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嬋娟——清代宮廷過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蘇學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大家一定再熟悉不過了。馬上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秋節了!在我國民間中秋節又稱爲八月節、秋月節、拜月節,更主要的是中華民族一直視中秋節爲豐收節、團圓節。這一天要舉家團圓、閤家歡聚,中秋對團圓的重視程度僅次於新春佳節。

舊時,每年一進陰曆八月,北京市肆上到處就能看到賣“兔兒爺”、“月餅”、“太陰星君”或“月光神碼”的貨攤子。兔爺是用膠泥模壓、焙燒定型後,塗以大白、彩畫。“月光神碼”,又稱“月宮符象”。是一張木板水印彩色畫圖,上寫“廣寒宮太陰皇后星君”,下面是月宮桂樹下玉兔搗藥圖。八月十五晚上,家家戶戶以鮮果月餅、供兔爺、月光碼組成月供擺放在院落中間。全家人一起對着月亮升起的地方焚香祭拜。這一活動稱爲“拜月”。其實在古代這一習俗活動不僅僅在民間盛行,在宮廷裏面重視活動更高。

一、拜月儀式

古代帝王一直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所以在歷朝歷代的都城皇家建築中都會設置日、月兩個祭壇,作爲專門的皇帝祭拜日月的場所。《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至清代,帝王推崇敬畏神明、敬天法祖,更是相沿成習,依照慣例,清代皇帝祭祀月神的地方在今天的北京月壇。

《大清會典》載:“凡夕月,每年秋分酉時祭;遇醜、辰、未、戌年祭,餘年遣大臣攝祭,玉用白璧,禮神制帛一,色白,牲用太牢,樂六奏,用光字,舞八佾”,也就是說在中國的生肖年中,凡遇牛、龍、羊、狗等年都由皇帝親祭,其餘年份都派遣大臣替爲祭拜。中秋之時,皇帝若親往月壇祭拜,則要換上月白色正朝服,帶綠松石朝珠,腰繫龍紋金方版式白玉朝帶,大約在傍晚六七點鐘前月亮初升之時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前往月壇祭月。

二、中秋宴會

八月十五這一天月壇祭拜完畢,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天清雲淡,皓月升空。在月亮的清輝下,皇帝會在紫禁城乾清宮舉行盛大的中秋大宴,擺月供祭月。供桌上擺月宮符象,還要一個直徑大約五十五公分、約莫十斤重的大月餅。月餅上印有“鬱儀宮”字樣及玉兔搗藥、嫦娥奔月、松鶴延年等各種應景兒圖案。大月餅左右,各擺一三斤重的小月餅圍繞,同時再擺各樣小月餅數盤,擺酒、茶數盞。供桌上還要擺應時鮮花和應時鮮果。據《燕京歲時記》“內廷供月例用九節藕”“供月西瓜必參差切之,如蓮花瓣形”。九節藕,是指宮廷專門在西苑三海(中海、南海、北海)、圓明園、清漪園等處的蓮花池內所精挑細選的九節生在一根上的大蓮藕,取“九九”至尊之意。還有切成蓮瓣形的西瓜,是用刀將整個西瓜雕成數瓣,瓣瓣相互綻開,但瓣底仍與瓜蒂相連不斷,形似一朵大蓮花(就是現在傳承的西瓜雕刻技藝)。“閭閻節物驗嘉師,圓餅雕瓜入好詩”,所形容的就是宮廷擺供的情景。

屆時皇親貴胄、蒙古王公、文武大臣齊聚乾清宮領受皇帝的中秋賜宴、賜酒、賜月餅,君臣共同賞月。這個中秋大宴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月賦詩,從皇帝開始依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有爵者,至大學士、軍機大臣、再至督撫等赴宴官員等都要即興賦詩,現場有人馬上記錄下來並且工整的謄抄到紙上。皇帝會對詩作一一點評,評出前“三甲”,親自賜酒、頒賞以示鼓勵。乾清宮中秋大宴完畢,皇帝還要率領嬪妃或在京城西苑內、或瓊華島(北海)、或移駕圓明園一起設祭壇祭拜月神。同時專設中秋家宴,帶領后妃、兄弟、皇子、皇孫一起賞月飲酒,喫月餅,舉杯邀月。“天階月色涼如水”,大家一起沐浴在月光中,每個人都盡情享受秋天帶來的清爽。

