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暄嘯的大千世界裏騰出些許時間,便可去清泉寺悟禪,與佛對視,聽禪音如雲水流瀉而下,讓絲絲禪味沐浴周身,讓點點禪音沾溼靈魂,讓佛音的節奏敲打去心靈中莫名的傷感。在清泉古寺悟禪,寺鐘敲打心坎,燭煙觸動心絃,誦經聲輕滌心靈,佛性空靈,感萬物輪迴,人生起落,因果緣由,都在禪意中化爲一波平靜的清泉,潺潺而去。

佛性空靈 處處蓮花

文、圖丨唐 櫻

散文丨唐櫻:佛性空靈 處處蓮花

清泉古寺悟禪

人們都希望看到人性中的真善美,看到人性中的閃光點,實際上,在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羣中,看到更多的卻是假惡醜,看到的只是人性中那些卑微的弱點。許多人都是豪邁地生活在陽光下,卻把悲傷和猥瑣交給獨自的暗夜掩蓋。人性頓悟,猛然回首,人生幾十年卻是在苦難和幸福地摩擦中晃然而過。因此,人們期待有一種靈丹妙藥能醫治心病,於是有這樣一些人們開始信佛,祈禱菩薩保佑,一生健康幸福。

“北有開福,南有清泉。”清泉古寺在長沙人們的想象中是護佑長沙以南的那方土地,保佑長沙以南的芸芸衆生們。由於某個機緣,我有幸前去探訪清泉古寺。

四面青山環古寺,一輪明月映清泉。長沙佛教廟宇清泉古寺座落於長沙南郊洞井鄉桃陽村境內,傳說在公元200年的三國時代,關雲長追斬孽龍在此歇馬。明代正德皇游龍在此御馬住蹄。清代同治年間,一俗姓簡公的仁惠大師在此圓寂,一年後開缸,肉身不腐,宛然如生,於是被當地百姓奉爲菩薩,供奉在大殿。從那時起,參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旺盛,熱鬧非凡。

遠眺清泉古寺,紅色的院牆掩映在綠樹之中,顯得特別古樸優雅。梵語木魚聲從山谷中嫋嫋而來,香菸雲霧在山腰層層繚繞,使人油然而生脫塵超俗之感。

僧家們虔誠地上香拜佛,敲鐘誦經。善男信女魚貫而入虔誠地許願祈福。我默默地傾聽經文和着鐘聲,彷彿聽到天籟,一時忘卻世俗紛爭,忘卻功名利祿,漸而忘我。

散文丨唐櫻:佛性空靈 處處蓮花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清泉古寺參禪令我想起王維這一句詩。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清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沐浴清泉古寺的空靈清淨,心境變得極爲淡泊寧靜,再無雜念。山中草木肅穆,泉水叮咚,清風梵語,佛香鐘聲,如優美的和諧曲一樣。

時間行雲流水,生命似水流年。在暄嘯的大千世界裏騰出些許時間,便可去清泉寺悟禪,與佛對視,聽禪音如雲水流瀉而下,讓絲絲禪味沐浴周身,讓點點禪音沾溼靈魂,讓佛音的節奏敲打去心靈中莫名的傷感。禪並非固於形固於人,因了心而悟禪生禪。每一個凡人只願修得一份禪心。有一份禪心,忘卻一切煩憂,任心如野馬奔馳於草原之上;有一份禪心,辭別一切困苦,任心如大海揚帆遠航;有一份禪心,拋開一切功名,任心如風一樣自由自在無掛無牽無礙。

佛說,衆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悟禪的目的是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安寧、快樂、和諧。清泉寺聽禪悟道,與佛同行,使人在光怪陸離的人世間護佑一顆平常之心,開啓超常的心智,塑造豁達人生。

人生沒有大惡,但避免不了小錯。一生幹不出驚天動地的大事,生命就象天空中劃過的一顆流星,轉瞬即逝,了若無痕。除非你修練得如仁惠大師金身不腐,否則註定平庸。平庸的人生,必然要有真善美的人性砥礪。正象是獨眠的夢中懷着美麗的願景,將遙遠的美好期待暗鎖於心中。在清泉古寺悟禪,寺鐘敲打心坎,燭煙觸動心絃,誦經聲輕滌心靈,佛性空靈,感萬物輪迴,人生起落,因果緣由,都在禪意中化爲一波平靜的清泉,潺潺而去……

散文丨唐櫻:佛性空靈 處處蓮花

走過開福寺

走過開福寺,心與佛邂逅。

走過開福寺,讓人身心處於一種感恩的境界。

建於公元927年的長沙古開福寺,殿宇壯麗,氣勢非凡,高僧輩出。無論何時,空氣中總瀰漫着綿延千年的氤氳香味。那嫋嫋梵音似乎和着殿宇翹角飛檐的風鈴,在天際間縹緲迴響,也飄浮和溢滿在開福寺路,沁入人心,讓走過的人們,感到與佛有緣,感受到佛與世人同在,更領悟到“開福”的涵義,沐浴在祈福保平安的氛圍裏。

走過開福寺,千年古剎的法門禪事,讓人靈魂清靜。不談白天寺殿風雨不蝕的紅牆碧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不說每逢節假日絡繹不絕的善男信女的摩頂接踵,就是到了晚上,路兩旁的香燭門店仍有虔誠的信者置身其間,悄悄進佛堂許願祈福。佛法的光輝永遠給人善有善報,生死輪迴的神祕指點,讓人領悟佛法不生不滅,有相無相的至理,造成靈魂永離生死之苦的因緣。

走過開福寺,聆聽古寺的禪音,靜心與自己對話,找到失落的自己。歷經風風雨雨的孤獨,夢想與現實總會有距離,激情和心事總會有感傷。感嘆於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腳下的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虔誠於她對生命本體的感悟。自信而不自傲,自謙而不自卑,那是自強不息者的哲理名言。

