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期内容讲了骊山宫殿群和华清池,还追忆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太极宫、大明宫。这一期我再带大家一起去游览曾经的皇家离宫,今天的百姓乐园曲江池、芙蓉园。

大家可能要问了,这曲江池、芙蓉园坐落在西安的什麽地方呢?远不远呢?距离不算远,之前我介绍过大雁塔、小雁塔,您要是去了大小雁塔观瞻了实际上就已经快到曲江池、芙蓉园了。它们就坐落在今天的西安市雁塔区,曾经的长安城东南角,曲池坊之畔,就是下图我用红圈标出的位置。下面我就给各位读者详细介绍。

曲 江 池

唐代长安城曲江池位置图

八水绕长安

史称:“曲江池,兴于秦汉,盛于隋唐。”跨越千年,古代是中国皇家亲水园林经典之作,现在是百姓休闲放松之地。自古就曾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当时的长安城附近河流环绕,土地肥沃湿地众多。

秦代的曲江,由渭河支流浐河在这里汇集而成,是一片巍然壮观的天然池沼,称为隑(qi)洲,现在我们称之为——湿地,湿地可以涵养水土、保持地下水位,所以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秦代这里每到春季一派生机勃勃,水面波光粼粼,河边碧草茵茵,垂柳盈岸,天空水鸟翔集,宛若江南春景。就好似《岳阳楼记》里面的场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所以当时这里叫宜春江,秦始皇时期就建有著名的离宫——宜春宫。

汉武帝时因其水波浩渺,池岸曲折,“形似广陵(古代扬州)之江”,改名“曲江”。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秦汉以来皇家一直就没有中断过曲江之畔离宫别院的建设,这里一直作为皇家一处“亲水”行宫而备受重视。隋初大规模修建大兴城,因为渭河北岸地域狭窄,因此都城整体南移,在渭河以南的开阔地区兴建新都城,曲江被纳入城廓之中。开皇3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正式迁入新都。隋文帝感觉曲江的名字寓意不好,史载:“上恶其曲,实为不吉,遂拟更曲江为芙蓉,命遍植芙蓉(荷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隋炀帝杨坚感觉曲字的含义不好,带有曲折、不正、不公之意。作为新王朝切不可有此不祥之意,因此经过思考决定更名为芙蓉池,同时下令有关机构整治芙蓉池,同时在池中多栽种荷花,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芙蓉池景观。经过隋初的一番大规模整治改造,曲江以崭新的皇家亲水园林的身份步入辉煌,而且得到了一个新的名字----芙蓉池。芙蓉池与首都大兴城紧密相连,其池下游流入城内,是城东南各坊用水来源之一,同时,它还保证着长安城东部各家水井的地下水水位。

唐初仍改回了曲江池的名字。唐代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国库充盈,因此开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大规模修缮曲江池和芙蓉园,凿黄渠,辟御苑,筑夹城,修新开门,经过大规模修缮曲江池成为水域千亩、名冠京兆的游赏胜地。而“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杏园宴”、“探花郎”等典故传说,更使曲江池声名远播,文脉流长。

现在的曲江池全池水面约0.7平方公里。在唐代这里的水面要大好几倍,大约有4-5平方公里之巨,池形曲折,南北长,东西窄,因地制宜种植植被、构建宫室,因此整体建筑格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极为自然和谐。唐代曲江两岸,宫殿连绵,楼阁起伏,垂柳如云,花色人影,景色绮丽。皇家在曲江池畔建设了离宫别院,达官显贵也竞相在附近建设别业,来迎合皇帝。唐代官员俸禄较为丰厚,因此建造别业压力不大,就当是一处夏季度假别墅。史载:唐中宗、睿宗至玄宗时期,皇帝还经常赐给大臣钱钞,鼓励他们在曲江周围兴建别业。盛极转衰,安史之乱后由于乱兵劫掠,曲江两岸的建筑物大半被毁,只在唐大和九年对紫云楼和彩霞亭稍作维修。唐末及以后的战乱,曲江池因战乱离宫被毁,园林盛景几无所存。而失去了疏浚整治,失去了上游水系,再加上连年拥堵瘀塞,曲江池水也逐渐干涸,但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后逐渐被开垦为菜圃、农田。昔日碧波荡漾、柳绿花红的大唐芙蓉园,如今留下来的仅仅是起伏的堤岸,逶迤的渠道。

芙 蓉 园

唐代玄宗皇帝对曲江池芙蓉园皇家建筑贡献最大,他当时主持兴建了紫云楼、彩霞亭、临水亭、水殿、山楼、蓬莱山、凉堂等建筑,并建了从大明宫(东内)途经兴庆宫(南内,玄宗潜邸)直达芙蓉园的夹城道(长7960米,宽50米)经过唐玄宗的扩建,芙蓉园内宫殿连绵,楼亭起伏,曲江的园林建筑达到最高峰。当时在曲江池附近,以皇家的芙蓉园为核心形成了长安城著名的游览度假胜地。各类围绕曲江池的文化活动也趋于高潮。盛唐时期,贵族仕女,车马侍从,樽壶酒浆,笙歌画船,悠游宴乐于曲江。新中的进土,在考场及第之后,也每每成群结伴,到曲江大摆筵席,饮酒作乐,所谓“曲江流饮”,被称为“长安八景”之一。此外,在每年的“上巳”(三月初三)和“中元” (七月十五日)两个节日,唐朝的贵族们还要在这里举行集会饮宴,一般居民也由四方赶来看热闹,形成一年两度的盛会。在唐代围绕着芙蓉园留下了许多典故逸事。

