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静

人物简介:毛静,字震孟,号剑川,男,汉族,1974年9月出生,江西丰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专业访问学者,原南昌大学博物馆部长。现为江西高校出版社重点图书工程办负责人。为江西省王阳明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曾任江西省袁州区区长助理(挂职)。主要从事书院史、藏书史、地方史和古建筑研究。著有《邓子龙传》《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藻丽嫏嬛——金溪浒湾版刻图录》等。

古代雕版印刷所用工具

2005年,学者毛静初探江西金溪古村落。那时候,他的注意点是当地的牌坊,将近10年时间,他业余时光多流转于金溪古巷,在浒湾粗粝的石阶里,剥落的墙壁上,他发现了“金溪古书”生动的文明细节,出版《浒湾书坊版刻图录》、《浒湾版刻绣像精粹》等著作。通过“金溪古书”重新开启了一个打开江西文化的方式。

《文化·大家》:你近些年来深入江西各地,尤其是金溪,对古代传统印刷术有在江西的情况有深入了解,近期有没有继续关注文化现象?

毛静:我第一次到金溪是2005 年左右,那时候关注点在金溪的古村落,特别是牌坊。真正开始研究金溪刻书,却是2017年2月份的事。去年一年直到今天都在做一些基础工作,特别是资料与实物的收集。并且从浒湾一个点,扩展到了合市镇、左坊镇等,也获得了一些新的史料。此外,我现在还在关注全省范围内古法造纸作坊的保存情况,目前找到二十多个点,打算逐一去考察,看看还有多少原生态的文化遗存。

《文化·大家》:目前在江西哪些地方还保留着这种工艺,现状怎么样?主要的功能有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仅仅作为一种非遗的形式存在?

毛静:雕版印刷这个行当肯定是没有了的,成本太高,缺乏市场,而市场决定着生存条件。现在还有与之有关的工艺,无非就是活字排印。这个工艺现在在进贤、临川、吉安还有,当然它的用途比以前大大收窄,只作为族谱印刷而存在。如果以后族谱也用电子排版了,活字肯定要退出这一领域,成为历史。如果以后要去看它怎么操作的,就只能在博物馆或非遗中心去参观了。

黢黑的雕版

《文化·大家》:谈到中国古代印刷术,金溪是绕不过的话题,很想知道当时金溪印刷业发达之下是一种怎样的气象?

毛静:金溪的商业化刻书,始于明末。以前有一种说法说是始于宋,那是不对的。大家可以去看陆九渊和朱熹的文集,陆的弟子彭世昌奉师命去福建建阳购书,以充实新建的象山书院,原因就是因为金溪不生产图书。金溪真正出现大规模的图书市场,是在明中期浒湾出现以后。由于旴江的改道,商业市镇由疏山东部的苦竹街改为疏山西侧的浒湾,使浒湾由平原上的普通村庄一跃成为港口市镇。这个先决条件是很重要的。

浒湾成为商镇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一些在北京和南京发展的金溪、东乡书商把部分产业转移到了浒湾,使图书贸易迅速崛起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加上这一带是临川文化的腹心,科举也很发达,更刺激了书业的发展。到鼎盛时期,这里有近百家的书号从事纸张贸易、雕版印刷与图书批发业务,从业人员有数千人之多,相关产业延伸培育得也很好,所以浒湾最终跻身中国四大雕版印刷中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浒湾古街

《文化·大家》:你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听说有本古籍材料可以质疑《西游记》的作者并非原作者?

毛静:在一年多的研究与实地调查过程中,我纠正了一些过去人们不太正确的认识,也获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比如认为浒湾的“浒”字是所谓乾隆念错了字,读成了“许”的音。其实在乾隆以前,就是“许”“浒”并用,甚至明末就有“浒湾”二字出现,念“许”的音是这里原住民就姓许为多,加上三点水,是为了厌胜避害,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因为从事图书和纸张的地方都怕火,所以会在屋檐上加喷水的鸱吻,最后把地名也加了三点水,变“许”为“浒”。另外,我们看到浒湾有一些高档消费的设施,比如三姑巷的娼妓行业,其实这些“红灯区”不是供应给低收入的雕版工人的,其服务对象是驻扎在商镇上的盐卡、厘金局、漕仓等机构的外籍官员及商户。浒湾是一个百业兴盛的大码头,也是江西四大名镇之外的最重要港口,出现各种行业,反而是正常的表现。

