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自古以瓷器精美聞名於世,以至於中國的英文翻譯“China”同時也是“瓷器”的意思。而在這個西方人眼中的瓷器、茶葉與絲綢之國,更是有着數座出名的瓷器之都。

其中,景德鎮無疑是最當之無愧的瓷都之首。

景德鎮制瓷自漢代始,歷經兩千來年發展到如今。上千種瓷器品類在這裏被創造、改進、發展、傳承或者消亡,景德鎮幾乎承載了整個中華大地瓷器的演變史。

景德鎮青花瓷

景德鎮最負盛名的應該就是青花瓷這一品類的陶瓷了,本來已經名滿天下的青花瓷得益於周杰倫的一首《青花瓷》在幾年前又火了一把。

也正因爲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一直有人到景德鎮學習青花瓷的製作工藝,這項工藝也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湧出了許多優秀的青花瓷作品。

然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卻是景德鎮的另外一門招牌工藝——彩瓷。

戴榮華作品 粉彩瓷板《一曲新詞酒一杯》

粉彩作爲景德鎮與青花齊名的另一個瓷器品類,也受到了無數陶瓷收藏家及愛好者的喜愛。而現今各種畫風精美的粉彩瓷器,其前身是600多年前起源於景德鎮土生土長的古彩陶瓷。

古彩與青花都擁有着大量的粉絲,然而在青花技藝傳遍世界的時候,古彩陶瓷技藝依舊只在景德鎮屈指可數的幾位大師手上默默傳承。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門工藝的難以被掌握。

去年逝世的戴榮華大師,曾是景德鎮上將彩瓷技藝修習得出神入化的領軍人物。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戴榮華

戴榮華先生出生於1940年的江西,他學習陶瓷製作工藝時正值上世紀60年代。由於學習積極表現優異,當時國家組織開展的一個“歷代陶瓷紋樣研究”的課題項目,單位推薦了只有20出頭的戴榮華前往參與。

在這個項目中,戴榮華負責的是臨摹故宮博物院中歷代陶瓷文物的紋樣。他在故宮博物院進行了爲期三年的歷代陶瓷紋樣描摹,可惜的是項目還沒完整完成,就受“文革”影響終止了。

但這三年對於戴老的藝術人生來說,起着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在故宮的三年裏,年輕的戴榮華看到的是一整個中國的陶瓷演變史,細緻入微的描摹工作不僅爲他日後的創作打下紮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極大的拓寬了他的藝術眼界,爲他成爲一代大師做足了鋪墊。

戴榮華作品 《獨坐幽篁吐心聲》

隨着對歷代陶瓷從材質、紋樣、工藝及畫法等方面進行逐漸深入的瞭解,戴榮華意識到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歷代的陶瓷藝術也在不斷的改良與創新中。這也是他日後跳出被“古法”束縛的固化創作思維的來源。

在故宮描摹紋樣研究歷代陶瓷期間,當時已棄筆將精力轉向考古研究的沈從文先生也過來看了戴榮華的臨摹。沈從文先生對這位年輕的工藝師對待陶瓷的認真態度十分讚許,鼓勵戴榮華繼續完成好這項極其有意義的工作。

從戴老的這段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習工藝的一個“正確姿勢”。要成爲引領一項工藝發展的大師,首先需要打下的堅實基礎必須是對這門工藝的充分理解。

三年紮紮實實的描摹研究,勝過千言萬語的紙上談兵。道聽途說的任何理論,都比不過踏踏實實的自己接觸、研究,再形成自己的理解與認知。

戴榮華作品 瓷板畫 《此曲只應天上有》

戴榮華先生專攻古彩及粉彩陶瓷工藝,古彩陶瓷工藝可算是景德鎮最難的一門陶瓷工藝。正如前文所言,當景德鎮的各種陶瓷製作工藝被各地的工藝師傅前來習得,只有古彩陶瓷一直是無人觸及的領域。

相比於青花瓷顏色的單一,顏色釉瓷省去的畫功考驗,玲瓏瓷更注重瓷器制型的塑造,彩瓷可說是最考驗製作者的作畫功底及美術修養的一門制瓷技藝了。

古彩陶瓷 描線

要在瓷器上表現出各種繁複的花紋裝飾圖案,製作者需要用毛筆在燒製完成的器皿瓶身上勾畫出各種細緻的圖案。

我們在陶瓷上看到的各種精美中國畫風格圖案,都是由單純的點、線和圈構成的。單是一棵松樹的樹幹表現,可能就需要製作者耗盡心力地勾畫出上千個均勻的圓圈來構成。

再之後還要使用特製的顏料一點點完成點染,之後纔是一次次進窯燒製的步驟。

古彩陶瓷 點色

對於繪畫技巧的更高要求,再加上費工費時的製作過程,讓無數前來學習的年輕人或望而卻步,或半途而廢。

由於古彩陶瓷是自元末明初起,漸漸在景德鎮產生及發展的。直到清朝,粉彩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古彩,才使得它開始沒落。

因此古彩陶瓷這種僅用紅黃綠藍紫五色來表現圖案的制瓷技藝,也是爲數不多的沒有受到任何舶來因素影響的中國傳統工藝。就這點來講,它的傳承意義已是非凡。

然而在這個追求經濟效益的時代,又有誰會潛下心來,像戴榮華老先生這一輩人一般,兢兢業業地爲這些我們最傳統的文化的傳承花上一輩子時間進行傳承呢?

戴榮華作品 古彩瓷瓶 《斷橋借傘》

近年來,其實在陶瓷界對於古彩陶瓷一直有一些誤解。有些人認爲諸如古彩一類的古老傳統陶瓷藝術形式理應順應時代被淘汰。

而在戴榮華老先生看來,這無疑是一種極其無知的言論。戴老常言,無論是古彩還是粉彩、乃至於新彩,都不過是不同的一種藝術形式。作爲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們永遠都不應該被歸入“落後”的範疇。

就如同中國武術等等傳統文化,不能說因爲它們古老而且在現代社會沒有太大存在的意義,或者有更現代化的替代品就必須淘汰它們。

關鍵還是在於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者是否能與時俱進,在不喪失其文化藝術根本的前提下,通過結合當下時代的合理改進,讓它們演變得能被現代人所接受。

戴榮華作品 古彩《四季佳麗》

在這點上,戴榮華老先生通過設計出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古彩人物造型來使古彩陶瓷藝術煥發新生。在這個層面上戴榮華對於古彩的貢獻,一如白先勇之於曾今幾近沒落的崑曲,也因此他被行業內外譽爲“中國古彩第一人”。

去年戴老去世,景德鎮中古彩技藝的傳承者又少了一位大師。接下來這些珍貴傳統技藝的發展,只能寄希望於出現一批真正喜歡中國傳統文化與技藝的年輕人,來將這些一度瀕臨消失又在戴榮華的等大師手中煥發新生的珍貴技藝接着傳承下去。

文化傳承之路苦且長,我們究竟是要邊走邊丟,還是擔負起歷史的責任負重前行。我想多年以後,中國的新青年該會交出一份令先輩們滿意的答案。

戴榮華作品 《樂在其中》

資料來源:

央視紀錄片:《人物 古彩瓷畫大師 方復》

瓷語觀心 超凡之境 戴榮華藝術解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