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使人明智,歷史讓我們更有智慧,不定期更新精彩的歷史和有趣的故事,歡迎朋友一起交流、學習!)

背景:秦朝末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法律嚴苛,統治殘酷,國家雖強,而人民的生活似乎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因爲徭役和賦稅繁重,變得更加貧苦,人民敢怒不敢言,在日益艱苦的生活和巨大壓力下,終於在公元前209年,爆發了由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至八月,吳芮卻成爲第一個起兵響應的秦吏,但他的故事要從頭說起!

秦始皇劇照-來源於網絡

吳芮乃吳王之後,少聰穎,至青年,愛好兵法,常研究《孫子兵法》和《吳起兵法》,十八歲便掌兵一萬七千多人。妻子爲著名的才女毛蘋,母爲梅氏,賢惠、低調,吳芮納其建議,藏兵於民,興農興商,吳芮軍紀嚴明,深得民心,在秦統一之後,被鄉親們舉薦爲鄱陽令,由此可見吳芮乃胸藏韜略、愛民之人!那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封王的呢?

漢服-圖片來源於網絡

響應大澤鄉起義後,又支持項羽,起用刑徒,出兵橫掃江西、湖南、廣西一帶,威震江南,各地羣衆和秦朝一些官吏紛紛率部歸附,其中有越王勾踐的後裔,更有淮南義軍首領英布及同鄉梅鋗,英布作戰英勇,吳芮將其女兒嫁給他,命其攻秦。吳芮跟隨項羽南征北戰,在攻佔咸陽後,因其戰功卓著,被項羽封爲衡山王。其女婿英布被封爲九江王、同鄉梅鋗被封爲萬戶侯。(兩個王的命運卻截然相反)

英布劇照-來源於網絡

看到這,本以爲,吳芮會繼續跟隨項羽統一全國,可歷史的有時就是微妙不可測,也許是因爲項羽不得民心吧。就在某一天,吳芮在洞庭湖巡視時,結識了好友張良,在張良的勸導下,吳芮選擇了擁護劉邦,後來項羽失敗後,吳芮和韓信等人擁立劉邦爲帝,吳芮又被封爲長沙王。前期因爲戰爭需要,劉邦收攬人心,封了異姓王,隨後,劉邦將拿起他的屠刀,開始他的殺王之旅……

項羽、虞姬劇照-來源於網絡

在帝業比較穩定後,劉邦因不放心各個異姓王,以各種罪名除掉了其他七個異姓王,唯獨吳芮保全。但起初,劉邦並未解除對長沙王吳芮的疑心,經常試探,幸得張良的幫助而化險爲夷。

原來,在張良辭官隱居後,有一日,來到吳芮家小住,吳芮按張良計謀,保存實力,開始更加低調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領土讓給劉邦子女,又將自己的部分精銳親兵分到劉邦堂兄劉賈賬下,並安排第五子吳元帶部分家眷回浮樑瑤裏生活。

陳道明-劉邦劇照-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作爲八大異姓王裏唯一倖存的王吳芮,他死後更是迷霧重重,一起來看看這則詭異的故事:

西晉泰始2年(266年)春,原魏國一個叫吳綱的南蠻校尉,在安徽壽春碰到一個東吳的老翁。兩人一見面,老翁驚奇地打量着吳綱說:“您的身材相貌很像長沙王吳芮呀!只是個子稍矮了點。”吳綱聽後大驚,說道:“吳芮乃是我16世先祖,已經死了400多年了,您怎麼看得出我的相貌像他呢?”

長沙王畫像-來源於網絡

老翁說:“實不相瞞,40年前,東吳正在臨湘(今長沙)欲修孫堅廟,因匱缺木材,便挖了長沙王吳芮的墓,掏出棺槨作爲建廟的材料。當初我參加了掘墓之事,當棺槨打開後,曾親眼瞧見吳王的屍身面容如生,衣帛完好呢!”吳綱聽罷,甚是驚奇,對老翁道:“屍身衣物既完好,有沒有有改換個地方埋葬啊?”老翁答:“換地方埋葬了。”

上面這則故事的來由見於多處,正史、野史、地方誌、族譜等典籍多有記載。北魏著名地質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湘水注》中,引郭頒《世語》也說過此事,原文曰:魏黃初末,吳人發芮冢取木,於縣城立孫堅廟,見芮屍品貌衣物並如故。吳平後,與發冢人於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曰:“君形貌何類長沙王吳芮乎?君微短耳。”綱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發四百年,至見綱又410短年矣。

據傳,長沙王吳芮墓初開,羣盜興奮,當夜而抵其槨,有一個頭目拿着火把向前探查,四五個漢字揮臂弄鍬揭掀蓋板。忽槨內氣出,吱吱作毒蛇昂頭吐信示威狀。煙過之處,有臭味散開。

一會,墓穴深處鬨然一聲,其氣與火把相觸而燃,火球突起,竄出丈短,墓穴有如白晝,並伴有轟轟之聲如響雷。羣盜趨避比不上,棉襖被火,勢同燃球,仆地不起,號啕悲呼。墓穴之外衆賊驚駭,急用泥沙潑砸着火之身,又急呼於墓中泥水處翻騰兒。剎那間,穴內哀號連連,被火盜賊騰躍騰挪,勢同興妖作怪,夜鬼飄蕩。火勢漸小,被火者周身黧黑,面部胸前幾無完膚,呼號聲中雙臂摳得,捲縮爬動,氣脈衰竭,奄奄一息。

待內棺開啓,只見吳芮錦被覆身,面色如生,鬚髮皆整,有如睡眠,隱隱約約有打鼾之聲,衆盜大駭。牽頭者率三五個壯士向前探視,見死者儀態容顏完好如世人,不由稱奇,以爲有神人相助,遂命人將外部大片槨板拆除,以取木材立廟。內棺原封不動,告知其親人復葬其棺。

聽完這個故事,大家是不是感到很驚悚呢?歷史不僅使人明智、認清形勢、懂得爲人處世之道,更有很多令人捉摸不透的異聞異錄,愛好歷史的同志們,一起學習歷史吧,你如有相關詭異、有趣故事,歡迎分享,一起研究,作爲茶餘飯後的談資,豈不讓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轉載聲明:本文爲作者文墨添香原創,若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參考資料:《史記》、《水經·湘水注》、《世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