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博

10月22日星期一,虽然日韩股市低开,但A股却走出了强劲的独立行情。

到上午11点,上证指数大涨接近100个点,重返2600点上方,涨幅达3.78%;创业板指数则收复了1300点,一度大涨接近5%。其中证券板块出现了全线涨停的罕见走势。

A股大涨,跟周五以来强劲的“政策托底”有密切关系。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上周五(10月19日)以来,出现的强烈政策信号:

1、10月19日,副总理刘鹤、央行行长易纲、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一起表态,力挺中国股市。传达的政策信号是:A股估值合理,不应该跌了;从银行、保险到券商,将有一系列救市政策,其中保险资金将重返股市。此外,对于股权质押的强平风险,也有一系列安排,这对于提升券商股估值有正面作用(今天,券商股集体涨停,保险股大涨)。

刘鹤副总理谈话中,以较大篇幅谈及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要求给予公平的待遇。此外,人民日报二版评论首次提出:“中方面对美方的恣意妄为,已不屑于实施以牙还牙的直接报复”,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有望降温。

2、10月20日,国税局在官网公布了个税专项扣除的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针对个人的大幅度降税即将开始。在考虑子女教育、住房按揭、赡养等因素后,相当于个税起征点大幅提高到了8000元至10000元不等。这对于鼓励生育、鼓励住房消费等,有极大的刺激作用。

10月20日,副总理刘鹤主持“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10次专题会议,这实际上是一次“救市部署会议”,会议提出:

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会议强调,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是已经承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10月19日对外宣布的稳定市场、完善市场基本制度、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促进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扩大开放等五方面政策,要快速扎实地落实到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要加快工作节奏,政策成熟后立即推出,推出后狠抓落实。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近期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督查,确保落实到位。

3、10月21日,最高层再次对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喊话,昨天我曾在专栏里专门分析过。喊话内容见下面截屏:

3天之内,对政策最有影响力的两位领导对民企表态,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强有力的政策出台,以支持民企发展,这或许成为民企营商环境好转的一个转折点。

4、今天(10月22日)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表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政策层面将有一系列提升市场信心的举措。“预计明年减税、减费的力度有望达到甚至超过1%的GDP,即可能大于美国减税的力度。”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方面,“预计监管部门将明确对银行的尽职免责要求,不允许银行以‘出现违约就要终身负责’的托词在贷款时对民营企业进行歧视。”马骏还认为,政府将推出专门支持民营企业的担保基金,提升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意愿。

总之,全是利好。而且喊话级别不断上升,直到国家元首亲自出面。

事实上,在这一轮A股的下跌中,政策底早已经出现了。如果你观察政策面,6月份以来就没有什么利空,基本上都是利好。但正如我之前指出的那样,政策有一个“羞涩期”,不可能一上来就“开足马力”,需要在跟市场博弈中不断加码,这样才能展示“定力”,以及“不同以往”。

但A股跌破2500点,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股权质押风险随时引爆,股市下跌带来的财富缩水效应会影响生产和消费,对公众产生巨大心理暗示。所以,必须强力反击。

由于楼市刚刚经历过一场“一年翻倍”的大牛市,因此中国经济的反击不太可能从楼市下手,只能维持其热度,不让真正进入冬天。反击的点,只能是股市、大基建等。但股市的反击,需要抓准时间点,太早没有用,会耗费资金和政策。我之前说过,11月6日(美国中期选举投票日)是重要日子,这一天过后,特朗普政策里的“政治表演成分”会大幅减少,有利于平心静气谈判。越靠近这个时间点发力,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就非常靠近11月6日。

中美博弈是一个长期事件和趋势,但会有阶段性的缓和、妥协,今年年底就是一次比较好的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A股真正见底了吗?其实我在10月19日的专栏里就提出过,可能性比较大。也许有人会反驳:政策底和市场底是两回事,不会同时出现。但这次不太一样,政策其实一直在试图构筑底部,在2500点跌破的时候,又做了一次强烈反击。所以,2449是这一轮底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未来需要确认一次。这不仅要看特朗普,还要看中国的应对方式。

但人民日报上周说了,我们不会“以牙还牙”了,所以我觉得2449是底部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然,这需要市场的验证。

另外需要说明:我说的最坏的时候,是指股市。至于经济增长的底部,或许要到明年二季度才能真正筑底。

最近几天没有写楼市。有两个事件,在这里简单评论一下:

第一个是:最近香港特首在“2018年施政报告”里宣布,将在大屿山填海造地,最终可望造地17平方公里,可提供26至40万住屋单位,供70至110万人居住,其中七成为公营房屋。刘德华因为给一个支持填海造地的公益短片配音,遭到了攻击,香港特首还亲自表态支持刘德华。

香港决定在大屿山靠近香港方向填海造地,意味着此前到“内地借地”和联合广东省在桂山岛填海造地等方案将搁置,这样对于大湾区、珠三角整体利益格局将不会产生影响。至少南沙、前海、横琴的担心,没有了。

有媒体评论说,香港大规模填海造地,意味着“楼市的香港模式”被彻底改变了。其实这是误解,或者过度解读,只能让香港填海变得更加困难。我之前在专栏里讲过,香港可供开发的土地仍然有不少,目前香港高密度住宅只占香港全部土地的4%,香港只用拿出2%的土地建高层住宅,就可以让香港住宅面积增长50%,彻底解决住房紧张的问题。但是做不到,因为利益集团太强大。这利益集团不仅仅是开发商,还有买了房子的香港居民。

填海造地,是利益牵绊最少的途径,能引发的诉讼最少。但如果说香港准备抛弃原来的楼市模式,是瞎说。香港特首为了让填海能成功,一再强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年新增供应量非常小。如果顺利的话, 2025年展开首阶段填海工程,预计首阶段住宅单位可于2032年入住,每年新增供应量不过2万套而已。

所以,填海只能让14年之后的香港,房价涨得略微慢一些,想改变其基本趋势、基本制度,没有人有这个胆量。

第二个是广州三个区,最近放松了楼市限价。对于这是不是放松楼市调控,大家争论颇多。按照主流的解释,这是试图消灭市场里的“双合同”,规范优化市场,并没有取消限价。

广州的确没有取消限价,只是承认了市场价,这其实就是一次限价的放松。比如一个楼盘,每平米卖2.5万元,装修费每平米1万元,其实装修成本只有2000元。这相当于把房价里的8000元拆分到了装修费里。如果不放松限价,则购房者首付比例提高了(装修费要一次性支付)。所以,放松限价相当于降低首付,此外对于未来二手房交易相当于减税(新房备案价提高了,将来卖同样价格,差价减少了),第三开发商和政府需要处理的投诉减少了。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通过隐形的方式放松楼市调控,将是一个大趋势。隐形的方式是:不宣布取消“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但调整其中的条件,比如限价的具体价格上调,还有就是降低落户门槛(增加购房资格),降低上浮的房贷百分比等。显性的放松,也就是正式宣布5限中的某一个取消,可能在2019年下半年出现。

目前楼市调控的重点,已经从防大涨变成了防大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