至于说起一些新发现,多多少少会有的。《西游记》的作者问题,一直困扰了学术界很长时间。在清代,这些神魔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没人研究。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鲁迅他们进行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才真正关注这些小说的作者问题,通过《淮安县志》发现有一个叫吴承恩的人符合一些条件,可能是《西游记》的作者,所以以后就这么标注了。这部书诞生约400多年,初步考订作者才是几十年前的事。中间几百年,这个书是没有标注作者的。但我们知道,符合作者条件的人很多。像《淮安县志》中记载吴承恩著有一部名称也叫《西游记》的著作,就断定这就是我们能看到的《西游记》,这是很成问题的。在传奇小说不被人重视的时代,当地方志写传时说你写了这些不入流的东西,无异于在羞辱传主。所以说,吴承恩的这个同名书,很可能就是一部往东旅行的记录,不是神魔小说《西游记》。1950年代发现了吴承恩的著作,里面记载了吴的身世,他的父亲是倒插门的上门女婿,在古代这是很丢人的事,所以他父亲一直盼望儿子能考个功名,以便申请恢复原姓,可惜吴承恩没有办到,所以一直认为这是不孝的表现。而《西游记》中充斥了猪八戒入赘高老庄,唐僧被女儿国王强娶等事,如果是吴承恩写的,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现在学术界发现了一些线索,初步掌握了一些史料,发现明末清初的周亮工的父亲周如山(坦然先生)很有可能是《西游记》真正的作者。因为他符合三个条件,《西游记》原序说作者是某位王爷的“八公”也就是幕僚,周如山早年就读于南京国子监,后来做过诸暨等县的小吏,在河南开封胙城王府工作时,还成为王爷的女婿,就是我们说的“仪宾”。他很有才,写过不少好玩的东西,在明末思想开放的时代,这些书虽然不被正统学术所接受,但很有市场号召力。这位周如山原籍就是今天金溪县合市镇的栎源村,这里走出去了一大批书商集团,他们就在南京三山街状元境开书店,刻各种书籍,其中著名的就是唐、周、傅、王、徐等姓,所以《西游记》最初的刻本,人们称为“祖本”的,就是唐氏世德堂本,周氏翠筠山房本,以及锦盛堂本,清一色都是金溪书商的书坊。所以周如山曾经的王府幕僚身份,读书人兼做书商的职业,《西游记》最初都是金溪书坊介绍出来,这三个条件都是很有力的证明。当然,周氏是否写过此书,还没有进一步更直接的证据,还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雕版印刷博物馆

《文化·大家》:你曾提到金溪的谷氏书商,它有怎样的传奇?

毛静:研究金溪书业史的人都知道,有一条史料称最早到金溪来从事图书贸易的是一位姓谷的河南籍书商,但现存金溪的谷姓族谱查不到相关证据。美国学者包筠雅认为可能是误记。我认为历史上可能确有其人,但史料太少。唯一可以提供的线索,就是谷姓的后人去了云、贵、川发展,他们在那里做得很好,开设的书坊生产的图书质量很高,他们都坚称自己是金溪迁来。这就证明历史上的确有谷姓书商活跃在金溪,只是他们匆匆来又匆匆走了。同样的道理,金溪周氏、许氏、王氏都是“走出去”的代表,在成都、武汉、邵阳等地做得很好。

除了明代中期到金溪来的书商,同时期还有一批金溪书商走到了全国各地。如在辽东卖书的李绍庆,嘉靖以后在北京卖书的合市乌石周澄(一直延续到清中期的七代书商家族),明末在北京卖书的合市田西李寅家族等。

浒湾精雕门庭

《文化·大家》:民间民谚:“临川才子金溪书。”临川才子有晏殊父子、曾巩、王安石、陆九渊、吴澄、危素、汤显祖、李绂等等。他们沟通构成了古代江西临川板块的代表,而金溪又是临川文化圈中重要组成部分,金溪古代雕版业的发达与他们有怎样的关系?

