的光臨。如果您有時間並且體力充沛,可以嘗試走一遭這中軸線,東西六宮外加寧壽宮景區的遊覽路線,絕對會給您一次不一樣的體驗,相信您也會如我一般被這百年宮殿果斷圈粉!如果我在這篇文章裏的碎碎唸對您的出行有所幫助也可以轉發給更多的朋友,或者您對北京哪裏感興趣也可以留言給我哦,等您來聊!

文中圖片部分來源網絡,無法查明出處,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