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自己當教練和擔任祕書長時中國女籃、中國男籃創造的輝煌成績,楊老說這是幾代中國籃球人前仆後繼共同努力奮戰的成果,榮譽屬於中國籃球界。楊老卻果斷地力排衆議,認爲這四個人責任心強,訓練嚴格有針對性,對籃球的發展有創新之舉,蔣興權帶遼寧隊、陳道宏帶河北隊的成績在那兒擺着,我們就應該不拘一格選人才。

網易體育8月29日報道:

在第二屆男籃世界盃賽即將揭幕之際,我拜訪了第五屆中國籃協掌門人楊伯鏞。1986至1995年,楊伯鏞是中國籃協常務副主席兼祕書長,雖然主席先是73歲的牟作雲,後來是國家體委副主任張發強,但具體工作都是楊伯鏞負責。自1956年至今,在九屆中國籃協掌門人中,楊伯鏞的戰績最爲顯赫,目前無人超越。這次拜訪楊老的目的就是請他談談“女籃先上,男籃緊跟”的經驗體會,他把經驗體會概括爲5個字:走自己的路。具體解釋則濃縮爲8個字:繼承、發揚、借鑑、創新。其實在20年前,曹晉原寫了一本記述楊伯鏞成長的書—《走自己的路》,今天我就以此作爲題目。

孫保生:楊伯鏞,走自己的路

楊伯鏞今年84歲,1953年他18歲就入選了雲南隊,兩年後就進入國家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楊伯鏞和錢澄海在中國籃壇的名氣如雷貫耳,無人不曉。楊伯鏞作爲鋒線上的一把尖刀,進攻快速、作風頑強、投籃準確,尤其是他的突破上籃令對方難以防範。左手投籃的他突破與急停跳投結合的十分巧妙,堪稱一絕。這個絕活兒是他無數次揮汗如雨千錘百煉而成。在1959年國慶十週年迎來訪的東歐強隊的比賽中,楊伯鏞更是大放異彩,因此贏得了“全國體育優秀標兵”和“全國籃球界學習標兵”的光榮稱號。回想60年前的崢嶸歲月,楊老說之所以能在那時呈現59’高峯,首先是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賀龍元帥更是親力親爲。其次那時籃球界理論研究之風盛行,認真研究歐洲先進打法,不是盲目照搬,而是緊密結合中國球員實際。理論研究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經過爭論形成共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展中國籃球的指導思想是“積極主動,勇猛頑強、快速、靈活、全面、準確“的16字方針。時任中國男籃教練的陳文彬、張子沛和中國女籃教練的楊福鹿、程世春,學識非常淵博,他們經常學習哲學和毛主席的《矛盾論》,並把學習體會運用於訓練和比賽之中,特別是陳文彬寫了很多論文,在籃球界很有指導意義。我在陳文彬手下打了10年球,對我的影響十分深遠,爲後來的執教打下了良好基礎。楊老還表示,59’高峯對提升中國籃球界的信心有很大作用,但是,由於政治原因,我們經常接觸的都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打的不是正式的國際大賽,認識上就有一定的侷限性,對世界籃球的發展趨勢瞭解不全面,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

孫保生:楊伯鏞,走自己的路

楊老還說,那個時期爲了儘快提高我國籃球運動的競技水平,因而強調以攻爲主。但是,我那時就琢磨,籃球是由攻防兩部分組成的,兩者必須均衡發展。跟東歐強隊頻頻交手,沒有針對性的防守是不可能取勝的,重視防守就應該像重視進攻一樣。那時國家隊包括女籃在內,防守還是很有變化的,什麼時候盯人,什麼時候全場緊逼,什麼時候變聯防,什麼時候採用混合防守 ,教練根據對手實力及場上形勢,審時度勢做出決斷。不過,整體情況還是重攻輕守。那時我就想過,一旦退役後當了教練,一定下大力氣狠抓防守。

