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他還是個孩子,大約是因爲手腳都有殘缺,他被拋棄在了南京的街頭,身上沒有任何有關的資料,小男孩也不知道何去何從。所幸那一年,有好心人發現了他,將他送往南京福利院。福利院給這個小男孩取了名字叫“沈愁”。

幾年後,小男孩被一對美國夫婦領養,作爲他們領養的三個孩子之一,他去到美國生活。殘缺的手指和腳趾並沒有讓這個小男孩之後的生活“愁腸百結”,相反地,小男孩逐漸成長爲成績優異、幽默風趣又多才多藝的大男孩。如今,28歲的沈愁事業有成,也和他青梅竹馬的女孩結了婚,有三個孩子,過着幸福的生活。但是沈愁也會時不時地想起,自己遠在中國的親生父母,他們還好嗎?他們還有機會與自己相認嗎?沈愁和妻子很積極地希望通過紫牛新聞的幫助,尋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沈愁說:“想和他們分享我現在的幸福。”

25年前,手腳殘缺的小男孩

流落南京侯家橋

這個小夥叫卡特·巴賽特(Carter Bassett),中文名字是福利院起的,叫沈愁。在南京被人發現時,他身上沒有任何與身份有關的信息,所以具體出生日期不詳,推測今年是28歲。

根據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的檔案材料,1993年5月11日,“棄兒沈愁(男)在江蘇省南京市侯家橋附近被當地羣衆發現,送至南京市公安局侯家橋派出所,隨即轉送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該棄兒被該院接受並撫養至今,取名沈愁,經十二個月查找,未找到他的生父母,經醫療鑑定,推定他於1990年10月11日在江蘇省南京市出生。”

沈愁在福利院接受過體檢,從體檢報告中可以看到,他的雙手和雙腳有部分畸形,其他方面發育正常。

沈愁小時候的照片

被美國夫婦領養

多年後他成了成績優異大男孩

1995年9月,一對美國夫婦領養了沈愁。在領養前,福利院曾經把沈愁的詳細情況告知了他們,包括具體的身體特徵,還有生活習慣,但這對夫婦並沒有猶豫。

這對夫婦其實在南京福利院領養了3個孩子,沈愁排行第二,大姐也是個殘疾人,右腿高位截肢,而妹妹是個正常孩子。

沈愁和他的美國父母以及兩個姐妹

養父母把他送入私立學校讀書,他的成績非常優異,一直在高級班上課,而且在中學時就修習了一半的大學學分,進入優等生的“系主任”名單,畢業時是學校的榮譽學生。

2010年,沈愁入讀中部密歇根大學,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公立大學,建於1892年,被譽爲全美最大的100所四年制公立大學之一。他的專業是諮詢心理學。

在這期間,沈愁和青梅竹馬的女孩阿什莉結了婚。

阿什莉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她和沈愁住在一個小城裏,已經相識20年,雖然小時候不是在同一所學校上學,但經常一同參加社區活動。

兩個人大約在7、8年前正式確定關係,4年前舉行了婚禮,現在他們有3個孩子,其中兩個女兒是沈愁親生的。

沈愁的兩個女兒

阿什莉忍不住對紫牛新聞記者稱讚說,沈愁是她見過的最聰明和最勤奮的人,多才多藝。除了學習和運動方面的成績,現在沈愁還擁有房地產經紀人執照、私人司機駕照及水管黴菌和火患維修執照,有多種工作資質。

沈愁成績優異

他天性幽默,喜歡跟人開玩笑,不停地說笑話,總能讓周圍人感到歡樂,所以人緣非常好,從來沒有惹過什麼麻煩。

兩個人結婚後,爲了養家,沈愁暫時中斷學業去工作。因爲工作努力,所以薪水待遇也很不錯。

工作幾年之後,沈愁重新把學業放在第一位,今年開學之後繼續到大學上課,馬上就能拿到心理學學士學位。

但他也沒有放棄工作,而且是同時做兩份工作,有時候一天上班17個小時,非常勤奮。

“他只是少了幾根手指”

照樣當運動員、教練員

沈愁小時候流落南京街頭,很可能與他的身體缺陷有關。但他到了美國之後,身體方面的缺陷沒有對他構成任何負面影響,甚至促使他取得更多成績。

美國“挑戰運動員基金會”(CAF)成立於1994年,創立者是美國傳奇運動員吉姆·邁凱倫。該機構的使命是爲殘疾人提供機會和支持,使他們能夠通過身體鍛鍊和體育競技來追求積極的生活方式。

沈愁在中學時加入了這個組織,參加鐵人三項賽和馬拉松比賽,還成爲過“挑戰運動員基金會”的教練員。另外,他也做過高中田徑越野隊的教練。

阿什莉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在她的家鄉,沒有人介意沈愁這樣的身體殘缺,人們一般只把坐輪椅的人視爲殘疾人。

