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和一羣高手對話時,該如何表現得體,又該如何化解挑釁的尷尬

文/姚贇

來源: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論壇大會的對話環節,向來都是塊不好啃的骨頭。

論壇大會中的演講就像是獨角戲,演講者是臺上唯一的主角,但對話環節便是一場典型的羣戲,角色越多的戲,通常會更好看。原因很簡單,角色越多的背後是錯綜複雜的關係,而要保持這種微妙的平衡,不使劇情走向失控,就需要足夠的掌控力。與此同時,在飆戲時,每個演員的演技、張力、表現力在與水平相似的“老戲骨”對比下,水平究竟如何,觀衆一目瞭然。

對話環節便是一場沒有劇本的羣戲。臺上的一方表現感太弱,會讓人產生不對等的失衡感;表現太強,讓觀衆產生不懂得照顧到他人情緒感受的錯覺,顯得情商堪憂。

8月29日上午,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在開幕式上,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馬雲進行了一場“雙馬”對話。而媒體報道的標題中選用了“激變”“吵架”“掐”等對抗式的字眼。

時常出現在大衆視野的馬雲,看起來熱衷於參加各類論壇和活動。而能與馬雲同臺對話的嘉賓,自然具備相似的能力或水平。那麼,和一羣高手對話時,如何表現得體,又該如何化解現場挑釁的尷尬?

盒飯財經梳理了公開資料可查的數十場對話實錄,試着找到馬雲和高手對話的邏輯,以及在面臨挑釁問題時如何化解尷尬。

第一條:不當麥霸

我們挑選了網絡中廣爲流傳的8場馬雲參加的經典對話進行了數據分析,分別是:

2010年3月28日深圳IT領袖峯會論壇上馬化騰、李彥宏和馬雲三人,圍繞競爭格局、技術趨勢以及搜索、電子商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2013年11月6日,郭廣昌、馬雲、馬明哲、馬化騰參加的衆安保險啓動儀式上;2015年4月20日,綠公司年會中對話王健林;2015年11月19日,馬雲對話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和愛莎;2017年1月,達沃斯論壇中馬雲對話索爾金;2019年4月23日,綠公司年會中,馬雲在郭廣昌發言結束後,進行了簡單的對話;2018年10月12日,馬雲對話世行行長金墉;2019年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馬雲與埃隆·馬斯克的對話。

就這幾場對話,我們進行了統計和整理。

數據顯示,埃隆·馬斯克對話實錄(所有實錄字數均除去主持人),共計6913字,其中馬雲3872個字,佔比56.02%;與馬化騰、李彥宏、劉二飛這場,共計4880字,其中馬雲883字,佔比18.09%;郭廣昌、馬明哲、馬化騰這場,共計11927字,其中馬雲3395字,佔比28.46%;王玉鎖、郭廣昌這次,共計1066字,其中馬雲254字,佔比23.83%;奧巴馬與愛莎場,共計1775字,其中馬雲889字,佔比50.01%;與王健林的對話,總計1782字,其中馬雲770字,佔比43.21%。

另外與世行行長金墉,與索爾金對話的兩場,馬雲佔比較高,分別爲85.81%、82.83%。這兩場80%以上佔比的對話具有特殊之處,這兩場基本爲訪談形式,一問一答,並非完全符合文章之前定義的“兩個嘉賓之間的對話”。

時不時出來做分享和演講的馬雲,在大衆的印象中,馬雲這兩個字,除了意味着有錢,還代表着能說會道、口才一流,甚至一度給人產生“麥霸”的錯覺,與他同臺的嘉賓極容易“被模糊”。

但從數據來看,8場對話中馬雲內容輸出的佔比爲48.53%,其中還包含了兩場等同於訪談的對話。也就是說,讓馬雲佔據“對話”優勢原因,並不是他在臺上說得時間足夠長、所佔比例足夠大。

第二條:找到樂觀積極的視角

盒飯財經對5萬多字、包含但不限於上述8場對話的公開實錄中出現的重點高頻關鍵詞進行了統計。

與任正非小數據統計時採用的標準一致:重點高頻關鍵詞中,重點,指的是在表述過程中具備重要含義或價值,比如“的、得、地”“首先、其次”“你我他”這樣詞出現頻率當然會很高,但考慮到解讀的價值並不是很高,所以這類詞並不包含在其中。同時,還有一些如“組織”這類,語境不同在文中具有多重含義的關鍵詞也未添加到其中。高頻,很好理解,就是出現頻率很高,高頻的來源也比較單一,僅爲馬雲口中所述。

