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是否能和人類智慧真正的結合?新一代人工智能迅速發展,我們如何應對越來越強大的智能技術和我們目前運用的智慧之間較量?

8月27日,重慶十八中老校友,CISFellow(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會士),重慶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石爲人蒞臨十八中觀音橋校區,與學校全體教師一起探祕“人工智能與網絡科學”。

顛覆與創新的融合

探索智能革命中新思考

石爲人教授長期從事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研究,在該領域享有崇高聲譽。在國內外著名期刊和IEEE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40餘篇(SCI、EI收錄100餘篇),承擔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國家科技重點攻關項目、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與自然科學基金等70餘項,獲得省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7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權10餘項。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63餘名。

石爲人教授作專題講座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黨委書記劉雙文鼓勵大家積極探索新領域知識

講座中,石教授言辭詼諧,舉例生動,旁徵博引,觀點清晰明快,盡顯大家風範。他圍繞世界各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計劃和研究應用,重點介紹了當前國內外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人工智能在各大領域的歷史進展與典型應用,並探討了當前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存在的問題,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

網絡科學與智能控制在智能革命中如何思考?

在講解新一代人工智能中,石教授引入大量案例進行剖析。他表示,未來數字智能必戰勝生物知識,人類要想生存只有“人機合併”。他提出,人腦智力無窮盡,建議身邊的人要保持有活力、不斷探索進取的“心腦”,大腦與心靈的解放,遠比機器人代替肉體解放更爲重要。

教師們認真聽講、積極思考

石教授認爲,網絡科學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將產生顛覆性的創新發展。人類智慧賦能,深度融合信息空間與物理世界。重點突破人的直覺,認知與概念能力的理解,構建基於人類智慧的柔性計算系統,融合羣體智能機器系統計算平臺,創新發展。

“老校友”追憶高中時代

70週年校慶系列講座賦予新能量

“十八中將‘樹本礪新 智啓未來’作爲七十週年校慶核心理念,引人深思!”石爲人教授感言,樹本礪新代表樹立理想與信念,不忘國家之根本,用新觀點在新時代賦予人的智慧中認識自己。智啓未來是如何構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柔性教育平臺的賦能。

講座現場

石爲人教授是十八中學高67級1班學生,回到母校作專題講座,更多了一份親切與感觸。儘管已經過去了五十多年,但第一次走進十八中的情景、學校的一磚一瓦至今都清晰地印在石爲人的腦海裏。學校大門的樣式,宿舍在哪個位置,食堂與教學樓的距離,旁邊的祁家大院……時隔多年,他再次穿越時空的隧道,透過記憶的帷幔,觸摸着母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十八中的教育,賦予了石爲人知識基礎與精神能量,他對此一直心懷感恩。“正是因爲十八中的教育,纔有了今天的我。”在母校70週年校慶之際,石爲人打算將自己的240餘篇論文整理成冊,捐給母校。“我很想與現在的年輕老師和同學們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各自的思想。”十八中教育和教師的影響、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工作,早已將教育情懷和研究精神融入了石爲人的血脈。

此次,專家講座是十八中70週年校慶專家院士系列講座活動之一,也成爲了搭建優秀校友與十八中師生們一次次思維和智慧碰撞的平臺。學校自今年1月開啓校慶活動以來,已陸續邀請數位專家到校爲學生做專題講座,爲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儲備,助力學生全面成長。(鄭安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