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眼与谩骂中熬过了两年,乐天最终仓皇逃离中国市场。

乐天出局

据媒体报道,乐天玛特已出售旗下93家在华门店,余下12家未处理的也将在年底彻底关闭。2017年以来,乐天百货在华亏损超过1400亿韩元,说零售业行情低迷也好,说中国人恶意抵制也罢,如今的中国市场对乐天而言形同鸡肋,食之索然无味,弃之也未必可惜。

去年年初,乐天旗下74家在华门店因违反消防安全条例被勒令停业。为了维持经营,集团先后调用3600亿韩元和3400亿韩元向中国区“输血”,可惜彼时大厦将倾,近万亿的资金依旧没能挽回“乐天系”的整体颓势。

作为韩国的十大集团之一,乐天或许并不在意短期的在华收益,然而萨德危机产生的影响远在预料之外,民间制裁接连不断,本就经营不善的中国市场彻底没了它的容身之地。

如果说政治因素是击垮乐天的一记重拳,那市场竞争无疑给了韩国企业最后一击。

巨大危机

近年来,电商与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场景却开始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如此一来,实体店失去了顾客和流量,在房租水电以及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下,纷纷停业倒闭。

相比传统的实体店而言,“大卖场”经营的乐天玛特有着更加特殊的背景。2012年前后,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本土超市的快速发展,对“一站式大卖场”造成了巨大冲击。直到2017年,在华21家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占全行业较前年下降1个百分点,销售额增速较前年下降1.3个百分点,单个门店平均销售额较前年下降4.7%。

更为致命的是,乐天玛特至今没有强大的供应链体系,采购分散,单店模式很难议价。有员工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乐天玛特在华第一家店单店投资高达3.2亿元,比正常情况超出三分之一,“连货架、瓷砖都是从韩国运过来的”。

乐天玛特退出中国印证了国内零售业面临的一个大趋势,所有大型连锁超市都在走下坡路。乐天玛特登陆中国足足有11个年头,在经营层面和国内连锁卖场已经没有本质区别。目前来看,粗放的经营模式、过高的跨国人力成本导致乐天玛特的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加之国外品牌不如本土卖场注重细节,“乐天玛特自进入市场以来就一直算不上一二梯队。”

错在何处?

网购、O2O、新零售,中国零售市场的潮流此起彼伏,乐天玛特也曾尝试追赶,无奈步伐太过漫不经心。对比同行,类似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已经携手国内巨头,深入本土化发展。2017年,沃尔玛与京东联姻,超过一半的门店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的商品库存,200家门店入驻京东到家平台,提供1小时送达服务。2018年,腾讯与永辉对家乐福中国进行潜在投资,最 终双方达成在华战略合作协议。

反观乐天玛特,一直处在掉队的边缘。

压力还远远不止于此,正如韩国某大型仓储超市负责人所说:“对韩系大型仓储超市的颓势,我们越来越看不到解决方法了。”

这种现象是市场本身的瓶颈造成的,根据韩国流通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今年9月,韩国三大仓储超市连锁(易买得、乐天玛特、Home Plus)的平均同比增长仅1.5%,达到历年同期的最低增长值;而在此前的7月,更是达到负增长。

与之相对的是店铺数减少:随着2015年韩国政府为保护地区商圈,接连推出“周日强制休息制”、“一定距离内限制开店”等政策以来,韩国三大仓储超市连锁的店铺总数增幅开始大幅放缓,并且开始出现负增长趋势。

对于乐天败走中国,更多消费者的态度其实是喜闻乐见,自负的韩国企业长期故步自封拒绝适应和改变,如今四处碰壁才知道反省,未免也太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