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特朗普在內華達州一個競選集會上宣稱,美國將退出31年前美蘇簽訂的《中導條約》。此舉自然引起國際輿論一片譁然。

《中導條約》,全稱是《美蘇關於中程和中短程導彈的條約》,是冷戰末期美蘇之間在限制核武器方面取得的一個重大成果。

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後,全世界都對核時代可能爆發的大國衝突深感憂慮。

1981年,美蘇開始就限制核武器問題進行談判,經過上百次會議,雙方終於達成協議,並在1987年12月,由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和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簽署《中導條約》。

條約規定雙方銷燬中程和中短程導彈發射裝置和輔助設施,不再生產和試驗中程和中短程導彈。

條約簽訂後不久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其一切條約權利和義務。

在過去30多年中,雙方在執行條約方面爭執不斷:俄羅斯指責美國變相違反條約,美國指責俄羅斯不遵守協定。雖然雙方都在抱怨,但沒有說要退出這個條約。

如今特朗普突然宣佈退出,俄羅斯可能感到意外。俄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說“需要美國方面的解釋”。

誰是特朗普強硬單邊主義的急先鋒和馬前卒?

博爾頓是特朗普單邊主義的急先鋒 (圖/foreignpolicy.com)

美國方面則派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約翰·博爾頓前往莫斯科,準備就這個問題進行談判。

博爾頓能和俄羅斯談出什麼且先不說,倒是他在特朗普決定退出《中導條約》中所扮演的角色頗值得關注——在特朗普宣佈退出後,共和黨參議員、特朗普的支持者朗德·保羅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說,這個事要怪博爾頓,很可能是他建議特朗普退出條約的。

這個判斷很有道理。

博爾頓是美國外交圈內出了名的鷹派,是特朗普強硬單邊主義的急先鋒和馬前卒。

現年69歲的博爾頓,早年曾在里根政府任職,後來在小布什政府擔任過副國務卿和駐聯合國大使等職。

今年4月,他接替麥克馬斯特,成爲特朗普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

在博爾頓將被任命爲總統國安顧問時,美國多家媒體再次討論他的“危險的強硬”立場。當時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對博爾頓在一些重大外交議題上的立場進行了總結:

在對朝問題上,博爾頓主張軍事打擊;

在對伊朗關係上,博爾頓主張退出伊核協議,對伊朗進行政權顛覆;

對俄羅斯關係方面,博爾頓主張要更加強硬;

在聯合國問題上,博爾頓曾說“如果聯合國總部大樓少了十層,我看也沒什麼影響”。

博爾頓任總統國安顧問對美國整體戰略意味着什麼?智庫歐亞集團的一名學者說,這相當於給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政策打了激素。

美國的《外交政策》雜誌總結說,在博爾頓的眼裏,這個世界上沒有戰爭解決不了的問題。他擔任總統國安顧問,對美國國家利益是個威脅。

布魯金斯協會一名學者認爲,本來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的責任,是做一個協調人,讓總統聽取各方意見,但博爾頓很難做到這一點。

有意思的是,鮑勃·伍德沃德在其《恐懼:白宮裏的特朗普》一書中披露,特朗普首任國安顧問邁克爾·弗林因涉嫌通俄、被迫在剛上任三週就辭職後,博爾頓就是接替人選,但在面試時,特朗普不喜歡博爾頓的小鬍子。

麥克馬斯特辭職後,博爾頓小鬍子還在,但特朗普也許意識到觀念比鬍子重要,所以挑選他繼任。

博爾頓上任半年來,輿論認爲他在幾件事上起了很大作用:一,促使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二,因爲他咄咄逼人、敵視聯合國的政策,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妮基·黑莉本月突然宣佈辭職;三,對移民問題非常強硬。前幾天他和白宮幕僚長凱利還在白宮因此對罵——據說特朗普站在博爾頓一邊。

當然博爾頓也清楚,特朗普也是個極度自大的人,任何大事,作最後決定的還是特朗普。

所以他在一些問題上會調整自己的立場,比如對朝核問題;而在另一些問題上,就會迎合特朗普並進行推波助瀾,比如伊核問題。

這一次,如果朗德·保羅沒猜錯的話,特朗普宣佈退出《中導條約》,博爾頓的推波助瀾也“功不可沒”。

保羅在指責博爾頓時還說,“他根本不理解里根和戈爾巴喬夫簽訂的這個協議,是個多麼大的成就。”也許博爾頓的確不理解,或許他都不想理解,因爲在他眼裏,“美國第一”纔是最重要的,而特朗普正好也喜歡這一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