她說:“沈愁不是殘疾,只是比平常人少了幾根手指,這對他的思想和行動沒有什麼影響。”

阿什莉說,沈愁在工作和生活中從來不需要什麼特別幫助,有着正常的智力、體力和感情,所以就是個正常人,而且也沒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沈愁在求職的時候沒有受到過歧視,能夠找到高薪的工作。

阿什莉也見過不少手指因事故被切掉的人,可能和沈愁差不多,這些情況都沒有造成多少負面影響,根本不構成問題。

在不少國家和地區,身體有缺陷的人可能會受到歧視,對此阿什莉覺得不可思議。她說,“沈愁這樣的人在身體上雖然存在缺陷,但其他方面都是完全正常的。如果因爲缺了幾根手指而受到排斥,那真是太荒唐了,是極大的浪費。不僅他們自己會喪失很多機會,我們的社會也可能損失很多非常有才能的人。如果人們能改變對這些人的歧視態度,那麼他們的生活會取得巨大的改變。”

希望找到親生父母

分享自己的幸福快樂

沈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阿什莉除了照顧孩子,還是個兼職攝影師。她說沈愁被領養到美國,對她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因爲這樣她才能和沈愁相識相知,走到一起。

在他們兩人的辛勤努力下,一家5口有了一座大房子,是個三層小樓,有4個臥室、3個浴室、2間客廳,還有廚房、餐廳、辦公室和洗衣房。

沈愁把這座小樓改成了智能房屋,安全系統和自動燈光控制連接起來,加上智能音箱、智能門鈴等設備,一家人身處不同的地方也能進行交流。

沈愁一家人

阿什莉說,沈愁的手工活很不錯,家裏的地板、移門等都是他安裝的,他還和岳父一起合作,剛把地下室裝修好。他還在院子裏給孩子們搭了一個小屋。

沈愁和岳父在裝修地下室

10月11日是沈愁的生日,這個日期儘管是福利院推測的,但是每年到這一天,家人都會高高興興進行慶祝。

今年的這一天,阿什莉給沈愁準備了一份冰激凌當蛋糕,孩子們用自己的畫當禮物,阿什莉則給他買了一套大工具箱。沈愁和很多男人一樣,也喜歡自己動手做很多東西,這套工具正是他期望得到的。

沈愁雖然希望找到親生父母,但覺得困難可能比較大,不敢抱太多希望。

阿什莉卻很積極,她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說,“沈愁的親生父母應該爲他感到驕傲,希望讓他們分享我們的幸福快樂,我們已經做好見沈愁的親生父母和其他親人的準備。”

新聞鏈接

跨國領養並不少見

美國是一個兒童領養大國,從美國國務院發佈的兒童領養報告可以看到,美國公民每年都會跨國領養很多兒童,多的時候每年可達數萬名,少的時候也有四、五千。

美國華人蘭妮長期幫助被領養到美國的中國兒童尋找親生父母,她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說,中國最早的涉外領養可能從1981年開始,不過起初數量不太多。1992年,中國正式開始實施涉外領養。

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前10多年,美國領養中國兒童比較多。根據美國國務院的統計數據,高峯時期美國每年領養中國兒童可達2萬多人。最近幾年數量大幅下降,大約每年有2000人左右。到目前爲止,美國領養的中國兒童總數可能在10萬人左右。

在這些被領養兒童裏,85%爲女孩,男孩佔15%。在2010年之前,女孩的比例可能還要更高,男孩只有5%左右。

在很多被領養的兒童中,相當一部分往往和沈愁一樣,在身體或智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尤其是最近幾年,美國在中國領養的殘疾兒童比例更高。

美國一家著名兒童領養服務機構的亞洲區主管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說,現在從中國領養的孩子大部分是有殘疾的,“不敢說100%,90%多的孩子也可能是這樣的。”一些人不僅領養有身體缺陷的孩子,也領養存在智力障礙的孩子。

這位亞洲區主管說,美國人只是把這樣的孩子稱爲“特需兒童”。他說很多美國人領養“特需兒童”想法很單純,就是爲了照顧一個生命,福利院等機構的軟硬件可能都不錯,不過他們認爲那裏畢竟和家庭不一樣,不管什麼樣的孩子,家庭照顧都是最好的,可以得到個性化的撫養,長大後也更容易融入社會。

另外,外國兒童被領養到美國之後,和美國本土兒童享有相同的公民權益,美國的保險公司必須遵照法律爲這些兒童提供保險。即使“特需兒童”一到美國就需要接受治療,或者需要相當多的醫保費用,保險公司也不得拒保。美國政府還會對“特需兒童”提供不少幫助,比如各種專業護理。

跨國領養兒童要花一筆不菲的費用,但美國政府會對領養家庭減免一定的稅收。

有了這些制度化的措施,養父母的壓力大大減輕,不會有太多後顧之憂,所以願意進行跨國領養。

紫牛新聞記者|宋世鋒

主編|陳迪晨

圖片 受訪者提供

-END-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