中秋節清代宮廷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品嚐內廷製作和各省供奉的月餅了。清代,各省供奉皇宮的月餅品種豐富,例如:蘇式月餅、廣式月餅、浙式月餅、閩式月餅等不勝枚舉“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都是各省督撫精心準備,早早差人護送至京城皇宮供皇帝后妃品嚐。除了各省供奉的,御膳房早早就開始準備,月餅的餡料、餅皮、圖案無一不是精挑細選並報請皇帝親自確定。御膳房製作的月餅有尺寸規格,用於碼盤。大致有直徑五十五釐米的重十斤;四十一釐米的重三斤;二十五釐米的重一斤;九釐米的重五兩;六釐米的重三兩;最小的月餅重一兩五錢。月餅餡芯既有傳統五仁、自來紅、自來白、豆沙、棗泥、蓮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也有我們不常聽說的如:奶子(鮮奶)、桃仁、瓜仁、玫瑰等。這些月餅先上供,祭拜月神,之後皇帝會分賜后妃、皇子、大臣、太監宮女等衆人品嚐。宮廷月餅同樣使用模具打出,模具有銀質、木製的不等,做工精巧、圖案別緻。現在故宮博物院仍保存着清代御膳房做月餅的模子多件,規格不等,大小齊全。

除月餅外,清代宮廷還時興喫螃蟹,螃蟹用蒲葉包起來蒸熟,皇帝率領衆人飲菊花酒,品嚐肥美的蟹肉。喫完後大家還要喝蘇葉甜湯,並用菊花湯洗手。桌上擺滿了大石榴、葡萄等時鮮果品,桌子周圍擺滿了菊花、玉簪花等鮮花,品着美酒佳餚,聞着沁人的清香好不快哉。

三、塞外佳節

清代乾隆帝從即位第六年起,開始仿效聖祖康熙,每逢立秋即開始巡幸塞外,舉行木蘭秋獮儀式,時間或一月、或三月不等。至乾隆六十年,共巡幸塞外四十九次之多,在避暑山莊度過了四十八個塞外中秋節。避暑山莊在乾隆時期,中秋節的宮廷慶祝活動達到了空前絕後的一個高潮。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除了中秋賞月之外,還要舉行秋獮圍獵和各種慶祝活動。

乾隆皇帝恰好是八月十三的生日(清代將皇帝的生日稱爲“萬壽節”),時隔一日就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爲此乾隆皇帝稱八月爲“寶月”。乾隆十七年《疊中秋帖子詞韻仍命翰林苑諸臣和之》詩序就曾寫道:“峯姿波態,都覺清秋,寶月慶宵,適如人意……”。乾隆皇帝是位孝子,每年的八月十三萬壽節到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幾天都要爲皇太后單獨設宴,還要爲母后作中秋侍宴詩。

如乾隆御製中秋侍皇太后宴詩寫道:“獻首東朝祝南極,承歡北塞擬西池。以天下養樂莫大,值秋月佳景更奇。動桂浮闌彼徒爾,慶宵綺節此爲宜。由來家法貽千禩,松鶴延齡昔有詩。”此外,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諭旨曰:“八月十三上萬壽節,皇太后行宮行禮,御澹泊敬誠殿扈從王公大臣行慶賀禮,上奏皇太后於卷阿勝境侍膳,此王公大臣等宴凡三日。”萬壽節與中秋節如此相近,二個重大的節日緊挨在一起,說明了萬壽節後,中秋節繼續侍宴,頒賜瓜果月餅,皇宮內外一片吉祥如意,幸福歡暢的場面照舊不變。與此同時在避暑山莊還有聽戲等娛樂活動,唱戲的地點爲避暑山莊清音閣、一片雲、雲山勝地小戲臺等處,演出承應時令的戲目,如《丹桂飄香、霓裳獻舞》、《日月迎祥》、《羣仙慶賀》、《廣寒法曲》等等。這些曲目內容無非是感謝皇恩、歌功頌德,爲的是增添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

再有,乾隆皇帝在山莊過中秋節仍然要舉行隆重的拜月活動。例如:乾隆二十八年,在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院內擺月供,皇帝親率后妃、皇子等對月祭拜。供桌上擺供品二十八品,其中有自來紅小月餅。祭月完後,分賞宮內衆人,隨往山莊的皇后、貴妃及妃四位、嬪五位、貴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等,每位亦伺候自來紅月餅一盤。

上面與大家一起“穿越歷史”回顧了一下清代宮廷如何過中秋,宮廷的奢華、繁瑣咱們不羨慕。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咱們就一家人圍坐一起,飲上一口美酒,喫上一塊月餅,享受閤家團聚的天倫之樂吧!

作者簡介:全勇據徳遊藝簽約作者,出生於北京,全氏一族在京城至今已經經歷了整整6代人。作者業餘時間尤喜明清歷史,經常徜徉於博物館,圖書館而流連忘返,深入研究了大量明清歷史風俗,歷史典故,歷史事件等。曾經師從於北京周易協會副理事長,北京楹聯協會祕書長,北京滿族研究會理事 趙永生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學術水平日趨精進,對清代宮廷飲食,醫藥,藩邸等多有研究,研究論文頗多。文中見解爲作者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處歡迎讀者多提寶貴意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