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類預期壽命的延長,人類社會開始進入老齡社會。“人生百年”已不再是夢想,正逐漸變爲現實。1963年日本只有153位百歲老人,到2015年百歲老人人數已超過6萬名,2017年百歲老人達到了67824名。長壽反映出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與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均預期壽命通常也被看作是評價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然而,隨着人均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老年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數量比例不斷攀升,老齡社會正在面臨新的問題、壓力與挑戰。爲了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各國都應儘快做好向老齡社會轉型的準備。

打破工作中的年齡界限

老年人口占該國(地區)總人口的比率稱爲該國(地區)的老齡化率。聯合國把“老齡化社會”與“老齡社會”分別界定爲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與14%。根據這一界定日本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到1994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過14%,進入老齡社會。到2007年這一比例達到21%,之後持續攀升,2016年更是達到27.3%,預計2018年達到27.8%,2036年、2065年將分別攀升至33.3%與38.4%。面對如此嚴峻的老齡化趨勢,日本也進行了相應的部署。如:以日本老年人普遍具有強烈的工作意願、體力與運動能力不斷提升爲前提,日本政府在2018年2月第三次修訂完成的《老齡社會對策大綱》中提出構建“無齡感工作社會”。希望通過構建“無齡感工作社會”,支持老年人繼續工作,把“消極老齡化”轉變爲“積極老齡化”,利用老年人積累下來的知識、技術、經驗、人生閱歷與財富爲社會創造價值。所謂“無齡感工作社會”就是指不以年齡進行區分,而是根據個人的意願與能力選擇生活方式。構築“無齡感工作社會”,就是爲了在老齡化社會中,任何人都不會被孤立,任何人都可以富裕、獨立而有尊嚴地生活。日本政府希望通過完善“無齡感工作社會”環境,推動“無齡感工作社會”的構建,提升老年人口工作比例,從而緩解老齡化的社會問題。

當前,日本是一個典型的依據年齡劃分人生階段的社會。這種意識使得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變得非常狹窄。雖然年齡能夠作爲判斷標準,但隨着年齡的增加人的個性會發生變化。所以構建與年齡沒有關係的“無齡感工作社會”的前提,是改變當前僅以年齡爲依據進行判斷的社會意識。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兩種:第一,改變對“老年人”的固定印象。爲了最大限度地實現老年人的意願以及發揮老年人的能力,大家要消除固有的老年人一定是需要他人幫助的羣體的觀念,應該把具有勞動意願與能力的65歲以上老年人看作是可以幫助他人的羣體。第二,當社會進入老齡化階段後,每個勞動者的健康狀況、工作意願以及體力會出現巨大的個體差異,因此對就業形勢、勞動時間等會呈現出多樣化需求,政府有必要通過完善僱傭和就業環境來確保老年人獲得合適的就業機會。

多途徑滿足老年人工作需求

如何充分發揮老年人的社會價值,使他們能夠安心、幸福地生活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因爲隨着人類壽命的延長,人的一生已不是“教育—工作—老年”的單線模式,而是進入了工作生活方式多樣化的時代。政府應該對貫穿於勞動者各個職業階段,尤其是老年階段的能力開發給予支持。

第一,完善老年人就業服務工作。在日本的公共職業安定所增設終生職業服務窗口,幫助擁有多樣技術、豐富經驗的老年求職者獲得工作機會,以便他們能夠爲社會作出更廣泛的貢獻。該窗口除了幫助老年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外,還應該具備職業能力開發、人脈拓展、爲求職者提供僱傭信息等功能。例如岡山縣總社市設立了“人生設計所”。它與普通的公共職業安定所不同,主要是滿足住在本地的老年人對零碎工作的需要。

第二,鼓勵企業聘用老年人。1986年日本政府規定企業應努力把職工退休時間延長到60歲,到了1998年則成爲強制性義務。2006年4月出臺的“高齡者僱傭安定法修正案”,明確要求企業繼續僱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根據此法,規定從2006年開始企業有義務延長僱傭時間。企業可以選擇以下三種形式中的任何一種:一是可把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二是引進繼續僱傭制度;三是廢除60歲退休制度。2013年日本政府廢除了限定繼續僱傭對象者的制度,原則上希望所有的人都適用於延遲退休。政府還爲僱傭老年人的企業提供了多種鼓勵性的政策及補貼標準,如提供試行僱傭獎勵金等。另外,還爲僱傭老年人企業提供職業能力開發,工資、人事制度調整及其相關事項的諮詢服務。

第三,支持老年人創業。對有意願利用自己的職業經驗創業的老年人,日本政府開展了爲其辦理手續諮詢和融資等業務。如,日本的中小企業廳可以爲60歲以上的老年創業者創建的公司發放補貼,最高達到200萬日元(約12.5萬元人民幣)。通過日本政策金融公庫的“老年人創業者支援資金”貸款制度,老年創業者可得到最高7200萬日元(約452萬元人民幣)貸款,而且年利息在1.5%以下。

隨着人類職業生涯的延長和工作方式多樣化的發展,推行終身教育勢在必行。爲了促進勞動者系統性職業能力的開發、提升勞動生產率,政府一定要開展職業培訓,使得老年人也能符合職業能力要求。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原標題:“無齡感工作社會”緩解日本老齡化問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平力羣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