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喜欢以“标签”定义身边的一切。

食物,西瓜:冰糖玉麒麟/清热解暑/香甜可口/甜甜甜;

城市,山东:大/个大/酒量大/食量大/山东大汉;

当然还有,人:马甲线女神/带货女王/全能男神/口红一哥;

……

不过,你造吗?其实古代人也是有标签的。就拿我们熟悉的大唐诗人来说,如果给他们贴上标签,那一定是这样的:

李白八成是:少数民族/谪仙人/力士脱靴/贵妃研磨/深藏功与名;

杜甫大概会是:李白脑残粉/诗圣/三吏三别/我恨安史之乱;

白居易的就简单了:诗魔/琵琶行/长恨歌/老太太最爱的诗/我不认识猫妖。

而与这三位同处唐朝的另一位诗人,那标签贴出来也是相当亮眼的:皇室后裔/学霸/诗豪/图书管理员/我改革、我贬谪、我快乐。

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01

中国人总是喜欢追本溯源,扒祖先,不论好坏。

刘禹锡也喜欢,所以他写了本自传,开头就点明,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皇室后裔。

中山靖王,汉景帝第七子,他这一支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是也绝不能小觑。原因嘛,因为他这一支后人多,后世出了不少人才,比如:卖草鞋起家的刘备,就是打着“中山靖王”的旗号,嚷嚷着要兴复汉室。

刘禹锡比起刘备那起点就高多了,他不仅没有卖过草鞋,还读了书,并在年仅21岁那年就考取了进士。

唐朝那会儿,考个进士可比现在考公务员难多了。据可靠数据,刘禹锡那一年,1000个考生里面才有32个考中。

千分之三十二,全国32强啊这是。

这还没完,小刘同志在考完进士之后,顺手又考了博学鸿词科,过了两年又考了吏部取士科,最最关键的是他——三科连中,学霸实锤啦!

考了功名就能当官了,小刘同志的第一份工作是太子校书。

这是个什么职位?通俗来说,就是:图书管理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整理图书,是个无比悠闲的工作。

但是地球人都知道,图书管理员啊,那是个古往今来都带着“莫名牛逼”光环的岗位,你懂的~

02

唐朝的繁华是出了名的,唐朝有一件大事儿也很出名,它叫:安史之乱。

在安史之乱中,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香消玉殒,而繁盛的大唐经过安史之乱,国势也开始走下坡路,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就像两把小刀,一点一点切割者唐王朝这只巨兽的气脉。

你要问这两股势力到底嚣张到什么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地方政权藩镇来说,一个地方官死了,朝廷派人去继任,地方官儿子说:“我不,我要自己当”,然后就把朝廷派去的人打跑了。

再说宫里的宦官,他们不仅能够干政,还能指挥禁军。

这画面简直不能想象啊!完全没有接受过军事教育的太监,指挥着兵马大军出门打仗,是靠人手一本葵花宝典赢吗?

这事儿吧,要是搁在一般人眼前估计也就忍气吞声忍下了,但是杜圣贤书长大的知识分子刘禹锡表示:忍不了!

“别人爱忍忍,我不忍,我是图书馆管理员啊,能和普通人一样?”

就这样,抱着“我不出手谁出手”的热血情怀,小刘同志卷起袖子,就一头扎进了“永贞革新”的大潮里。

在皇帝陛下的支持下,对藩镇,小刘集团严词拒绝了西川节度使扩大地盘的要求,还差点干掉他们的二把手。

对宦官,他们在宫内裁员,停发了太监们几个月的工资,还打击了替他们在街头扰民的混混集团,给宦官创业带来了有史以来最严寒的冬季。

不仅如此,对贪官污吏,小刘集团也绝不放过,罢职、贬官,谁横打谁。

可谓是大唐“亮剑”精神啊!03

新政一开始就搞得轰轰烈烈,雷厉风行。哥几个看到成果,都想更进一步,把宦官手里的兵权直接给夺回来,没成想,一个没搞好就和宦官彻底对立了。

再加上平时只顾着埋头干事业,忘记了搞团建,团结同事,于是,没多久小集团就颤颤悠悠起来。

直到支持革新的大BOSS顺宗皇帝陛下被赶下了台,太子登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只维持了146天,就以失败告终了。

再说死对头宦官这面儿,人家把新皇帝扶上了宝座,而新皇帝呢,也是个知恩图报的。

所以新皇帝一上台就把革新喊停了,顺带还查办了革命党,涉事儿的“二王八司马”赐死的赐死,贬官的贬官。

刘禹锡也因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贬谪生涯。

一个正值壮年的大小伙子,就这么因为站错了队伍,一下子就从政治中心被踹到了朗州。

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他就在那里等啊,盼啊,一年又一年,就想着哪天皇帝会突然想起遥远的朗州还有个他,然后会再把他喊回去。

你说你是不是天真,你当自己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呢,等着盼着皇上想起你;还以为是友情出演还珠格格呢,皇上说话随时变,一会儿一个样,说赦免就赦免。

但是,梦想不花钱,万一它实现了呢?

就抱着这种信念,小刘同志是等了一年又一年。嘿,你还别说,他就这么等着等着,还真就让他等着了!

