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历史让我们更有智慧,不定期更新精彩的历史和有趣的故事,欢迎朋友一起交流、学习!)

背景:秦朝末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法律严苛,统治残酷,国家虽强,而人民的生活似乎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因为徭役和赋税繁重,变得更加贫苦,人民敢怒不敢言,在日益艰苦的生活和巨大压力下,终于在公元前209年,爆发了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至八月,吴芮却成为第一个起兵响应的秦吏,但他的故事要从头说起!

秦始皇剧照-来源于网络

吴芮乃吴王之后,少聪颖,至青年,爱好兵法,常研究《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十八岁便掌兵一万七千多人。妻子为著名的才女毛苹,母为梅氏,贤惠、低调,吴芮纳其建议,藏兵于民,兴农兴商,吴芮军纪严明,深得民心,在秦统一之后,被乡亲们举荐为鄱阳令,由此可见吴芮乃胸藏韬略、爱民之人!那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封王的呢?

汉服-图片来源于网络

响应大泽乡起义后,又支持项羽,起用刑徒,出兵横扫江西、湖南、广西一带,威震江南,各地群众和秦朝一些官吏纷纷率部归附,其中有越王勾践的后裔,更有淮南义军首领英布及同乡梅鋗,英布作战英勇,吴芮将其女儿嫁给他,命其攻秦。吴芮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在攻占咸阳后,因其战功卓著,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其女婿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同乡梅鋗被封为万户侯。(两个王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英布剧照-来源于网络

看到这,本以为,吴芮会继续跟随项羽统一全国,可历史的有时就是微妙不可测,也许是因为项羽不得民心吧。就在某一天,吴芮在洞庭湖巡视时,结识了好友张良,在张良的劝导下,吴芮选择了拥护刘邦,后来项羽失败后,吴芮和韩信等人拥立刘邦为帝,吴芮又被封为长沙王。前期因为战争需要,刘邦收揽人心,封了异姓王,随后,刘邦将拿起他的屠刀,开始他的杀王之旅……

项羽、虞姬剧照-来源于网络

在帝业比较稳定后,刘邦因不放心各个异姓王,以各种罪名除掉了其他七个异姓王,唯独吴芮保全。但起初,刘邦并未解除对长沙王吴芮的疑心,经常试探,幸得张良的帮助而化险为夷。

原来,在张良辞官隐居后,有一日,来到吴芮家小住,吴芮按张良计谋,保存实力,开始更加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领土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刘邦堂兄刘贾账下,并安排第五子吴元带部分家眷回浮梁瑶里生活。

陈道明-刘邦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作为八大异姓王里唯一幸存的王吴芮,他死后更是迷雾重重,一起来看看这则诡异的故事:

西晋泰始2年(266年)春,原魏国一个叫吴纲的南蛮校尉,在安徽寿春碰到一个东吴的老翁。两人一见面,老翁惊奇地打量着吴纲说:“您的身材相貌很像长沙王吴芮呀!只是个子稍矮了点。”吴纲听后大惊,说道:“吴芮乃是我16世先祖,已经死了400多年了,您怎么看得出我的相貌像他呢?”

长沙王画像-来源于网络

老翁说:“实不相瞒,40年前,东吴正在临湘(今长沙)欲修孙坚庙,因匮缺木材,便挖了长沙王吴芮的墓,掏出棺椁作为建庙的材料。当初我参加了掘墓之事,当棺椁打开后,曾亲眼瞧见吴王的尸身面容如生,衣帛完好呢!”吴纲听罢,甚是惊奇,对老翁道:“尸身衣物既完好,有没有有改换个地方埋葬啊?”老翁答:“换地方埋葬了。”

上面这则故事的来由见于多处,正史、野史、地方志、族谱等典籍多有记载。北魏著名地质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湘水注》中,引郭颁《世语》也说过此事,原文曰: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城立孙坚庙,见芮尸品貌衣物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410短年矣。

据传,长沙王吴芮墓初开,群盗兴奋,当夜而抵其椁,有一个头目拿着火把向前探查,四五个汉字挥臂弄锹揭掀盖板。忽椁内气出,吱吱作毒蛇昂头吐信示威状。烟过之处,有臭味散开。

一会,墓穴深处哄然一声,其气与火把相触而燃,火球突起,窜出丈短,墓穴有如白昼,并伴有轰轰之声如响雷。群盗趋避比不上,棉袄被火,势同燃球,仆地不起,号啕悲呼。墓穴之外众贼惊骇,急用泥沙泼砸着火之身,又急呼于墓中泥水处翻腾儿。刹那间,穴内哀号连连,被火盗贼腾跃腾挪,势同兴妖作怪,夜鬼飘荡。火势渐小,被火者周身黧黑,面部胸前几无完肤,呼号声中双臂抠得,卷缩爬动,气脉衰竭,奄奄一息。

待内棺开启,只见吴芮锦被覆身,面色如生,须发皆整,有如睡眠,隐隐约约有打鼾之声,众盗大骇。牵头者率三五个壮士向前探视,见死者仪态容颜完好如世人,不由称奇,以为有神人相助,遂命人将外部大片椁板拆除,以取木材立庙。内棺原封不动,告知其亲人复葬其棺。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感到很惊悚呢?历史不仅使人明智、认清形势、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更有很多令人捉摸不透的异闻异录,爱好历史的同志们,一起学习历史吧,你如有相关诡异、有趣故事,欢迎分享,一起研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岂不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转载声明:本文为作者文墨添香原创,若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参考资料:《史记》、《水经·湘水注》、《世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