統計發現,在這些對話實錄中,排名前十的關鍵詞分別是中國56次,人力49次,未來40次,成功39次,互聯網39次,全球38次,更好37次,阿里36次,相信36次,機會32次,技術32次。

從這些關鍵詞中能發現,關於中國、人類、未來、成功、互聯網、全球、女性、阿里、科技、教育、中小企業的話題,是馬雲在對話中常提及的。而這幾個話題中,中國、人類、未來、成功、教育是馬雲在公開場合經常表示十分關心和關注的話題,女性、阿里、全球、科技中小企業則是與阿里業務相關的話題。

但這些似乎並不能清楚瞭解,馬雲在與其他高手過招時的邏輯。

於是,我們又將上述50個重點高頻關鍵詞進行了拆解和分類,分別是中性詞彙、積極詞彙和悲觀詞彙。需要強調的是,這裏提到的“中性、積極、悲觀”與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不同。這裏的中性詞彙、積極詞彙和悲觀詞彙,主要是指馬雲在提這個詞時所表述的情緒。

從上述分類表中可以看到,中性詞彙佔比52%,積極詞彙佔比44%,悲觀詞彙佔比4%。

再來看各類關鍵詞整體次數(即關鍵詞所佔席位和出現次數的總次數):3類、50個關鍵詞共出現了983次,其中中性詞彙549次,積極詞彙410次,悲觀詞彙24次。

從這一數據來看,馬雲是個十足的樂觀主義者。

而這一結論,與本次和埃隆·馬斯克激變的議題傾向一致。“雙馬”機器是否控制人類這一議題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馬雲認爲AI只是比人類聰明但不具備智慧,並且強調AI對人類不構成威脅,“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他們需要對自己有更多的自信。”而馬斯克則認爲,大部分人普遍低估人工智能的能力,但實際上人工智能可能比最聰明的人更聰明。

在與奧巴馬的對話中,也透露出積極的一面。兩人在談及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等環保話題時,馬雲談到了環境的惡化和癌症的常態化。百餘字的惡化現狀描述後,馬雲談起了阿里做公益的初心。同時他還表示:“我們一直認爲,哪裏有抱怨,哪裏有機會。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在與高手過招中,暢談未來的美好,並以積極共贏的視角去解讀分析一些目前看起來不那麼美好的事物,是馬雲的核心招式。

第三條:懟人也是一門藝術

然而,現實中,理論上積極樂觀的馬雲常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狀態出場。

先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

2010年,深圳IT領袖峯會論壇上,馬雲、李彥宏、馬化騰聊起了雲計算。

技術出身的李彥宏,直接表示雲計算表示“老酒裝新瓶”。

在這個背景下,馬雲說出這段話:我覺得剛纔李彥宏在講一點我也在想的問題,他說現在沒有什麼新的東西,無非“老酒裝新瓶”,我最怕就是老酒裝新瓶的東西,你看不清他在玩什麼,突然爆發出來最可怕。假如從來沒有聽說的,這個不可怕。雅虎當年做搜索引擎,然後Google出來了,雅虎很多人認爲跟我們也差不多,後來幾乎把他們搞死。

所以一個新的東西出來後,我們認真思考一下、關注一下,可能會有一些新的問題。我們自己公司對雲計算是充滿信心、也充滿希望,我們不是覺得這又找到一個新的礦產,我們阿里巴巴擁有大量消費數據、支付寶交易數據,我們覺得這些數據對我們有用,但是可能對社會更有用,比如我們從小企業的信息掌握到整個中國經濟、世界經濟的問題,將消費者數據給製造業,讓他們生產出更好產品賣給消費者。如果能夠把這個數據分享給社會,那將是一個很有用的。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做這個,百度、騰訊就會把我們趕出電子商務門口。所以這是客戶需要,如果我們不做,將來會死掉。

第二個案例是綠公司年會中,王健林與馬雲的對話。

案例二

王健林說:去年我跟百度成立一個公司,有人給我們取名字,說我們叫騰百萬,更可恨的是我們有一個名字,叫玩淘寶。第一,你認爲我們會是玩淘寶嗎?第二,假設我們3個是梁山的晁蓋、宋江和吳用,現在想拉你入夥,你上不上梁山呢?

