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經濟大講堂》中,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形勢中存在着要素自由流動缺乏整體協同、珠江東西兩岸發展不夠平衡、交通樞紐功能不強以及資源環境約束的這樣一些矛盾,制約了大灣區的經濟發展,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解決好。再比如說東西兩岸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因爲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九市,除了廣州作爲國家的中心城市,在珠江口東岸,深圳、東莞、惠州這三個市,不論是它的人口規模還是經濟發展總量,遠遠高於珠江口西岸的中山、江門和珠海。

在《中國經濟大講堂》中,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形勢中存在着要素自由流動缺乏整體協同、珠江東西兩岸發展不夠平衡、交通樞紐功能不強以及資源環境約束的這樣一些矛盾,制約了大灣區的經濟發展,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解決好。

8月29日21:48,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爲您深度解讀《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打造全球新的經濟增長極?》。

嘉賓簡介

張曉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張曉強在國家發改委工作期間,長期負責內地與香港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協作方面的工作。從2016年8月開始,他帶領課題組,遍訪世界三大灣區,深入研究灣區經濟的成功要素,並在三年裏,走遍了粵港澳地區,就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存在怎樣的優勢和現實難題等課題,進行了研究,課題組所完成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研究報告,爲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形勢中存在着要素自由流動缺乏整體協同、珠江東西兩岸發展不夠平衡、交通樞紐功能不強以及資源環境約束的這樣一些矛盾。

比如說發展的協同性不高問題,謀劃廣州、深圳到香港的高鐵,廣深港高鐵內地建設進度快,香港建設進度慢。內地114公里是2016年全部建成的,抵達羅湖口岸了,而香港這26公里,修到2018年才修通。所以中間這幾年就沒有辦法發揮協同效應,直到去年10月,廣深港高鐵才全線開通,所以這種協同性確實需要改善。

再比如說東西兩岸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因爲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九市,除了廣州作爲國家的中心城市,在珠江口東岸,深圳、東莞、惠州這三個市,不論是它的人口規模還是經濟發展總量,遠遠高於珠江口西岸的中山、江門和珠海。如果從統計數字上來看,大體上在深莞惠這一塊兒,它的經濟總量和人口是珠中江這邊的兩到三倍,發展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在交通樞紐方面,這幾年取得很多進展,航空、高速鐵路、公路,我覺得是發展非常快的,但是因爲這一地區經濟高度發達,人口密集,所以仍然有很多短板。我們在調研的時候,我記得在廣州市和當地的同志座談,座談結束後我們坐中巴去佛山。那天是週五,週末還下雨,從高速公路里程來看,廣州到佛山是25公里,我們的調研組整整走了兩個小時,明顯在高峯時段它是不適應的。再比如說跨珠江口的虎門大橋,這個虎門大橋設計的通過能力是一天8萬輛,實際的運行最高峯是一天20萬輛,所以虎門大橋的擁堵已經成了大家一個大痛點。去年“十一”,曾經發生了從深圳要到廣州或者是到珠江口西岸,一百多公里,從9月30日出來走,走到10月1日還沒有到那邊,嚴重地制約了東西岸的經濟交往。

還有資源的約束。比如說水,一想到廣東,肯定不缺水,珠江水系雨水多,但是實際上東江水供應是非常緊張的,東江水的利用率已經達到38%了,逼近國際警戒線40%,東江水常年徑流量只有200億立方米,枯水年只有90億立方米,但是它要承擔着珠江口東岸這麼多城市、幾千萬人口的供水,包括深圳、東莞等地的供水以及保證香港的供水。但是珠江水系,西江水量非常豐富,西江水的開發利用率只有1.3%,非常不平衡,這都需要在今後的發展當中認真把它解決好。

當然,在經濟總量、創新能力、高等教育方面也有一些差距。比如說從經濟總量來看,它目前還是低於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的。因爲人口數量大,所以人均GDP這個衡量發展水平高低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比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相差很多,大體上只相當於東京灣區42%左右,紐約灣區31%。

再比如說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非常突出,看第三產業比重非常明顯。從紐約、東京這樣一些灣區來看,它的第三產業的比重都超過了80%,而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我們內地9個市,第三產業的比重還不到60%,在這方面,實際上意味着發展水平還有差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