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类的P2P平台在借贷的过程中充当了信息中介的角色,是典型“金融脱媒”。P2P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科技创新,成为金融脱媒进程的重要推动力,全面地促进了金融体系的自我完善,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


细看“金融脱媒”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等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比如企业需要资金时,直接在市场发债、发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而不是直接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一从融资方式的角度看,金融脱媒是社会融资逐渐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过程。应该说,金融脱媒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政府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单来说,就是投资融资不需要再通过银行了,更通俗的比方是,以前租房买房需要通过房产中介,而脱媒的意思大概就是,大家可以在网上发布和浏览信息,双方直接达成交易。

P2P属于金融脱媒范畴吗?


细看“金融脱媒”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健康的金融体系应具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产品、满足不同金融参与者的需求,互联网金融时代的P2P网络借贷正是旨在满足个人消费者群体的借款需要或补充个体经营户的流动资金。Prosper、Lending Club等美国P2P平台的本质,就是更有效率地提供借贷分销和债券承销服务,将业务覆盖面扩展到普通个体消费者,其本身是对直接融资市场的有益补充。此外,从其发展起始也能够判断出P2P应该隶属于金融脱媒的范畴,P2P网络借贷源于传统的线下“点对点贷款”。

国内外早已存在的民间自由借贷组织形式在线下打通民间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直接让投资人与借款人发生借贷关系,比如我国的“银背”(指借贷双方之间的中介,发展为经营存贷业务的职业货币经营者,私人钱庄是其机构化的表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流行,他们基于其掌握的大量信息为借贷双方牵线并从中赚取信息中介费用。P2P平台的发展在推进民间金融阳光化的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的数据积累优势,通过降低参与门槛、扩大借贷地域范围、创新线上信贷审核与风控操作等大大强化了金融脱媒的效果。

目前,P2P网络借贷在美国已确立了债券属性的身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依照“豪威检验”,判断出了Prosper等平台发行的贷款凭证具备成为投资合同或者票据的特征。同时,对P2P平台的监督管辖权也已被明确为通过SEC主导下的联邦证券发行强制登记制度和持续的信息披露制度来监管。这也就是说,在美国的金融监管环境下,P2P网络借贷作为高收益债券的本质已经得到确认,那么P2P这种直接融资形式兴起构成了金融脱媒的有机组成部分。

金融脱媒绕开银行了吗?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银行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位,社会资金有意识地绕开银行这个资金中介。金融脱媒对银行的影响有两大方面在存款上,体现为存款不断从银行体系中流失;在贷款上,则体现为企业不再寻求从银行获得融资,而是转投其他渠道。

那P2P借贷交易绕开银行了吗?答案是绕开了!

那P2P借贷平台是金融脱媒的工具吗? 这需要一分为二地看。


细看“金融脱媒”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里说的“金融脱媒”,通俗的说法是投融资不再需要通过银行,就好比之前买房租房需要通过房产中介,而现在则变成大家可以在网上发布和浏览信息,双方直接交易即可。而作为纯中介性质的P2P平台来说,借贷双方可以通过最好的p2p平台进行双向选择,最终完成借贷交易。这一类的P2P平台在借贷的过程中充当了信息中介的角色,是典型“金融脱媒”。

金融科技是重要的推动力


细看“金融脱媒”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没有一个国家科技像在中国这样产生如此颠覆性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国市场化程度不够,科技作为新的变量加入之后加快了金融市场脱媒,而且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推动中国金融业态的调整。结构调整和业态调整相互交织在一起加快了中国金融变革的步伐,慢慢地促使中国的金融功能发生变化,中国金融的功能已经开始由单一的融资功能走向融资、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的时代。

整体来看,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的态势和效果愈加明显。全球实践表明,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并不是取代和颠覆的关系,传统金融机构是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市场主体,也是金融科技生态圈和产业链的关键节点。而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其本质仍然是金融,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金融科技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需要加强监管,以规范其发展。就国外经验而言,主要有两种监管框架。一种是英国模式,以自律监管为主。英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早,发展快,在本国信贷市场所占份额较高;另一种模式,行业先行,监管后行,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共同作用,相互补充。

P2P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科技创新,成为金融脱媒进程的重要推动力,全面地促进了金融体系的自我完善,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

明确信息中介的定位

P2P作为我国互联网金融重要组成部分,在狂飙突进的告诉发展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平台跑路,非法集资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爆发说明了监管不到位、行业法规不健全、征信体系以及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因素。

对于我国P2P行业有信用中介的倾向以及信用问题频发的情况,监管的重点在于推进P2P平台回归信息中介平台定位。

目前,P2P行业的从业低门槛和监管的缺失使得P2P平台经营范围模糊,因此明细P2P平台信息中介的定位首先要从法律上界定P2P经营范围,防止假借P2P之名开展各种性质未定业务。建议在中国银保监会牵头组织下,推动P2P平台的备案制,约束P2P平台的越界行为,打击P2P平台的非法经营行为。同时,加快推动P2P资金的银行存管,对于资金进行有效监控,让出借人资金直接对接借款人,使客户资金流动更透明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