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委托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联合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等多家权威单位共同组成了联合攻关组,徐润刚是基槽泥沙回淤和预警预报系统研究攻关小组中的一员,也是最年轻的一员。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徐润刚主要负责珠澳口岸人工岛、东西人工岛和隧道工程的波浪、泥沙设计工作。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从水为水 算淤预淤 ——记中交四航院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师徐润刚

从水为水 算淤预淤

——记中交四航院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师徐润刚

个人简介

徐润刚,云南红河人,2001年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后就职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四航院),从事水文专业设计工作至今,目前担任四航院港航事业部水文通讯导航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徐润刚主要负责珠澳口岸人工岛、东西人工岛和隧道工程的波浪、泥沙设计工作。他与项目团队一起化钝为利,乘风破浪,用坚韧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完成了一次次创新,攻克了无数难关,最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我只是其中一颗小螺丝”

徐润刚多次提到,“做工程是件综合性很强的事,需要很多专业一起完成,水文只是其中的一个专业,我只是其中一颗小螺丝。”

在设计外海离岸人工岛或者港区护岸时,波浪是重要的设计参数,因为波浪会直接影响人工岛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徐润刚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实测数据和台风数据,通过计算得出符合规范的设计波浪。设计波浪事关人工岛护岸断面形式和人工岛防浪墙的高程、陆域高程,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工程投资。泥沙也是同样的概念。通过现场水文测验数据分析,与科研单位一起,研究并获得工程水域的潮流场数据和泥沙淤积数据。徐润刚和他的同事们,宛如一颗连接港珠澳大桥的小螺丝,螺丝虽小,但不可或缺,正是有他们的辛勤工作,大国之器才得以铸成。

徐润刚之所以能成为这颗不可或缺的“小螺丝”,凭借的是他自身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沉管安装中,出现了一个“三进三出”的情况。2014年11月,E15节沉管第一次安装不成功,计划在2015年春节期间进行第二次安装。大年初二,设计、施工团队集结珠海,为第二次安装做准备。“当时我在安装船上,想要把180米长,近8万吨重的沉管从坞里拖出来,并运至安装水域,需要几十条船数百人协调工作十几个小时。”十余个小时的连续工作,这些条件考验着徐润刚和他的同事们。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力经受住了考验,但当E15被拖到接近指定位置的地方,施工团队发现基槽里出现了超过要求标准的泥沙淤积,不得已,E15又被拉回了预制场。

那一年,徐润刚带着妻儿一同在工程现场度过了春节,他的孩子看着海面上已经建起的大桥,一脸天真又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你建的大桥吗?”他自豪地告诉孩子,是的!而内心急忙更正“显然我连万分之一的贡献都没有,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工作而已。”作为一个父亲,他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值得追赶的榜样,或许不是最光辉伟岸,但足以激发一个孩童对世界的好奇心与责任感。即使自己只是做了一点“渺小”的工作,徐润刚一提起港珠澳大桥还是难掩喜悦自豪之色。这是多少工程师可遇而不可求的世纪工程,他们造就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敬佩的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从水为水 算淤预淤 ——记中交四航院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师徐润刚

❖ “龙潭虎穴也要闯”

英国《卫报》称赞港珠澳大桥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设计难度、施工难度与规模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它的设计采用桥、岛、隧相结合的形式,沉管基槽自西向东共有33个管节(编号E1-E33),每个管节长达180m,宽数十米,重将近8万吨。港珠澳大桥的深海隧道沉管对接,误差控制在数厘米以内,是整个工程最难的部分,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的海底隧道工程,被称之与神九与天空一号太空对接比肩的“深海之吻”。

泥沙淤积问题是上述沉管安放和对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项目团队,也是徐润刚在整个工程中遇到的最艰巨问题。隧道的第一管节沉管安放从2013年5月开始,至2014年10月完成了E1~E14管节的安放,基槽内泥沙回淤相对较小,淤积物较细,管节安放相对顺利。但在2014年11月15~16日,在E15节管节的浮运安装过程中,基槽内出现了异常的泥沙淤积现象,管节安装工作被迫中止,严重制约了海底隧道的建设进度。

基槽基床上的泥沙回淤是控制沉管安放工作最重要的数据之一,对海底隧道的顺利施工意义重大。为保障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顺利实施,攻克沉管基槽泥沙回淤的难题便成为重中之重。其中,基槽床面的平整度是沉管沉放对接的地形基础。在碎石基床铺设到沉管安放施工周期内(约10-15天),沉管基槽内碎石基床上的泥沙淤积可能显著改变基床平整度,将影响相邻沉管精准对接、安放和营运期沉管的不均匀沉降,对沉管施工的安全性造成极大风险。

为了解决问题,科研实力强的单位与勇于钻研、不怕吃苦的个人必不可少。于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委托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联合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等多家权威单位共同组成了联合攻关组,徐润刚是基槽泥沙回淤和预警预报系统研究攻关小组中的一员,也是最年轻的一员。小组的工作从E15的重新安装到E33的成功结束,延续了两年多的时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每次沉管安装时,无论是暴风骤雨还是风急浪高,徐润刚都要到现场待上几天。他和泥沙淤积攻关小组一起,每次需要将实测到的流速、泥沙等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泥沙淤积预报,为现场的施工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作用。然而说起这些外人看起来艰辛的工作,徐润刚有些腼腆,“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做的时候不会想到辛不辛苦。”踏实肯干,勤勤恳恳,这是徐润刚身上透射出的工程人的精神,令人钦佩又感动。

