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動報名一】小玩童 | 桿秤製作

記    得    住    鄉    愁       |       留    得    住    情    懷

自桿秤出現以來,關於“秤”的成語比比皆是

稱斤掂兩”注重的是秤的實用

銖稱寸量”體現的是秤的精細,

稱心如意”以秤寄託心滿意足的美好願望。

桿秤的歷史淵源

手工製作桿秤的工藝在中國流傳歷史悠久。

關於桿秤的傳說也是紛繁複雜。

傳說1

據民間傳說,木杆秤是魯班發明的。

製作桿秤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

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爲一斤。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

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爲16兩,

並頒佈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這也正是我們熟知的“半斤八兩”的由來。

傳說2

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

他由一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啓示先用根竹竿,

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槓桿原理髮明。

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

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爲一斤

但因爲有些商家缺斤少兩,

便添加"福祿壽"三星。

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

溫嶺戥秤製作

在三樓的民俗展廳,陳列着一組形似“如意”的溫嶺戥秤。

戥秤是古時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材和香料的精密衡器。

因外盒形似如意,寓意“稱心如意”。

在溫嶺,戥秤製作最早出現在宋代,

至明、清兩代製作技藝達到頂峯。

戥秤製作從選料、打磨、校準、抽線、打星眼,

到製作外盒,前後多達120多道工序。

臨海永利木秤製作

走在臨海的老街上,

巷口裏依稀可見古老傳統的桿秤店。

店主大多是老藝人,

他們守着小店的同時正在衡定刻度,打着秤花。

所謂的匠人精神,他們還在一直堅守和傳承着。

一根圓形桿秤從鋸木頭開始至成器,必經過十道工序:定秤桿、打光、鏹秤桿、衡定刻度、打秤花、釘秤花、壓秤花、配秤砣、秤鉤、擦抹菜油。

臨海永利木秤製作精巧細膩,工序合理嚴謹,做工精湛獨特,所制桿秤凝聚着木杆秤傳人的聰明智慧,匠心獨運,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傳統技藝遺存。

這個週六,一起傳承匠人精神,

體驗傳統的手工藝—桿秤製作。

活動名稱:小玩童 | 桿秤製作(第三期)

活動時間:10月27日(週六)上午9:30-11:00

活動地點:台州市博物館一樓大廳

年齡要求:8週歲以上

活動人數:15人

報名費用:免費

報名時間:10月23日8:30——10月26日23:00

報名方式:在公衆號中發送“報名一”,進入報名入口

注意事項:

1、條件不符合者取消資格。

2、館方提供的工具不得帶走。

3、最終是否報名成功,以工作人員電話確認爲準,請仔細填寫您的聯繫方式。

4、預約成功後,若不能參加請至少提前一天取消預約。 聯繫電話:0576-88851268

5、參加活動的人員請在活動當天攜帶好您的身份證件,方便工作人員管理。

長按識別右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