毛静:读书人与书有着天然的关系,就像“临川才子金溪书”也有内在联系一样。临川是一个大临川的概念,包括原来的抚州府和建昌府,一共十来个县。他们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可以用可支配的资源来反哺故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上述人物都勤于著述,他们需要把自己的学问与思想进行有效传播,在客观上就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金溪出现书业以后,汤显祖就是较早的拜访者之一,所以我们看到他的《牡丹亭》有一个重要版本叫“怀德堂”本,这个书坊就是金溪书商的堂号。而号称“最后一个理学家”的李绂,他的《穆堂全集》是由金溪祺阜堂刻的。金溪人比较重视乡邦文献的刊刻与传播,会专门请人整理。如王安石的文集有一个很有名的版本,就是万历年间光启堂的《临川先生文集》,陆九渊的《陆象山全集》是金溪槐堂书斋刻的。明末临川四大才子的书到清代已经禁掉了,因为他们参加了抗清运动,但金溪的书坊还冒险刻了艾南英、揭暄他们的书。还有临川纪大奎的《纪慎斋先生全集》,是文德堂刻的,我在贵州省图书馆看到这个本子时,特别感到金溪书商的责任感,他们知道与临川文化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藻丽嫏嬛——浒湾书坊版刻图录》 毛静著

《文化·大家》:活字印刷术的技艺精巧,工序复杂,金溪的浒湾世人皆知,在古代,江西其他地方的雕版印刷业发展如何?听说你最近又在吉安地区发现了雕版印刷文物?

毛静:金溪浒湾全盛时期是在清代,清代在省城南昌,府城抚州都有自己的出版系统。在宋、元时期,以刻书闻名的却在本省其他地方。如官刻本系统中的虔州本(赣州本),吉州本,袁州本,洪州本和抚州公使库刻本,流传稀少,大都归了公藏系统,市场上即使偶然出现,都卖得很贵。比如2014年抚州流出一部《礼部韵略》,是一部字典类的韵书,却拍出了三千万的天价。非官刻本系统的书,如白鹭洲书院的刻本,德兴银山董氏的刻本等。有名的如宋代周必大刻本《欧阳文忠公集》,现在是江西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列入了全国珍贵古籍图录,到现在都感觉纸墨精良、墨色如漆,我上手时都很激动。

吉安东固发现的一批东西不是雕版,是活字。吉安经常发现不错的东西,如一套几十片的明代雕版曾皋文集,扬州的雕版印刷博物馆花了几十万买去了。又有一批欧阳氏的族谱雕版,也流失到外面去了。所以要加强保护。东固的这批活字有十万枚之多,主人是第五代活字排版印刷传人,他把这批清代中期以来的活字保护得很好,自己也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希望这批东西能保护好,利用好。

浒湾图谱

《文化·大家》:目前,金溪浒湾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主要有哪些?面临的现状是什么?针对他们的传承与保护、利用,你有什么具体建议?

毛静:金溪浒湾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有物质和非物质的遗存。比如浒湾的商业街市保存非常完整,这个很难得,四大中心里面,琉璃厂是新建筑,汉口没有了古建筑,福建连城的四堡太零碎,只有浒湾是完整的体系。我陪韩国的朴现圭教授参观浒湾,他说如果这在韩国,肯定去申请联合国的世界遗产。还有很多与雕版印刷有关的东西,工具,书版,图书,都是实物。非遗方面,还有很多史料,有部分健在的雕版印刷工人,都值得去传承和挖掘。现在空心化是一个问题,旧学山房里面没有展品,更有名的红杏山房连地址都找不到。大文堂也是,都是居民占用,失去了原有地风貌,当然,这跟雕版印刷衰亡有必然的联系。

我现在有一个计划,想在金溪策划一次雕版印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把一些研究成果拿出来分享和求证;同时,想在这里搞雕版印刷的活化仪式,因为现在线装书又重新受到了欢迎,市场是有的。我计划把文港的笔,婺源的墨,铅山或永丰的纸,吉安的活字,宜春的线装印刷,都集中到金溪来,用四色或五色来排印《陶渊明集》,清一色的江西产品。同时请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北大、清华的专家学者一起来见证。以这两个活动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我们金溪乃至江西的文化,能够拭去尘埃,重振荣光。(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