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寄生虫》的许多故事逻辑漏洞也有导演奉俊昊为了引导观众对于这家人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惋惜,而且从幻灭情节电影上来说,电影中金基宇的父亲是个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但好在金基宇年轻,结局并没有把这种宿命论给到他儿子。就我个人来看,结合技术层面的不可调图和故事层面的缺陷,倘若电影从最初拍摄窗户时运用的第一个下降镜头,和最后一个再次强化“阶级难以跨越”的下降镜头将整个故事包裹起来形成闭环,那么中间的逻辑问题便能让我很好的接受。

这里是致敬影评,致敬经典,品味人生。

《寄生虫》讲述的是一个穷人家庭依靠欺骗富人家庭找到工作,最终因为一系列冲突导致双方发生伤亡惨剧的故事。为考大学复读多年的男主金基宇,在朋友的推荐下去一个富人家庭当外语家教老师,他利用富人家庭喜欢通过熟人关系招聘的弱点,帮助自己的姐姐和父母全部找到了工作。

影片剧照

​穷人家庭靠蹭WIFI生活,对富人心怀偏见;而富人家庭靠男主整日加班工作打拼,对穷人的“味道”总是鄙夷。《寄生虫》有意弱化了富人阶级的“智商”和强化了金钱背后的虚伪,同样有意强化了穷人阶级的“智慧”和弱化了面临诱惑时的善良。这无疑在戏剧安排上增加了令观众“精神愉悦”的冲突,提升了电影本身的商业属性。

然而,电影中高超的拍摄技巧和娴熟的剪辑方式,使得影片在商业属性外也增设了许多艺术属性。这些看似商业艺术趋于完美的融合,让我整体看完却觉得是看过的观感最差的一部荣获戛纳金棕榈大奖的电影。

影片剧照

​因为在我看来,戛纳之所以一直能和奥斯卡保持世界电影两大奖项的并列地位,便是奥斯卡偏商业属性而戛纳偏艺术属性,各自无论是评奖规则还是电影类型选择都有长久的坚持。

虽说在一些影评人看来,戛纳这次的举措是一种开放电影类型的利好现象,体现了它的包容。

但是由此一来,是否会让许多资金缺乏,具备电影表达需求的独立创作电影人对戛纳失去信心呢?当然,对于这篇影评来说,这只是题外话。

下面笔者来逐步分析:

1、技术层面与剧情层面的分析

抛开《寄生虫》荣获的奖项,就整体的电影品质来说,它依旧属于一部上乘之作。

影片剧照

从技术上来讲,无论是镜头拍摄和剪辑配乐上的精雕细琢,还是电影中隐喻元素的使用,都凸显出导演在技术层面的功力。比如电影整体的灰暗基调,两个地下室的故事背景设置,都处处表现着阶级跨越的难度。

而且,电影中突然而来的大雨,既在故事上增加了转折,让穷人一家从宽敞的别墅回到被大雨淹没的地下室,也显性地指出穷人富人阶级不可跨越的现实,也预示着阶级冲突的升级。

此外,贯穿始终的金基宇的朋友送给他的那块石头,即隐喻着朋友对他的信任,也隐喻着他对金钱的渴望,同时也隐喻着他依靠欺骗获取信任之后仅存的,对喜欢他的女孩所表现的善良从而在内心衍生出来的愧疚。愧疚就像压在内心的石头一样,大雨的到来看似摧毁了他的家庭,但一定程度上也让他在愧疚中得以解脱,最终再次行走在犯罪的道路上。

这“一石三鸟”的表现手法堪称隐喻典范。

影片剧照

但是从剧情上来讲,《寄生虫》的故事逻辑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穷人一家合谋骗人的“智慧”和在电影中演戏的能力,完全没有必要全家出动通过骗一家人来赚取酬劳,因为他们很清楚其风险太大。

此外,作为具备学识和创业经历的富人家庭,不可能那么“善良”和单纯,尽管女主人少给金基宇应得的酬劳和男主人端着咖啡试车有伪善的阐释,但也仅仅针对他们的工作而言。

其中电影男主人始终排斥的“穷味”,倘若只是作为阶级间的差距元素,尚可理解,但将它视为电影最后金基宇父亲愤而杀人的主要矛盾点,便不具说服力。

此外,房间里夫妻二人欢愉的戏份中,男主人未能闻到洒落一地的酒味,却闻到了穷味,将逻辑上的漏洞更是放到了最大。与其说“穷味”是种阶层间的隐喻,不如说是种较为直白,且对这部电影而言较为失败的隐喻设置元素。

