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句人人耳熟能详的俗语说的正是锔艺工艺。锔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修补器物的独特方法,是专门修补锅、碗、盆、壶、缸等饮食器具的手艺,归属于古老的民间360行中的第七十二行,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走进延安路街道松江路社区的锔工工艺博物馆,一件件锔艺作品映入眼帘,一套套用细如发丝的竹蔑编织锔补的精致小银壶和小银杯让人赞叹不已,镶嵌着一颗颗铜钉的粗瓷大碗让人们回忆起过去的年代和生活。这是由延安路街道出资,联合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锔艺”第五代传承人陈大雷打造的青岛市第一家锔工工艺博物馆,总面积百余平方米,馆藏600余件,其中精品文物100余件,涵盖了锔工工艺中的各种技艺。

从清代起,锔艺高手逐渐超越了简单的修补破损,让修残补缺之美成为一种艺术,从而产生了锔艺中的细活。由此,锔匠也从手艺人升华为艺术家。在薄如灯泡的瓷碗上锔补,能精确到一根头发丝。陈大雷称,自己修复过的最有难度的器物是一件碎成了120片的宋代美人瓶,不用任何胶水或黏合剂,仅靠金属钉、金刚钻等几样简单的工具,他就将这件美人瓶严丝合缝地修补好,那一道道细细的裂痕,几乎看不出来。

锔艺工艺经过时间的打麿,虽然最早用于器物锔补的作用几乎消失,但却作为一种古老文化在新的领域获得重生。

旧时,锔艺匠人是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工匠之一,锔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景物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艺匠人的形象。锔工工艺博物馆的开馆,为青岛打造博物馆城又添新的门类,将锔艺这门工艺的历史以实物的方式展示给观众。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对中国人来说,瓷器并不仅仅意味着器皿,还寄托了很多情感。陈大雷锔补过的器物,既有价值上千万元的国宝级文物,也有民间只值几毛钱的壶碗,面对那些承载了普通人光阴故事的老器物,他修补起来一样用心,无论破碎得多么严重,在他手里都能“破镜重圆”。陈大雷希望在老手艺传承和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希望有更多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

延安路街道辖区内有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歌舞剧院等文化资源,又在松江路社区成立了青岛市第一家社区博物馆、第一家锔工工艺博物馆,借助这些资源优势,延安路街道全面打造街道“十分钟文博圈”,在实现群众文化多元需求一站满足的同时,又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