十年以后,皇上真的喊他回去了,不仅仅是他,还有他的好基友们也都被喊了回去。

小刘同志,哦不,现在是老刘同志了,接到圣旨那是喜大普奔的就收拾了行李,一路小跑就回了京都。

真是好久没回了,京都的风景真是好啊!京都的口音真是亲切啊!!京都的桃花真是美腻啊!!!京都啊,我刘汉三又回来啦~~

喜悦的心情没法表达,老刘同志想要赋诗一首: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看看现在京都的这些朝臣吧,那都和这些桃花是一样一样的,都是我老刘走后才上来的啊!

太猖狂了,皇帝都觉得忍不了,所以,“来人啊,给朕把这家伙弄走,越远越好”!于是,老刘同志和他的好基友们又一次的被贬谪了。04

椅子还没有做热乎,嘴欠的刘禹锡就被贬到了连州,而当时和他一起被召回来的柳宗元就惨了,他被贬到了广西。

广西你知道不?在唐朝的时候广西可干净了,啥都没有,生活条件基本就和远古野人有一拼。艰难的生活真不是人过的啊,所以,柳宗元就死在了那里……

柳宗元

而刘禹锡,那真是个“随遇而安”的人啊!他在连州过的那叫一个乐呵呵,就这样乐呵呵了四年,他又一次被召回了京都。

老刘同志这回带着好基友的遗稿,一个人回来了。

真是好久没回了,京都的风景真是好啊!京都的口音真是亲切啊!!京都的桃花……诶,京都的桃花哪去了?不管怎样,京都啊,我刘汉三又回来啦~~

这熟悉的开场白~

接下来,老刘同志不负众望地又赋诗一首: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你们这些朝臣啊,就想这些桃花一样,开败了一茬又一茬,现在连种花的人都找不到了,而我老刘又回来啦!

这熟悉的嘴欠!!

就算被贬,我也要过个嘴瘾。05

老刘同志,就这样一直被贬,一直乐呵呵。

刘禹锡被贬路线图

这套路莫名熟悉,这不就是全民偶像苏轼的套路吗?原来,早在苏轼三百年前,刘禹锡就已经是这样的路数了啊!

被贬朗州,他为自己在沅水边上建了一座“海景房”。春满花开,面朝大海,春天看龙舟竞渡,秋天看姑娘采菱,真是美哉美哉!

闲暇了,他还给当地居民写流行音乐,传唱度那是相当的广,都能和现代的各大乐坛天王一拼了。每次听到有人唱起他写的歌,他就乐得嘴巴咧到耳根子,真是太骄傲了~~

被贬连州,他在湘江边上为自己建了一座“海景房”,取名“吏隐亭”。诗和远方我都要,他把原有的景点和无名陈旧的亭阁台榭修整一番,各取一个名字,组成了“海阳系列风景旅游区”,还顺带题了一组诗。

被贬和州,原本应该住在单位(县衙)分发的一套三室三厅的住房,但知县欺负他朝中无人,大手一挥:“住什么住,去,送他去城南江边住去”!

刘禹锡也不争辩,跟着就走,到了江边一看:“哎呦喂,这不是我的江景房嘛!”转身就在大门上写了两句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把知县气得直瞪眼。

“江景房住什么住,去,送他去城北住去,一室一厅就够了。”

刘禹锡又跟着去了,到了一看,“哎呦喂,有条河,还垂柳依依,别有风情啊!”拿笔有写了两句诗:“垂柳清清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看着自己写的诗,真是越看心里越美,甭提多嘚瑟了!

老刘同志这边美着呢,那边知县的鼻子都要气歪了:“去,河边也别住了,送他去城中,这次不许挨着水!”

刘禹锡又去了,到了一看,十平米的小茅屋,屋里就能搁下一床、一桌、一椅,这布置再加上一扇一抚尺都能表演口技了。

半年内搬了三次家,住的一次不如一次,这搁谁身上都能被气死。偏偏老刘同志不一样,脾气好不说,还每次都能写出点啥,这次他大笔一挥写了篇千古闻名的《陋室铭》,只能说有文化的人儿,就是不一样!

这次的篇幅太长,写纸上门上贴不下,老刘同志灵机一动,请人来刻在了石头上,然后摆在了门边。

我似乎知道当年吕秀才是怎么说死姬无命的了。

知识就是力量啊!弱弱问一声:“知县大人还健在否?”06

167天的“永贞革新”,让刘禹锡被贬谪二十三年,还搭上了一生的仕途。但他就这样没心没肺,整天乐呵呵的。

他一次次被贬,又一次次地盼着皇上想起他,召他回去,他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苦日子都会过去,好日子就在前头。

他给百姓们编写民歌,也不忘表达坚定的信念:“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一直等,一直盼,一直到64岁时,他还高呼:“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他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懂,却偏偏样样不挂心,老刘同志其实并不是,没心没肺,他是真正的心胸开阔,性情豁达。

他不怕生活苦,生活再苦他也能笑看风霜;他不忧心,不焦虑,有一天就过好一天。他仿佛天塌了都能当被盖的豁达,终于使他等到了,他迎来了回京养老的老年岁月。

而这时候,他的那些昔日的好基友们,如柳宗元、元稹……早都在艰难的岁月里绝望的死去了。- END -

你点的每个在看,博库君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