影片剧照

2、导演对电影中穷人阶级与观众的体恤

当然,《寄生虫》的许多故事逻辑漏洞也有导演奉俊昊为了引导观众对于这家人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惋惜,而且从幻灭情节电影上来说,电影中金基宇的父亲是个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但好在金基宇年轻,结局并没有把这种宿命论给到他儿子。

他结尾的一些自白体现出了一种微妙的希望,尽管会令观众有“拥有金钱就拥有一切”的误导嫌疑,但仍然体现出对观众观影情绪上的体恤。

影片剧照

但其技术层面的偏形式主义,为了将电影兼顾故事的戏剧性和主题冲突,使得电影在整体上结合了了悬疑、喜剧、转折、镜头升降等手法来掩盖故事逻辑上的缺陷,从而看起来有些像一部大杂烩般的炫技电影。尽管对于观众而言,电影中这家人能让观众看出有很多明显的止损机会,却又被导演刻意安排来凸显高潮的合理。这在真正的人性面前,是不具备有价值的审美情感的。

就我个人来看,结合技术层面的不可调图和故事层面的缺陷,倘若电影从最初拍摄窗户时运用的第一个下降镜头,和最后一个再次强化“阶级难以跨越”的下降镜头将整个故事包裹起来形成闭环,那么中间的逻辑问题便能让我很好的接受。

影片剧照

然而后一个镜头之后继续增加的关于男主读父亲的信的内容,就延展了故事逻辑的缺陷——男主能在父亲未死之前刚好用密码译出内容不显得非常牵强么?因此,两个镜头的好处被掩盖,却凸显出镜头概念上的造作。

这也是整部电影让我看完观感极其糟糕的关键所在。

从电影中男主想象自己有钱后买回别墅救回父亲来看,电影整体表达出的观念是:穷人聪明却巧妙玩弄富人的信任,富人装体面玩弄的却只是金钱。如前面提到的,镜头在情绪表达上似乎总是指引观众去体恤穷人,然而其逻辑上的内核却又嘲弄着穷人自作聪明。

3、《寄生虫》延伸而来的思考

通过电影来看导演。从技术层面来说,奉俊昊没有希区柯克那样的傲慢,也没有流于像王晶商业片那样的低俗。对于幻灭情节类型电影来说,能做到《寄生虫》这样的商业片导演的确是屈指可数,当然这也沿袭了奉俊昊从《杀人回忆》、《汉江怪物》等电影一贯表现的电影价值观。

影片剧照

回头再看《寄生虫》之所以获得金棕榈奖,我想这个奖更大的成分是颁给编剧,因为影片并没有歇斯底里的站在道德高地对阶级或贫富进行控诉,而是用极其形象的比喻和冷静的镜头叙述一个故事。电影对意识形态没有过分站队,但又能直指现状的不可逆转性,而且还保留一些希望。《寄生虫》缺陷不少,但实属上乘,至于一些影迷为什么要一窝蜂地去评论它或许是因为大家觉得自己都看懂了,又有金棕榈的加持,就更能说明自己的“艺术修养”。

这种心态好比有人觉得自己看懂了《百年孤独》,于是奔走相告,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艺术鉴赏力之强!同时更悲哀的是,中国观众在这之前被投喂的屎尿屁实在太多,偶尔有盘蛋炒饭就乐得鼻涕泡都炸了。似乎,影迷圈也存在着许多寄生虫?

影片剧照

​最后再来看为何中国依然不让这部电影上映,本来一部导演并没有太多立场的电影,可是为了权衡商业艺术以及时长压缩,就把角色设置得单一扁平化,然而在许多观众眼中却成了某种“正确”,尤其是电影后面杀人桥段“简单粗暴”的表达更是令人担忧。

这也是很多现实主义电影需要观影量丰富的观众写影评推进大众的客观认知,同时给国产同类型电影给予鼓励,辅助大众影迷对真正的好电影敢于“用脚投票”并引起羊群效应,从而和国家制度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得以看到更多类型电影的一个机会。

这里是致敬影评频道,影评,我是认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