1、(tǐng)有才

玄宗皇帝芙蓉园游宴时,对景赋诗成为时尚,大臣每有好诗不仅可以得马上到皇上的嘉奖,同僚的羡慕,而且诗作马上就会传遍长安朝野,变得妇孺皆知。《开元天宝遗事·天宝下》记载这样一件趣事:“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闲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这是说学士苏颋随玄宗皇帝春游芙蓉园,在紫云楼观赏万民游曲江盛景,但见尘埃轻飘与烟水红花相映,结成红雾,游人幄帐成片,彩绸飘扬无边无际直接青云。于是,用诗作表现了出来,深得上皇之心,得到了玄宗亲自簪花的荣宠和丰厚的嘉赏。这位苏颋何许人呢?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政治家,与燕国公、中书令张说(yue)和唐代名相姚崇、宋璟齐名。苏颋自幼聪明过人,能一目数十行,过目不忘,后考中进士,授为乌程县尉,又被举为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累迁至监察御史。702年(长安二年),年仅32岁的苏颋奉命复核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所捏造的冤案,逐一详查。苏颋坚持原则、公正不阿,为大批官员平反昭雪,为负冤者洗脱冤屈。因此当时口碑极佳。713年(开元元年),苏颋就任工部侍郎。时隔不久,唐玄宗就问中书令姚崇道:“我朝有从工部侍郎直接升任中书侍郎的先例吗?” 姚崇答道:“陛下任用贤能,何必计较其资历呢?”唐玄宗遂越级任命苏颋为中书侍郎、知制诰,又让他袭爵许国公。足见玄宗对于苏颋工作能力的赏识。716年(开元四年),苏颋再升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成为副宰相参与军国大事,并与侍中宋璟一同执政。宋璟为人刚正,对很多政务断然裁决,苏颋则顺从其美,倾力协助宋璟。在皇帝面前奏事时,宋璟若有没想到或一时答不上来的,苏颋就会马上上前协助代奏,并且深入分析利弊。719年(开元七年),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去世,其子王守一上奏请求援用窦孝谌(唐睿宗窦皇后父亲)的先例,修筑五丈一尺高的坟墓。唐玄宗已经批复同意,但苏颋极力反对,据理力争:“根据礼制,一品官墓高一丈九尺,陪葬皇陵者也只是高出三丈而已。窦太尉的坟墓,已经在朝野受到指责,只是当时无人敢向皇帝当面指出它的过失。现在怎能重犯这样的错误!臣等对此再三劝谏,不是为了个人沽名钓誉,只是欲成就皇后贤德美名,以免逝者死后不安。”听了苏颋的意见唐玄宗大悦,驳回王守一奏请,赏苏颋绢帛四百匹。苏颋与姚崇、宋璟、张说一起都是唐玄宗执政前期依仗的不可多得的能臣、铮臣。

2、探花郎

唐代的探花郎并不专指科举殿试的“第三名”。

唐代规矩每一科春季取试,进士及第后皇帝都会组织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曲江池的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由大家公推、皇帝确定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曲江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在杏花园举行盛大宴会,皇帝亲自到场主持,新科进士当场对景赋诗,皇帝当场点评并对新科进士挨个勉励,并赐酒和各种赏赐,场面十分壮观。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依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殿试的第三名。例如:唐晚期仍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俊美、风度翩翩的新科进士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翁承赞是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年)进士第四人,被选为“探花使”。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心情。

3、樱桃宴

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曰:“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兰。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据考,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曲江樱桃宴在唐代依例于每年的四月初一日举行,樱桃是皇帝禁苑中每年春季最先成熟的水果,因此每年皇帝都会在曲江芙蓉园大摆樱桃宴,酒宴过后皇帝会向所有参加宴会的嫔妃、官员赏赐御苑中新摘的樱桃。

“芙蓉园中樱桃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唐代诗人丘丹在回忆长安四月天时,就特别歌咏到这件事:“忆长安,四月时:南郊万乘旌旗。尝酙玉卮更献,含桃丝笼交驰。芳草落花无限,金张许史相随。”南郊即是指曲江芙蓉园。在四月初一这一天,皇帝率百官千骑,来南郊芙蓉园赐宴,盛满美酒的玉杯连续敬献,装有新鲜樱桃的丝笼不断送来。在这芳草铺地落英缤纷的时节,君臣尝新饮宴,令人难忘。可见当时的皇家游宴的盛景。

我们今天纵观大唐王朝的兴衰完全是一部“王朝周期率”的真实写照。开国之初高祖、太宗两代人驰骋纵横,为王朝的建立开疆辟土。又经历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为王朝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唐王朝刚刚步入兴盛繁荣最高统治层马上就快速腐化堕落,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奢靡之风盛行,国家的灾祸瞬间降临,所以唐中期以后王朝或受制于藩镇、或受制于宦官一直处于风雨飘摇、苟延残喘的状态。《孟子·告子下》讲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高瞻远瞩的领导人,没有公正的法度,正直的大臣;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必然是奢靡与享乐风盛行,这是意志上的消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消亡——“国恒亡”。 因此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要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

今日的西安市利用曲江池残留的湿地,依据地理地貌兴建了曲江池遗址公园。开辟域面积700亩,修建楼阁、桥廊轩榭,共三十六处,总占地面积达到1500亩。昔日的皇家御用园林成为了西安市民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作者简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