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草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傳爲晉王獻之書 手卷,縱27cm,橫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爲“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行書3行,共22字。 釋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無署款。

《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清吳升《大觀錄》雲:“此跡書法古厚,黑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鑑定家研究,大多認爲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祕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撰稿人:李豔霞) 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鴨頭丸帖》,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絹本,縱26.1釐米,橫26.9釐米。

二行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 帖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一點塵俗之氣。吳其貞《書畫記》稱爲“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爲無上神品也”。

《鴨頭丸帖》用墨枯潤有致。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全帖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 歷史上有人認爲此帖爲王羲之所作,今人大多認爲王獻之所書。

此帖有宋徽宗時“宣和”、“政和”印,是流傳有緒的王獻之作品。宋代曾刻入《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明清又刻入《餘清齋法帖》、《玉煙堂帖》、《寶賢堂帖》、《鄰蘇園帖》等。

新婦地黃湯帖,唐人摹本。紙本,縱25.73釐米,橫24.0釐米。日本東京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藏。

地黃湯乃一中藥名,這是有關該藥的尺牘,與王獻之《鴨頭丸帖》同。王獻之真跡未能傳承至今,作爲模本墨跡有數種傳世,其中之一即此《地黃湯帖》。

全篇書風柔韌兼備,沉着軒昂,一氣呵氣。原珍藏於宋內府,高宗趙構題簽。爲《淳化閣帖》卷第十所收。經賈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寵、文彭,清代孫承澤、吳榮光、羅振玉遞藏後,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過文求堂歸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未有文彭、常生、成親王、英和等六家觀記題跋。吳榮光獲此帖時,模刻於所輯集帖《筠清館帖》。

《東山松帖》,晉,王獻之書,紙本,行草書,縱22.8cm,橫22.3cm。傳爲米芾摹本。

釋文:新埭無乏,東山松更送八百。敘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給,勿更須報

此帖無款署和題跋。鑑藏印鈐南宋“紹興”連珠印、“內府書印”,明文徵明、劉承禧、吳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兩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內府諸印和乾隆題語,已被颳去。 《東山松帖》是王獻之寫的一通信札,爲斷札,有四字磨滅。“埭”(音帶)即堵水的堤。“東山松更送八百”應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護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筆婆娑,百態橫生,蕭散秀逸。

宋內府《宣和書譜》、《中興館閣錄》,明董其昌《容臺集》,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安岐《墨緣匯觀》著錄。刻入明吳廷《餘清齋法帖》、董其昌《戲鴻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撰稿人:李豔霞) 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鵝羣帖》是一幅行草書法作品,爲東晉王獻之所書翰札,此帖傳爲宋臨本。

宋代《淳化閣帖》收刻。原作墨跡不可考,有宋代米芾臨本。歷代書法名家多有臨摹,如元代鮮于樞,明代邢侗、王鐸,清代傅山等。

原文:獻之等再拜:不審海鹽諸舍上下動靜,比復常憂之。姊告無他事。崇虛劉道士鵝羣並復歸也。獻之等當須向彼謝之。獻之等再拜

《鵝羣帖》與《鴨頭丸帖》二帖,草、行相參,隨興變化,不主故常,筆畫連綿相屬,氣勢奔放灑脫,毫無顧忌,正體現出獻之豪放不羈的性情與功力相生相發的高度結合。《鵝羣帖》此帖傳爲宋臨本,點畫如挺豎、蟹爪鉤,字勢峻傲,重心搖撼向下的行氣特徵,頗合米芾家法。線條輕重,字之大小皆懸殊多變,縱斂交互的姿態使形式章法充滿縱向穿透力及橫向的開拓張力。章法大開大合,數字一筆的揮運令人讚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