馬雲回答:任何一個組織,首先要問你的使命是什麼,願望是什麼,共同的價值觀是什麼,要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只有這樣,才能起到了不起的作用。梁山108將,合在一起的核心是替天行道,他們共同的價值觀是江湖義氣、兄弟爲大。你們3家我覺得有點像湊攏班子,健林需要完全徹底的改革,進行轉型,我深刻理解。另外兩個兄弟覺得,我出一點點錢,有人去搞阿里。我覺得很高興,大家真的這麼想,是因爲聯合在一起可以做非常大的市場。未來的機會所在,就是如果阿里有機會能夠跟萬達這樣的企業結合好,大家共同開拓未來、創造未來,而不是防禦和抵制。

兩個案例中,提問者都來者不善,話裏不是夾槍帶棍就是給馬雲挖了一個大坑。面對危機,馬雲一一“優雅”化解。參考了衆多此類樣本後,我們對馬雲化解這類挑釁問題的方法進行了“馬式懟人心法口訣”的總結:第一句,開頭必須大喘氣兒;第二句,就算“歪理”也有據;第三句,成爲金句批發商;第四句,隔山打牛,絕對不直接攻擊。

第一,開頭必須大喘氣兒。

2012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中,馬雲和王健林圍繞“電商和傳統零售商的未來到底如何”懟了起來。

王健林站傳統零售,馬雲站電商。幾次你來我往後,馬雲說了以下這段經典的話:我先告訴所有的像王總這樣的傳統零售一個好消息——電商不可能完全取代零售行業,同時也告訴一個壞消息——它會基本取代你們。

這兩句話一出,臺下鬨堂大笑。抓住了臺下觀衆的情緒和注意力,也搶回了辯論話題中的優勢位置。

而後,便是第二點,就算“歪理”也有據。

馬雲接着解釋到:重要的是電子商務今天它不是一種模式創新,它是以一種生活方式的變革。我們很多人把它看作一種商業的模式,事實上它在影響一代一代的人。電子商務今天的一萬億隻是剛剛開始,中國成功主導未來的整個中國經濟的,不是馬雲,不是王健林,二是我們今天沒有聽見過,沒有見到過,很多人可能是跟不上、看不起、看不懂的那批年輕人。所以我們不是要取代你,而是幫助他們取代你們。

堅定自己的角度和立場,拋出觀點後,馬雲必然會跟上邏輯清晰的依據,來陳述自己爲什麼會拋出這種或違背常理或得罪人的觀點。

對馬雲來說,最得心應手的應該就是第三點成爲金句批發商

“我對火星沒有興趣,我剛從火星迴來,我對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更感興趣。”

“我不想死在辦公室,而想在陽光沙灘上。”

“阿里巴巴做的是什麼呢?阿里巴巴做的是第一是培養更多的京東,第二讓這樣的公司掙錢。”

“希望下輩子做個好女人。”

“未來的農業是數據農業,是定製化農業,是智能化農業,上一代的農民很多人離鄉背井,到城裏做農民工。今天農民不需要離開土地就可以成爲農業工、農民工。過去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喫飯,未來的農民要面向屏幕,要靠計算,要靠數據來喫飯。”

馬雲的演講和觀點能讓人快速產生記憶點,關鍵點就在金句上。馬化騰、李彥宏等理工科出身的互聯網大佬,演講的風格通常是硬橋硬馬,有專業、有乾貨,邏輯條理也清晰,表述得面面俱到,可有一個問題——對大部分人來說,雲裏霧裏聽不太懂。

馬雲張口就來的金句,也有配方:少許網絡梗,適量自黑,再加上一些適當的停頓和微笑。

第四點,隔山打牛,絕對不直接攻擊。這一點作爲壓軸心法,也是“馬式懟人”的最高重境界。

案例一中,懟完李彥宏“老酒裝新瓶”後,又表示: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做這個,百度、騰訊就會把我們趕出電子商務門口。所以這是客戶需要,如果我們不做,將來會死掉。

綠公司年會王健林對話馬雲的案例中,馬雲最後總結:我覺得很高興,大家真的這麼想,是因爲聯合在一起可以做非常大的市場。未來的機會所在,就是如果阿里有機會能夠跟萬達這樣的企業結合好,大家共同開拓未來、創造未來,而不是防禦和抵制。

前邊懟歸懟,最後收尾處又迴歸了臺上其他嘉賓,回到了馬雲擅長的積極共贏視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