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開放看臺州 | “草根銀行”領跑台州金融服務創新

小布有話說:

四十年彈指一揮,四十年歲月悠悠,四十年風雲激盪。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風雨兼程,花枝彌滿。

台州灣畔,多少人和事,引領時代前行腳步,助推社會滄桑鉅變。

這些人,也許身已遠;那些事,早已成煙雲。但,留下精神從頭說,知往鑑今勵後人。

“台州發佈”推出“改革開放看臺州”專欄,陸續編髮系列報道,記錄曾經的風雲人物、標杆事件,立體呈現、精準提煉台州路徑、台州精神,爲下一個四十年臺州發展行穩致遠壘築基石。

今天,編髮第十八篇《“草根銀行”領跑台州金融服務創新》。

6月29日,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五部委聯合召開全國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主會場,作爲三家金融機構代表之一,浙江泰隆商業銀行行長王官明作了題爲《服務小微、踐行普惠、走小微金融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發言。

“全國小微金融看浙江,浙江小微金融看臺州。”改革開放之後的幾十年,在遍地都是小微企業的台州,小微金融服務體系不斷革新和完善。以泰隆銀行爲代表的本土城市商業銀行,立足於服務“草根經濟”,積極探索小微金融改革創新,使台州的實體經濟有了更多韌勁,併爲全國提供有益借鑑。

“小企業、大市場,小客戶、大文章,小貸款、大道義。服務小微就是服務未來,這裏能夠體現我們的使命和價值。”在泰隆銀行成立25週年之際,該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鈞說。

夾縫求生:

深耕“草根”小微業務

1992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視察南方講話發表,吹響了全國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的號角。作爲當時台州經濟最活躍的地方,路橋的小商品貿易發展如火如荼。

在人民銀行鼓勵創辦城市信用社的政策下,1993年6月28日,在位於路橋賣芝橋的糖菸酒大樓,伴隨着一長串鞭炮聲,黃岩市泰隆城市信用社正式成立。

兩間門面房,7名員工,100萬元註冊資本,在當時路橋人的記憶中復刻下泰隆最初的模樣。

信用社開張了,生意從哪裏做起?“當時台州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催生了諸多位於小街陋巷、自主創業的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很多人都在勤勤懇懇做生意,但由於種種原因,被排除在傳統金融服務體系之外,強烈的信貸需求得不到滿足。”在王鈞看來,其中蘊含着巨大的商機,他將目光瞄向了“草根”小微業務。

就這樣,第一代泰隆人開始了爲小企業、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從事生產經營的個人提供融資服務,摸着石頭過河,在這個被傳統金融服務邊緣化的領域裏一點點摸索經驗。

王鈞記得,那時,員工經常拿着資料挨家挨戶去宣傳,講政策。“人家做生意,就給人家搭把手,有時候幫着卸個貨,有時候幫着招徠一下生意。他們整天待在市場裏,跟小商小販混得很熟,所有攤主都認識,大家成了熟人,成了朋友,生意就來了。”

其他銀行晚上5點關門,泰隆至少要開到晚上7點半,因爲商戶們要收完攤才能來。員工們沒有人抱怨下班遲,只要有客戶上門,他們就興高采烈。就這樣,泰隆人一點一滴累積起客戶資源和口碑,業務蒸蒸日上。

1993年到1996年,泰隆發展勢頭迅猛,規模從唯一的賣芝橋網點增加到一個營業部、9個網點,並在路橋創出了知名度和美譽度。1997年,泰隆存款達到5億元,發展速度在同類機構中全省第一,資金實力位居全省前列,存款金額躋身全國四強。

處變不驚:

“泰隆模式”得到肯定

1996年到2006年,是全國對城市信用社整頓的關鍵時期。這十年,泰隆沒有增設機構,面臨着生存危機。

在此期間,泰隆城市信用社先後開辦票據業務、開通全國銀行匯票結算業務,成爲浙江保留的四家城市信用社之一,以及首批加入中國銀聯境外業務的金融機構。

機遇從不辜負有準備的人,泰隆終於等到了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春天。2005年,各級政府、人民銀行和銀監部門下發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勵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發展的重要文件,“泰隆模式”得到肯定。

