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哥說長征

【春哥注:一部長征史,也是一部革命史,在那些艱難困苦的歲月裏,多少先賢英烈無懼槍林彈雨,奮勇廝殺,衝鋒向前,纔給後人帶來一個清明世界,我們永遠無法忘記長征途中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儘管很多細節可能隨着歷史的遠去而漸漸沉澱在河底,有的甚至無法再想起,太多的無名英雄,太多的長征故事。長征顯得特別有意義,多少長征英烈在天之靈也會爲之振奮。】

遵義會議後不久,紅軍經歷土城之戰,由於情報有誤,誤以爲川軍來的是小股部隊,不料竟然是川軍精銳郭勳祺部,這一戰非常艱苦,毛主席看到情況不對,果斷決策,一渡赤水,避開郭勳祺的鋒芒之軍,紅軍渡過赤水,安然脫險。

然而,紅軍進入了四川古藺縣境後,很快就發現北渡長江的計劃難以實現,變化來得比計劃快。主要是蔣介石洞悉紅軍意圖之後,開始了更爲嚴密的防範。

蔣介石得知紅軍進入川南地區後,令川軍傾全力加強長江防務,在金沙江上起灘頭下至宜賓、長江上起宜賓下到江津,沿江北岸趕築工事,並於要點構築碉堡。同時,派軍艦和武裝商船在宜賓至江津段江面日夜遊弋,嚴防紅軍偷渡。

四川軍閥劉湘爲阻止中央紅軍入川,除令潘義華部設置了兩道防線(第一道爲瀘州、敘永、畢節沿線,第二道爲橫江場、鹽津及安邊場、宜賓間金沙江下段和宜賓至瀘州間長江一線)防禦長江外,並以主力五個多旅向古宋、敘永地區集結,阻止紅軍進入長寧、興文、珙縣、筠連、高縣、慶符等縣;命令土城之戰阻擊紅軍成功的郭勳祺指揮3個旅向古藺疾進,尾隨紅軍,繼續追擊。

因而,紅軍進入川南地區後,行動困難。右縱隊改向敘永、古藺間的兩河鎮方向前進後,2月2日進攻敘永縣城未克。其他軍團在行進中,也曾遭受川軍部隊的襲擾和截擊。

2月2日,蔣介石重新調整“追剿”中央紅軍的部署,除以湘軍一部控制烏江東岸,防止紅軍東進外,以薛嶽部和滇軍、黔軍組成專事“追剿”中央紅軍的第二路軍,以雲南軍閥龍云爲總司令,薛嶽爲前敵總指揮,轄吳奇偉、周渾元、孫渡(滇軍)、王家烈四個縱隊共十三個師三個旅另一個團,企圖協同川軍將中央紅軍圍殲於敘永、赤水以西,長江以南,橫江以東地區。在薛嶽的指揮下,國民黨“追剿”軍各縱隊開始向川南地區推進。

另一方面,蔣介石命令川軍沿長江沿岸重兵佈防,而國民黨軍“追剿”部隊則在步步逼近,紅軍如果堅持北渡長江的計劃,則不僅難以成功,而且很可能自投羅網,再次陷入重圍,重蹈湘江之戰的慘烈悲劇。毛主席和中革軍委連夜開會,審時度勢,及時分析實際的敵情,根據最新的可靠情報,毅然確定放棄從宜賓、瀘州間北渡長江的計劃,跳出包圍圈,改向敵人兵力薄弱的雲南扎西前進。

2月3日,中革軍委電示各軍團:“我野戰軍爲迅速擺脫當前之敵,並集結全力行動,特改定分水嶺、水潦、水田寨、扎西爲總的行動目標。”紅軍各軍團以急行軍超過側擊之敵,迅速向長寧以南、扎西以北地區集中,先頭紅1軍團率先入滇。

這又是一招妙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敵人滿以爲可以守株待兔,在長江邊圍困紅軍的時候,毛主席果斷決策,揮兵轉進,蔣介石再次被弄得暈頭轉向,幾十萬大軍在川南來回奔波,耗費軍餉無數,那些少爺兵還怨氣沖天,可謂軍心喪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