遺憾的是,1966年“文革“開始了,很快體育戰線也陷入癱瘓。楊老不願意參與派性鬥爭,雖然他已經當了國青隊教練,但沒隊員可帶。就這麼無所事事嗎?黨培養自己這麼多年,豈能混日子?直到1970年改變命運的機遇來了,廣州部隊要組織籃球隊,但沒有教練,他們說錢澄海、楊伯鏞這兩個人給我們一個就行。楊老說,當時錢澄海夫婦都在北京,可我妻子楊惠芳還在上海,楊惠芳原來是上海雜技團的著名演員,表演走鋼絲,技藝出衆,但”文革“中遭遇不公正待遇,被下放到街道工廠。去廣州部隊既能讓我繼續搞籃球,還可以把妻子也調到一起,從此就不再兩地分居了。於是,時年35歲的楊老踏上了南去的火車。

楊老到了廣州部隊後勤部後,便着手招兵買馬,很快後勤部籃球隊就組建起來了。由於起初沒有編制,楊老和球隊就住在平房裏,訓練的場地是露天黃土場,條件極其艱苦,不說別的,洗澡也只能晚上才能洗。楊老說,那個時代的人就是不怕苦,能喫苦。當時全國各地的籃球隊基本上沒有正規訓練,也沒有什麼比賽,怎麼訓練這支半業餘的球隊?楊老說:“就兩條,一抓戰鬥作風勇猛頑強,這是部隊優良傳統,嚴明紀律,嚴格訓練,而且是大運動量;二抓防守,以防守爲主,從個人到整體,通過狠抓防守達到促進攻防技戰術的全面提高。”爲了提高體能楊老還請了八一隊的田徑教練來指導隊員苦練。努力付出必有收穫。球隊訓練僅一年就參加了1972年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在有43支男籃的角逐中,廣州部隊隊獲得第五名。楊老說:“從北京回來後,我們練得更苦了,在一年後的全國籃球聯賽上,廣州部隊隊一舉奪冠!當時廣州部隊隊的主力隊員有林祖石、倪德寬、孫景賢、張德雄、張永輝、高抗等,特點就是防守兇狠,攻防兼備。再後來,我們拿過全軍比賽的冠軍。有了編制後,還組建了青年男女隊,鼎盛時期有一年我們四個隊都拿了冠軍!”那時比賽分爲上下半場,每半場20分鐘。廣州部隊隊1973年奪冠那次第二階段比賽11場,場均得分79.8分,場均失分66.5分,這組數據說明廣州部隊隊確實是攻守全面。在那個時期廣州部隊隊還戰勝過國家隊和八一隊。

孫保生:楊伯鏞,走自己的路

由於執教有方,1979年底楊伯鏞被國家體委調回北京,與王利發搭檔執教中國女籃。楊老上任後,依舊堅持抓身體訓練、抓作風培養、抓防守能力的提高,同時強調女子籃球男子化。王利發曾是楊老的隊友,當教練後帶過北京隊,因擅長大運動量訓練而被隊員稱作“王大量”。有這樣倆位嚴厲的教練,女籃姑娘能少喫得了苦嗎?身體素質那是要天天訓練,出國比賽得倒個時差睡個覺吧?想得美!到了賓館放下行李就去跑步,姑娘們累得呲牙咧嘴,楊老和王老卻視而不見。在狠抓體能和防守的同時,楊老細摳技戰術細節,充分挖掘隊員的潛力,從而形成球隊的風格,像叢學娣、陳月芳、鄭海霞、宋曉波、邱晨、柳青等都曾得到過他的悉心培養。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籃迎來了“女籃先上”的大好歷史機遇,楊老和隊員們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先後在1983年世錦賽和1984年奧運會上雙獲銅牌,五星紅旗首次飄揚在籃球世界大賽的賽場。“贏球靠防守”。楊老說能在這兩次世界大賽中先後戰勝加拿大、巴西、南斯拉夫、韓國、澳大利亞等勁旅,首先是防守發揮了作用,從而促進了快速、靈活、多變的進攻。當然,賽場上沒有常勝將軍,楊老也不例外,在洛杉磯奧運會歸來之後,中國女籃在上海舉行的亞錦賽決賽上,以60比61惜敗於韓國隊。轉年又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本有望奪得獎牌的中國女籃,因發揮不盡如人意而僅名列第五。對此,楊老也毫不避諱,坦言卻有失誤之處。