2006年8月,經中國銀監會批准,泰隆城市信用社正式獲准改建爲城市商業銀行。

“如果說起步階段我們是爲了生存,被動地嘗試服務小微,那麼2007年開始我們是主動而堅定地選擇小微金融的服務定位。”這一年,改制後的泰隆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朝着跨區域發展邁出步伐。

2007年1月,泰隆的第一家三區外異地支行臺州三門支行開業,同年10月第一家分行麗水分行開業。2008年,泰隆銀行進駐省會城市,杭州分行開門迎客。到2016年12月,泰隆在全省各地級市完成了全覆蓋式佈局。

2010年2月,泰隆銀行上海分行成立,從地方性銀行向區域性銀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中國銀監會鼓勵探索設立以村鎮銀行爲主體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背景下,2011年以來,泰隆銀行先後在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發起設立8家泰隆村鎮銀行,將專注小微、踐行普惠,服務“草根業務”的商業模式複製到了更廣袤的中華大地。

“正是這個期間,在不同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們完成了四個檢驗:檢驗市場定位、檢驗商業模式、檢驗風險管控和檢驗文化傳承,實現了‘政府滿意、監管放心、同業認可、客戶信賴’,做到了義利兼顧。”王鈞說。

不忘初心:

爭做行業標準重要參與者

“迎着朝陽進山,伴着夕陽歸來。3年,往返天台西部山區累計里程7萬多公里,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半,幫助無數村民脫貧致富……”在臺州銀行界,泰隆銀行天台支行基層信貸員陳彩萍的服務故事廣爲傳頌。

這位大山深處的紅色信貸員,長年累月送服務到深山,把優質的金融服務送到田間地頭,爲村民們提供“媽媽式”服務,使村民們辦理業務一次都不用跑。

而她將銀行服務前移,主動到農村對接客戶的熱誠,是這些年泰隆銀行穩紮穩打做好客戶服務,創新優化小微金融產品的縮影。

2015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設臺州市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作爲台州地方金融體系的三張“金名片”之一,泰隆的探索和革新之路再次啓程。王鈞決定,要繼續選擇“社區銀行”的模式,努力把服務下沉到基層一線。

如今,王鈞的佈局已然實現。近年來,泰隆銀行新設的支行幾乎100%設在社區、村居及城鄉接合部。客戶經理的工作地點不在銀行辦公室,而在田間、作坊、市場裏。浸泡式的近距離接觸,就是爲了讓銀行及時瞭解小微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與信貸需求。

在探索小微金融服務的路上,這家深深紮根於台州“草根經濟”的“草根銀行”,創新服務模式步履不停,留下了一串串腳印。

“信用+道義擔保”“裸費裸率”“易農貸”,擔保、還款、質押的方式和範圍不斷創新。

考察人品產品押品,覈實水錶電錶海關報表,獨有的“三品三表”模式解決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自助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PAD金融移動平臺相繼上線,“小微業務搬上線、貼心服務送到家”,實現客戶辦業務“一次也不跑”……

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讓王鈞感到欣慰,被問起成功的經驗,他最深的體會是對小微市場定位的堅持。

“過去25年,我們與小微企業感同身受,希望能做他們最好的成長夥伴。每一次產品和服務的革新,同時也伴隨着泰隆的成長,當初的定位如今已經成爲一種信念和情懷。未來,我們將繼續專注小微、踐行普惠,服務‘草根經濟’,爲小微金融服務創新奉獻力量,力爭成爲國內小微金融服務標準制定的重要參與者。”王鈞說。

編輯:一舟

校對:逗丁、劍風

審覈:旭敏

來源:台州新聞APP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