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认为,在实体商业普遍艰难求生背景之下,便利店已成为零售业一匹黑马。

(图片来源:CCFA)

便利店的反周期逆袭之路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连锁百强榜显示,百强便利店企业2017年销售增长率达到16.9%,成为实体零售企业中增长最快的业态。

Euromonitor的数据也显示,便利店增速高于行业。中国便利店销售额占实体零售额的比重2013年起加速上升,并且便利店销售额增速从2010年起一直保持两位数,2011年起超越百货和超市增速。百货和超市销售额增速从2011年起快速下降,百货在2015、2016年增速为负。

便利店诞生于美国,成功流行于日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观点认为,便利店的兴起缘于超市的大型化与郊外化,部分消费者因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于是需要它来填补空白。

虽然便利店仍处于向上发展中,主流业态百货行业却在日渐衰退,据统计部分知名商超已经开始走向闭店通道。最近几年,沃尔玛在华每年都有门店关闭,2017年闭店数量上升到24家。

分析认为,主流商超的衰退一方面是因为消费端的改变,年轻人对购物的快速、便捷和产品精致度要求都更高,大卖场与其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电商的竞争也是主流商超走向下滑通道的原因之一。

便利店地区分布差异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内外资便利店百花齐放的格局。Euromonitor数据库显示,2016年中国便利店品牌销售额份额大于1%的品牌有17家,其中包括日资便利店巨头7-Eleven、全家、罗森以及台湾润泰旗下的喜士多,这四家占比17.6%;其余13家都为内资便利店,占比47%。

(数据来源:Euromonitor)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研究显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是便利店发展较好的区域,西北、西南内陆地区是便利店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城市分化,一二线城市优于三四线,南方优于北方。

便利店密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都是一线城市以及部分较发达二线城市,比如上广深、杭州、温州等均排名前十。一线城市中,上海、深圳和广州的便利店发展水平较高,北京便利店的发展水平(7185人/店)距离日本和中国台湾(2300人/店)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便利店成资本宠儿

据相关统计,涉足便利店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以下几家:红旗连锁、天虹股份、中百集团、王府井、供销大集、联华超市、苏宁云商、顺丰控股等。

除此之外,2012年搭乘O2O和“互联网+”的风口,到如今的新零售横空出世,各路资本纷纷涌进便利店,从红杉投资的Today便利店到京东、爱鲜蜂、本来便利等互联网公司的O2O便利店,本质均是希望用互联网的模式“挖掉”一块线下终端渠道。

招商证券认为,便利店在近些年已成资本宠儿,资本投资的便利店特点之一是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O2O经营模式,属于新零售模式;特点之二是提高鲜食比例,加强自有品牌开发。(正逸)(图片来源:招商证券)

中财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