散文丨唐櫻:佛性空靈 處處蓮花

走過開福寺,夢想與心境一樣豁達。思想的波動,總是將遙遠的美好幻成眼前的現實。門前的楹聯“紫微棲風,碧浪潛龍”,昭示古開福寺宏偉的底蘊。那些散落於寺門前花炮的碎紅,是虔誠者夢想成真的點點祝福。佇立於兩旁的香樟翠柏,葉片上似乎寫滿梵文,微風吹過,象頌誦着佛教的經典。新修的開福寺路向你展現寬容、爽直的秉性,臨江的風吹過古寺,聖潔的空氣淨化你的靈魂,解除你的疲憊。也許,祈禱和祝福所要表達的正是冥冥之中的那份超脫,那份慈悲,那份博愛的自由與廣袤。

走過開福寺,讓人不自覺的閱讀與創作。閱讀自己,發現並摒棄多餘的慾望,讀懂自己,抹去生活中的世俗與偏見;珍惜自己,騰出一顆誠心來承受人生至愛的真誠。縱觀人生,最多不過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創作是自我勞動的創造,從時間的大門走進去,我們瞥見自己內心平靜而坎坷的歲月。我們有自己的怯弱,我們同情自己的善良,我們願意主宰自己的命運,我們願意將自己的人生創造得光輝燦爛。

走過開福寺,永遠讓人保持一種平淡處世的姿態和原則。擁有“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的閒適,擁有“胡笳幽怨起,大漠孤煙直”的況味,成就自己淡泊名利,修身養性的原則;“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滾滾紅塵,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素面朝天,榮辱不驚,纔是一種高不可攀,令人仰止的人生境界。

散文丨唐櫻:佛性空靈 處處蓮花

佛 臺 蓮 花

生態、寺廟、田園風光,蓮花曾在我的夢裏次第開放。

蓮花鎮,沐浴着初夏雨後的陽光,如剛出浴的少女一樣清新、自然、柔婉、美麗。

我是一個匆匆的過客,遠遠拋卻城市的繁雜和鬱悶,帶着興致,帶着嚮往,來感受她的時尚與優雅,感受她的古意和新韻。

蓮花鎮,滿眼蔥蘢的綠意讓人陶醉。綠油油的禾苗,蓑草如茵的纖陌山坡,還有層巒疊嶂的參天古木。蓮花河清澈的水纏繞在山山嶺嶺之間,象一彎碎青色的碧玉,用她甘甜的乳汁滋潤着大地萬物。蓮花山鬱鬱蔥蔥,神祕莫測,亭亭玉立於萬山之中,如一朵盛開的蓮花。

蓮花鎮與佛有緣。在佛教經典中,蓮花是佛的象徵,被喻爲聖花。佛國被稱爲“蓮界”,寺廟被稱作“蓮舍”,和尚穿的袈裟亦被稱爲“蓮服”。據說,釋迦牟尼誕生時,皇宮御苑的大池裏突然長出一朵大如車輪的白蓮花。釋迦牟尼降生時舌根閃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朵千葉白蓮散落在大地上。因此,蓮花與佛結下不解之緣,經典上說,蓮即佛,佛即蓮。

蓮花鎮、蓮花河、蓮花山……在人們的想象中,一定是與佛有某種因緣。參觀完蓮花鎮大大小小的寺廟,人們才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蓮花鎮方圓不到十里之地,就有六合寺、雲蓋寺、天瑞寺等存留下來的寺廟。這些寺廟在唐宋時期興建,歷經千多年曆史,朝代更迭,世事滄桑,幾經修繕,仍保留舊貌,尚存遺風。由此可見昔日的興旺與繁華。

散文丨唐櫻:佛性空靈 處處蓮花

這裏雖然沒有人削髮爲僧,或者終日喫齋唸佛,但內心深處珍藏着崇善的佛性。每逢菩薩生日來自周邊地區的香客和慕名而至的遊客都懷惴善心摩肩接踵前去朝拜。寺廟雖然規模不大,但晨鐘暮鼓、香火旺盛,經久不衰。這裏的百姓心地平和善良,精神風貌俱佳,社會風氣淨化,並無偷盜犯科之例。一座寺廟,一道風景,一截香火,一種心境。虔誠,讓卑微的靈魂在佛樂中得到超脫。

蓮花鎮肥沃的大地上,蓮花河注滿了鏡子一樣大大小小的池塘和溝渠,仔細看,在水中漂浮着一扇扇綠色的蓮葉,田田的蓮葉清新雅緻。在蓮葉間聳立起一擎擎含苞待放的蓮苞,微風徐徐,蓮苞搖動,象是和人點頭招呼。據說,古時,這裏有“十里蓮花”的美稱。蓮花是聖潔之花。周敦頤在《愛蓮說》謂蓮花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見蓮花爲世人所推崇。今天,雖然沒有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觀美景,但在散佈于山野池塘裏簇簇蓮葉嬌花中,我們能感受到那份遙遠和真實。時間走遠了,身邊的蓮花一樣親切可愛。

在小鎮上,那精心打造的江南特色的民居小街,青磚白牆,灰桓木窗,給人以久違的感覺,既親切又遙遠,既現實又空靈。環繞民居的潔淨的生態環境,無不凸顯出現代都市農村的新氣象。現代農莊,綠色交通,魅力休閒、佛廟文化……一個個時尚的理念在這裏生根發芽,就象是一簇簇蓮葉在水中舒展,一朵朵蓮花含苞待放。

蓮花鎮,你就是三湘大地上一朵盛開的蓮花,是佛文化護佑下的風水寶地。

我期待着,有緣再來這裏欣賞最新最美的蓮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