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這句人人耳熟能詳的俗語說的正是鋦藝工藝。鋦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修補器物的獨特方法,是專門修補鍋、碗、盆、壺、缸等飲食器具的手藝,歸屬於古老的民間360行中的第七十二行,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走進延安路街道松江路社區的鋦工工藝博物館,一件件鋦藝作品映入眼簾,一套套用細如髮絲的竹蔑編織鋦補的精緻小銀壺和小銀盃讓人讚歎不已,鑲嵌着一顆顆銅釘的粗瓷大碗讓人們回憶起過去的年代和生活。這是由延安路街道出資,聯合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氏鋦藝”第五代傳承人陳大雷打造的青島市第一家鋦工工藝博物館,總面積百餘平方米,館藏600餘件,其中精品文物100餘件,涵蓋了鋦工工藝中的各種技藝。

從清代起,鋦藝高手逐漸超越了簡單的修補破損,讓修殘補缺之美成爲一種藝術,從而產生了鋦藝中的細活。由此,鋦匠也從手藝人昇華爲藝術家。在薄如燈泡的瓷碗上鋦補,能精確到一根頭髮絲。陳大雷稱,自己修復過的最有難度的器物是一件碎成了120片的宋代美人瓶,不用任何膠水或黏合劑,僅靠金屬釘、金剛鑽等幾樣簡單的工具,他就將這件美人瓶嚴絲合縫地修補好,那一道道細細的裂痕,幾乎看不出來。

鋦藝工藝經過時間的打麿,雖然最早用於器物鋦補的作用幾乎消失,但卻作爲一種古老文化在新的領域獲得重生。

舊時,鋦藝匠人是百姓生活中常見的工匠之一,鋦藝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描繪北宋都城汴京景物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鋦藝匠人的形象。鋦工工藝博物館的開館,爲青島打造博物館城又添新的門類,將鋦藝這門工藝的歷史以實物的方式展示給觀衆。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對中國人來說,瓷器並不僅僅意味着器皿,還寄託了很多情感。陳大雷鋦補過的器物,既有價值上千萬元的國寶級文物,也有民間只值幾毛錢的壺碗,面對那些承載了普通人光陰故事的老器物,他修補起來一樣用心,無論破碎得多麼嚴重,在他手裏都能“破鏡重圓”。陳大雷希望在老手藝傳承和創新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希望有更多人願意學習這門技藝。

延安路街道轄區內有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歌舞劇院等文化資源,又在松江路社區成立了青島市第一家社區博物館、第一家鋦工工藝博物館,藉助這些資源優勢,延安路街道全面打造街道“十分鐘文博圈”,在實現羣衆文化多元需求一站滿足的同時,又可以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承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