孫保生:楊伯鏞,走自己的路

從1986年起至1995年退休,楊老調到了國家體委工作,從籃球處處長升至二司司長這10年間,他最得意的是推舉李亞光、陳道宏、蔣興權、宮魯鳴先後擔任中國女籃、中國男籃主教練,李亞光和陳道宏分別率領中國女籃奪得巴賽羅那奧運會、悉尼世錦賽銀牌,創下了中國女籃歷史最佳戰績。蔣興權率領中國男籃闖進世錦賽八強,宮魯鳴率隊打進奧運會八強,兩人都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在推舉這四位主教練時,即有爭議也有風險。在籃球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只有打過國家隊的人才有資格擔任國家隊教練,這個規矩也實行了很久。李亞光、宮魯鳴都打過國家隊,但仍有人不看好李亞光。蔣興權、陳道宏都沒有國家隊的經歷,爭議就更大了。楊老卻果斷地力排衆議,認爲這四個人責任心強,訓練嚴格有針對性,對籃球的發展有創新之舉,蔣興權帶遼寧隊、陳道宏帶河北隊的成績在那兒擺着,我們就應該不拘一格選人才。對自己當教練和擔任祕書長時中國女籃、中國男籃創造的輝煌成績,楊老說這是幾代中國籃球人前仆後繼共同努力奮戰的成果,榮譽屬於中國籃球界。

楊老說他這一生是在尖銳鬥爭中成長的,尖銳鬥爭指的是中國籃球發展方向的不同見解、理論上的爭論和實踐的驗證。繼承光榮傳統,就是要把老一輩的理想、奉獻、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尤其是在當今物質豐富時期更應堅持。現在確實存在“一切向錢看”的傾向,籃球改革向職業化進軍,不僅僅是爲了提高物質利益,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國籃球競技水平,力爭取得新的歷史性突破,這也是一代一代中國籃球人的初心。借鑑就是指我們要不斷學習研究世界先進打法,不是盲目的模仿,而是在消化了的基礎上,結合我們自身的實際,形成自己的技戰術,這叫洋爲中用。創新就是要與時俱進,既要有世界先進趨勢,更要有自己的技戰術風格,一句話:就是走自己的路。

楊老還說,中國籃球要向其他優勢項目學習,彌補自己之短。他回憶1965年4月日本排球教練大松博文來華執教中國女排,在全國震動很大,最核心的就是一個字:苦。只有不怕苦,能喫苦,勤學苦練,才能掌握真本領。後來袁偉民帶領中國女排一番苦練,才迎來了“五連冠”。喫苦的同時,還要動腦研究技戰術,中國女排也纔有了“一防二攻三高”。這是在那個時代,乒乓球出現了弧圈球,中國乒乓球是發展弧圈球還是堅持近臺快攻?經過爭論,最終形成共識,堅持近臺快攻的同時,讓國家二隊的學習模仿弧圈球當陪練,最終中國乒乓球走在了世界前列。當然,現在乒乓球是弧圈球統治了,但仍融合了中國乒乓球的風格。

楊伯鏞將參加奧運開幕式
84歲的楊伯鏞將參加世界盃開幕式

楊老最後幽默地說:“我這一生也有遺憾的,那就是沒管過足球,如果在二司時也過問一下足球,我這一生就豐富多彩嘍!”隨後他又告訴我,他受邀將出席30日晚的男籃世界盃開幕式活動,他說:“這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70年來首次承辦的世界籃球盛大賽事,是我們觀摩學習世界先進水平的難得機遇,我祝願大賽圓滿成功,希望中國男籃打出自己的風格和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