他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们步履不停,他们锦上添花,攻关小组研发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基床泥沙淤积预警预报系统的过程中,进行了多项重大创新。他们的创新,新在研究技术手段,新在基床减淤措施,新在模型系统。比如研究手段,小组基于现场观测大数据资料,同时采用遥感图片分析和数学模型等综合的研究手段,揭示沉管基槽泥沙主要来源、淤积原因和机理,为政府和大桥管理局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又比如减淤措施,小组在沉管基槽中,采用“截淤坝”“水下扰动”和“定吸”等减淤措施,首次采用“防淤屏”减淤措施,都达到了较好的减淤效果。再比如模型系统,他们的创新实现了基槽泥沙淤积预报从宏观到局部,从“年、月”精确到“天、时”,预报精度由米级达到厘米级的精细化,极大地提升了回淤预报的精确度和时效性。徐润刚所在的攻关小组综合分析国内外情况,进行的以上创新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面对这些成果和褒奖,他谦虚一笑,“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获得这样的成绩的。”

提起巨人,徐润刚总是说起攻关组组长,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交四航设计院原总工程师,现任四航院技术顾问的王汝凯先生。他从1989年至今主持过国家大型油、煤、集装箱码头、LPG /LNG码头、铁路轮渡码头/人工岛等港口项目的设计和港口、河口泥沙淤积规律与整治研究,参与许多国家重大水运工程的决策,王汝凯先生是攻关小组最重要的掌舵者和决策者。徐润刚十分尊敬他,“王大师早已年逾古稀,他依旧每天坚持上班,当时跟我们年轻人一起在现场,爬楼下楼,登船入海。”徐润刚在王汝凯大师的身上学到了刻苦认真的科学品质,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从容谦逊的人生精神。这便是一种传承,王汝凯大师将这燃着薪薪之火的火炬手把手地传递到徐润刚等年轻一代的手上,徐润刚又通过言传身教,将这样的品质、态度和精神给了自己的孩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徐润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可以让他和像他一样的有志之人大展身手的世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也会成为更加优秀的工程师,使水运精神薪火相传,永不熄灭。徐润刚还多次提到他向攻关小组里中山大学的李春初教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辛文杰教授、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的杨华教授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行业前辈也给了他非常多的帮助。

他所在的小组,自主开发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基床回淤监测及预警预报系统研发与应用,该成果获得了中国航海学会2017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徐润刚是主要获奖人之一。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从水为水 算淤预淤 ——记中交四航院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师徐润刚

❖ “我这一生都跟河海分不开”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河海人的身影不仅在一线,还在校园里。徐润刚回忆起东西人工岛的工作,团队很担心钢圆筒打进去之后会使得水流大到超出范围,产生冲刷,就请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的陈国平教授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当时工期很赶,而泥沙试验又十分辛苦,陈老师带着他的团队不分昼夜地帮我们做试验,非常感谢陈老师,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么无私的帮助。”徐润刚不禁感慨道。

徐润刚很感激在河海的四年时光,结识了许多值得交往一生的良师益友。他回忆起了很多上学时教给他知识和给过他帮助的老师,回忆起束龙仓教授的地下水水文学课讲得很精彩,还回忆起谢悦波教授带他们去安徽进行水文测验课程实习,并资助所有参加实习的同学去游黄山积累实践经验,这让他们增长了很多见识。正是河海的仁爱、开放,造就了多元、优秀的同学,徐润刚自豪地说,“我有两个同班同学去了苹果公司,还有一个去了IBM。”虽然时间一晃已过去17年,他对一些上学时的集体活动仍然印象深刻,当年全班一起参加合唱比赛、在宿舍里看振奋人心球赛的种种往事徐润刚都历历在目,在那个娱乐活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些难得的活动就像沙漠里的绿洲,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又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徐润刚说,“其实我太太是我的同班同学,所以说我这一生都跟河海分不开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大概是对徐润刚那一代河海人最好的形容了。

说起对河海后辈的希冀,徐润刚一脸真挚,“我希望还在学校的同学们用四年时间,认真学习,同时也多参与课外活动,要勇于尝试新鲜的、想做的事情,努力过好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从水为水 算淤预淤 ——记中交四航院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师徐润刚

“钟灵毓秀石头城,人才蒸蔚起。河疏湖蓄水利兴,工学昌明时。”徐润刚做着自觉“微不足道”的工作,完成和延续着河海人的使命,作为青年一代,作为国家的脊梁,勇挑重担。在港珠澳大桥通车的那一刻,他,他们,值得全世界经久不衰的掌声!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从水为水 算淤预淤 ——记中交四航院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师徐润刚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叶鸣、王宁可

图片:徐润刚

推荐阅读

【河海吾师】| “得再多的奖,上课的时间精力还是要花” ——访第二届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何湘

【推TA上头条】| 河海学霸宿舍4女生齐升名校,一起开挂一起开黑,优秀!

三峡集团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卢纯教授为河海大学师生作专题报告

河海大学举行学习传达全国“两会”精神报告会

河海的二月兰都开好啦,你什么时候来看呀?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从水为水 算淤预淤 ——记中交四航院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师徐润刚

觉得不错你就点点我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从水为水 算淤预淤 ——记中交四航院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师徐润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