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多屆問鼎福布斯富豪榜“廈門首富”。

他曾因爲投資上市公司的紫金礦業,一戰成名。

他還是新華都董事長陳發樹最佳搭檔。

這位頻頻問鼎“廈門首富”的安溪人,長期備受媒體關注。他現在有多重身份,恆興集團董事長、現任廈門市工商聯主席和福建省工商聯副主席、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委員、全國工商聯執委會常委。

柯希平以實業起家,投資卻成了專長。柯希平真正進入公衆視野,就在紫金礦業迴歸國內A股時。在A股掛牌首日,A+H股,他共持有紫金礦業股票大約十億股,以首日收盤價計,賬面財富將近七十四億。這筆鉅額財富助力柯希平進入當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並被列爲“廈門首富”。

說來有趣,同樣是這一年,柯希平的生意夥伴,另一個安溪人,即福州新華都集團的陳發樹,成爲福布斯富豪榜的“福建首富”。

青年時代的柯希平

柯希平出生於泉州市安溪縣蓬萊鎮的一個農民家庭,蓬萊屬於山區中的平原地帶,農業是家庭的主要收入。那個年代,自家種菜,然後把喫不完的菜拿到鎮上的集市去賣,是幾乎家家戶戶的生存模式。

青年時代的柯希平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經商天賦,身強體壯務實肯幹。 從湖北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畢業參加工作時,柯希平被分配到安溪木偶戲團,負責燈光和音響。

二十九歲那年,柯希平終於逮住了一個機會。福建省鄉鎮企業供銷公司廈門分公司要對外承包,在上一任承包者手裏,這家公司並沒有出現好轉,上一任承包者正準備歇手不幹。

1989年,柯希平承包了省供銷公司廈門分公司後,依託早期在鋼鐵領域沉澱的資源優勢,廈門分公司很快起死回生。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承包省供銷公司廈門分公司期間,後來的事業搭檔陳發樹從安溪祥華來到廈門,創辦了華都百貨,兩人從此有了交集。

1993年初,省供銷公司廈門分公司與省五建公司簽訂了兩千噸的鋼材供貨合同。鋼材當時在大陸屬於緊俏物資,在臺灣卻並沒有那麼強烈的需求,藉助省供銷公司的進出口權,從臺灣進口到大陸的鋼材,每噸有五六百元的利潤空間。

承包省供銷公司廈門分公司的魄力,柯希平由此奠定了此後對外一系列投資的財務基礎。

斬獲第一桶金,成立恆興集團 

承包省供銷公司廈門分公司斬獲第一桶金後,1994年,承包省供銷公司廈門分公司期間,柯希平創立了恆興建築裝修材料公司,這是現在恆興集團的前身。

從鋼鐵貿易中,柯希平看到了建材市場的更大需求,柯希平的經營範圍由鋼鐵延伸到了各種建築裝修材料。由於切入建材領域的時間較早,在市場還沒反應過來之前,恆興建材就已經取得了不少建築裝修材料的區域代理經銷權。

2001年,在柯希平的推動下,恆興建築裝修材料公司在仙嶽路江頭段一側,主導投資興建了廈門江頭建材市場。這是廈門最早的專業建材市場,乃至廈門其它區域更多專業建材市場的輻射帶動,都起到了樣板的作用。

投資江頭建材市場後,恆興的產業鏈由之前的中間批發環節,延伸到了終端零售。柯希平全力出擊建材裝修產業鏈的那個當口,正好趕上了中國房地產高歌猛進的黃金二十年。

2014年,柯希平絕對控股並出任董事長的恆興黃金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這是“恆興系”的核心資產,它延續了昔日造就財富神話的紫金礦業主營,主營黃金的開採、生產和勘探,與紫金礦業似乎正面競爭,但又有所分叉,紫金礦業的一家嫡系企業成爲恆興黃金的基石投資者。

恆興黃金在國內赴港上市的企業中表現搶眼,與上市之初相比,恆興黃金的市值已經翻了將近一倍,現在的市值維持在58億上下,峯值一度超過80億。

根據恆興黃金年報,2016年淨利潤增加280%,2017年淨利潤增幅超過18%,2018年上半年,在中美貿易爭端步步升級的大背景下,恆興黃金淨利增幅放緩,但仍保持着一定的成長速度。

投資紫金礦業,一戰成名

紫金礦業起源於福建省龍巖市的上杭縣,原本只是一個縣級小金礦,2003年在香港H股上市後,遂成爲國內最大的黃金公司;2008年,迴歸國內A股批量造富了超過一百七十位千萬身家富豪,更是天下皆知。而今,儘管經歷了A股的持續疲軟,紫金礦業的市值依然超過千億,是A股黃金板塊的龍頭股。

1996年,柯希平和陳發樹聯手組建新華都工程有限公司,陳發樹爲董事長,柯希平任總經理。

萬事開頭難,紫金山本身就是貧礦,並且開採難度大,到新華都工程公司成立時,流動資金已嚴重不足。新華都工程公司設備閒着也是閒着,儘管工程款可能被拖欠,雙方合作還是一拍即合。

後來,科班出身的陳景河成爲紫金礦業董事長,作爲特殊人才被引進上杭縣開發紫金礦山。

2000年,上杭縣委縣政府在動員大會上鼓勵幹部積極認購,支持紫金礦業發展,但收效甚微。

2001年,紫金礦業啓動改制時,除新華都工程公司被拖欠的工程款被折成股份外,柯希平又籌集了七百一十四萬現金入股紫金礦業,認購均價在一點五元左右。

讓柯希平始料未及,時隔十年,兩次摺合投資一千多萬,居然變成了七十多億財富,成爲投資生涯的一次神來之筆,也成爲中國資本市場嘖嘖稱奇的造富神話。

今天,柯希平並不否認,投資紫金礦業帶有一定的運氣成份,當初如果那批工程機械找到了下家,賣掉也就賣掉了,可能就沒有了後來深入接觸紫金礦業,並決心參與股權投資的機會。而通過承接工程,柯希平和陳發樹得以深入瞭解了紫金礦業。

紫金礦業讓柯希平一戰成名,也從此開啓了接二連三的投資步伐。不過,柯希平的第一桶金並非在紫金礦業裏賺到的,今天回頭去看,柯希平的財富神話靠的絕非運氣。

回報家鄉,投身公益事業

柯希平小時候就讀於安溪縣進來學校,那是一所由愛國華僑柯進來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回鄉捐建的學校,這位與陳嘉庚先生同時代的企業家,即使在企業經營困難的時候,依然優先保證進來學校的教育經費。

柯進來的故事自小就深深感染了柯希平,事業有成後,他順着柯進來昔日的公益足跡,重建了進來學校,而今,這所學校的硬件水平在全省首屈一指。

他還投入超過兩億,在安溪縣城創辦了非營利的恆興中學,十多年來,每年資助一百名貧困生免費上學,並向數百位貧困大學生提供資助和獎勵。他還向廈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安溪八中、龍巖上杭一中等捐資近億。

至今,柯希平在教育及公益事業的捐款累計已經超過四億。近年來,廈門教育資源持續緊張,繼安溪恆興中學之後,柯希平還計劃在廈門再投建一所私立學校。

“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人活世上,得爲社會留點什麼。”柯希平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