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板塊發展,已然進入“叢林時代”:

太湖新城、高鐵新城、尹山湖、活力島、滸墅關、木瀆、運東.......新老闆塊,如過江之鯽般湧現,遍地的“下一個園區”,亂花漸欲迷人眼。

“悶聲發展”的科技城,終於成爲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在衆多的板塊之中,有這麼一個板塊,低調又特殊——蘇州科技城。

事實上,這個蘇州西部的板塊,長期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不吵不鬧,悶頭髮展”——你上次看到它,可能還是因爲“南大蘇州校區落戶科技城”的新聞。

“悶聲發展”的科技城,終於成爲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南大蘇州校區擇址科技城西

時至今日,80碼隨意開的太湖大道已擁堵起來,越來越多的蘇州人,去到了科技城安家立業。

“悶聲發展”的科技城,終於成爲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

低調科技城,不低調的實力

長期以來,大衆對於科技城的看法,相當兩極化:

有人說它地理隔斷,位置孤懸,先天發展受限;

有人說它產業立城,自成體系,前途不可限量。

衆說紛紜之下,孰是孰非?

數據最有說服力。

先說第一個數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GDP更能真實直觀反應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重要且實打實,沒水分,沒法造假。

通常來說,財收規模越大,經濟體量就越大。

《2018蘇州高新區(虎丘區)年鑑》顯示:

2017年,科技城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6億元,

同年,獅山+橫塘是39.4億元,滸關是10.3億元。

“悶聲發展”的科技城,終於成爲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新區各片區位置示意

獅山橫塘的40%。

新區92年設區,獅山、橫塘發展多少年不用說了吧?科技城能夠佔到兩者總和的近一半,是很了不起的。

還是滸關的1.4倍。

滸關之於新區,恰似木瀆之於吳中,都是經濟重鎮,顯然科技城已彎道超車。

如果你還是沒啥概念的話,我們繼續比對。

筆者又查了下高鐵新城,沒錯,風頭正勁的高鐵新城:

“悶聲發展”的科技城,終於成爲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相關報道截圖

報道顯示,2017年,高鐵新城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是7.86億元——科技城的財收規模,大概是其2倍。

再看一個比較重要的經濟指標——固定資產投入。

一個新城拔地而起,在剛起步和發展中期時,是需要依賴固投來發展城市建設,完善醫療,交通等基礎設施的。

一定程度上,固投的多少,體現了新城“成長”的速度——固投越高,越說明成長速度越快。

“悶聲發展”的科技城,終於成爲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數據顯示,2017年,科技城固定資產投入115億元,約佔全區的22%,超1/5。

同期,滸關的固定資產投入約67.5億元,高鐵新城約爲62億元。

不僅固定投資高,科技城的“產出”也是相當可觀。

(對不起,滸關,又拉你出來了)

2017年,科技城的規上工業產值爲195億元,滸關則爲141億元;

2017年,科技城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275億元;滸關則爲57億元。

大投入,大產出,這是科技城很牛逼的地方。

-

傾斜效益之下的獨角獸

科技城真正可怕的地方,並不全在數據上。

新區的土地資源並不充裕,在獅山橫塘楓橋之後,新區認定了科技城,就必須“破釜沉舟”地去發展。

因此,科技城得到的“資源支持”,遠非一般新城可比。

高端人才

2017年,科技城全年獲批科技項目183項,佔新區34%;獲批各類領軍人才項目92人,佔新區近60%。

“悶聲發展”的科技城,終於成爲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夢在蘇州科技城人才招聘會現場

目前,科技城已集聚一批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

其中,國家“千人計劃”43人,“萬人計劃”5人,省雙創領軍人才59人,市姑蘇領軍人才82人,省“創新團隊”9個,市重大“創新團隊”3個。

高新企業

截止到2018年,科技城獲批高新技術企業135家,省級民營科技型企業259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169家。

申請發明專利8488件,PCT專利175件。

“悶聲發展”的科技城,終於成爲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科技城在蘇州的區位

區域內產值超1億元企業達50家,新一代技術產業集聚企業250餘家,從業人員超6000人,營收近60億元。

大院大所

自2011年起至今,高新區已經聚集了全國“大院大所”超過100家,其中絕大多數都在科技城。

“悶聲發展”的科技城,終於成爲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科技城聚集了超過150家科研院所

目前,板塊有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中科院聲學所蘇州產業化平臺等150餘家科研院所和研發機構。

學校資源

學區資源,無疑是科技城的又一大亮點。

有數據顯示,蘇州科技城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5億元,新建和改擴建了一批學校,其中基礎教育學校14所,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

“悶聲發展”的科技城,終於成爲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科技城實驗小學、彭山實驗小學、科技城外國語學校、伊頓國際學校、江蘇省實驗中學等已招生學校,與科技城第二實驗小學等新校即將招生的學校,共同組建了科技城的教育版圖。

這就是行政和經濟中心的傾斜效益:

當你有了首位度,那麼人才、企業、配套,便會源源不斷地聚集過來。

肉眼可見的未來,蘇州諸多的新城們,與科技城這匹“獨角獸”之間的差距,或許會越拉越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