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線傳真 我在路上】

➤ 背割草機的養路工

講述人:市公路局雷打石養護站站長 譚桃華

經過3個月的瘋長,S329省道譚家山段兩旁的野草,又有一尺多高了。

天氣預報說過幾天將連續下雨,我和站裏的夥計們一商量,決定趕緊把野草給割了,順便清理一下沿路的排水溝。

S329上的大貨車永遠那麼多,呼嘯的引擎聲,伴隨着的是割草機無休止的震動,草屑、碎石、泥土不時打在臉上、掉進衣服裏,身上偶爾會起疹子。因被割草機震得發麻,身上感覺不到癢。

有人問我,你是“養路”的,爲什麼一天到晚揹着一臺割草機割草?

其實,割草也是“養路”。草深了,一是會阻礙司機的視線,二是草長深後倒伏在道路的排水溝裏會阻礙排水,雨水下滲會影響路基的牢固。

半天時間,才割了不到2公里的草,有同事抱怨機械化程度不夠,工作效率低,並問我能不能噴灑滅草藥。

我給他上了一堂環保課後,順帶講了講我們之前手拿鋤頭,以“米”爲進度計量單位的除草護路歷史。

把草割掉並不算完事,還要清理、裝車、運走,被泥沙、雜物堵塞的地方要挖開,路肩上開裂、垮塌的,要灌縫、填土保護好。

3公里不到,碰到了最常遇到也是最不想遇到的事:近10米長的路肩,被人開墾成了菜園。

“大姐,這是公路路基,不能種菜的,能不能清理一下?”

“沒什麼影響啦。我又沒把路搞爛,你看也不是我一個人在種。”

我們搞公路養護的,沒有執法權,跟別人講道理又講不通,這種路肩上的菜地是否要清理,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我們多年。

沒辦法,還是平時多看看吧,儘量把對道路的影響降到最低。

一整天,我跟站裏的其他夥計,一共清理了不到5公里長的雜草,剩餘的8公里,要爭取2天之內清理完,因爲我所管轄的57公里道路,又有部分路段出現了破損,路面修復工作要趕緊跟上來。

在公路養護崗位29年,工作一直簡單重複,但堅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好,也算是體現了人生價值吧。

(株洲日報記者 廖明 整理)

▲ 餘愛軍在投送報紙。(馬文章 攝)

➤ 穿行大街小巷送“精神早餐”

講述人:株洲日報社發行部天元二站發行員 餘愛軍

10月20日早上6時,秋雨瀟瀟。我匆匆喫了兩個包子,早早來到發行站領取了當天要送的500餘份報紙,拖着它們,在大街小巷奔走,與時間賽跑。

夏熱冬冷,這都不是事,我最害怕下雨,路滑視野差不用說,弄溼了報紙就麻煩了。所以,每逢下雨天,我會用雨衣護住裝着報紙的袋子,或者用舊報紙蓋住新報紙。碰上大雨天,就先找地方躲一躲,然後向客戶解釋,取得諒解。

送報路上一定要小心,“寧停三分,不搶一秒”才能確保安全。一個有濃霧的清晨,我騎着電動車前往濱江一村送報,迎面急馳而來的一輛小車突然轉彎,我只好向一邊躲閃,重重地摔在地上,休養了近一個月才上崗。

記得剛當投遞員時,因不會騎電動車,對投遞地點又不熟悉,每天都手忙腳亂的。爲了儘快熟悉周邊環境,每天下班後,我就跑到所負責區域轉悠,“規劃”出最快投遞路線。

除了認路,每天給幾百份報紙“過戳”也是門精細活。報紙投往哪個街道、哪個小區、哪個戶主,每份都必須提前分好。報紙的裝車順序與投遞順序高度契合,才能在投遞時不用“翻找”,提高工作效率。

有好友勸我:“你也是年近半百的人,天天這麼早起來,東奔西跑的,太累了,不如找點輕鬆的活幹。”但我覺得,每天及時將報紙送給讀者,看着他們欣喜地打開、閱讀,那一刻我很滿足。這也是我堅持9年多、並願意繼續幹下去的理由。

(整理 株洲日報記者 馬文章)

➤ 大雨中的“文明使者”

講述人:共青團株洲市委書記 梁天琛

10月15日,早晨7時30分,泰山路和黃河南路的十字路口,根據單位的安排,戴着紅袖章的我開始文明勸導工作。雨下得比預想中的要大些,路上的車和行人逐漸多起來。我盯着來往的行人和車輛,觀察着、勸導着。

送忘記帶傘的一位老年人去公交站,途中反覆被問:“你是青年志願者吧?多大年紀了?”隨後老人不住地道謝。看見牛奶盒從一名小學生手中滑落,正欲叫他“趕緊得撿起來”時,他已撿起盒子走向垃圾桶。看到個別人走在斑馬線上時紅燈亮了,馬上提醒他(她)“彆着急,安全最重要”……

文明株洲的創建,與老百姓息息相關。記得2010年,爲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團市委組織大批團員青年上街開展文明勸導。那時的勸導工作要忙碌得多。

2015年初,株洲拿到了“全國文明城市”的牌子,去年成功蟬聯。我有幸參與了株洲創文的艱辛歷程,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既讓我感到了作爲株洲人的幸福,也讓我感到有責任、有義務與全市廣大團員青年一道,繼續守護好文明株洲這座大家共同的家園。

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雨也漸漸小了下來,雖然略感疲憊,心中卻百感交集。我既爲廣大市民高素質的文明行爲感到高興,也爲守護文明家園貢獻一份力量而自豪,更爲生活在株洲這座文明城市而驕傲。

(株洲日報記者 劉芳 整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