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一说,自古有之。

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间断,美丽也确是一个值得仙女们终生奋斗的事业。

在这漫漫美容路上,即使现代的仙女们都走过不少弯路错道,那么在古代都出现过哪些不靠谱的美容方式呢?

上古三代时期,便有“禹选粉”、“纣烧铅锡作粉”、“周文王敷粉以饰面”等记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粉敷面”、“黛画眉”更是盛极一时。

其中的“粉敷面”,便是女性用铅作为原料,与磨碎的米粒混合,制成了妆粉,涂抹于脸上,起到美白肌肤的修饰作用,“洗尽铅华”一词最初的意思也是由此而来。而其中用于美白的不是金属铅,而是铅的化合物组成,俗称“铅白”,Pb(OH)2-PbCO3。因为它本身为白色,遮盖效果不错,所以看起来可以起到美白效果。但是大家都知道,铅粉作为重金属,本身对人体是有巨大毒副作用的,长期使用,会使得皮肤溃烂,严重的甚至器官衰竭而死。

16世纪的英国也盛行着以铅粉作为化妆品美白的作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伊丽莎白女王,因为她天生肤色较深,为了掩盖自己的肤色,她在每次出席公众场合时都会将铅粉和醋混合后作为面膜涂上厚厚一层才出门。为了跟风她,当时贵族也以此美白方式为潮流,死于铅中毒的不计其数。

除了铅粉涂脸,文艺复兴时期还有将水银涂抹在身上的美白方式,因为水银一方面可以阻碍黑色素的生成沉着,另一方面涂于体表的水银还可以折射阳光,因此显得皮肤“细腻有光泽”。但同样作为剧毒的重金属,长期接触会使视力与听力下降,肾脏等多脏器受损造成不可逆性的损害。

到了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诩风流的士大夫们就敞穿着宽大袖口的衣服,脚踏木屐,聚集在一起“扪虱而谈”,被当时的民众引为佳话。然而实际上是当时的士大夫们流行聚在一起“嗑药”,药名叫做“五石散”,里面有紫石英、钟乳石、白石英、赤石脂、石膏等有毒的成分,虽然成分有毒,但是吃了后皮肤会变白嫩。久了后皮肤太嫩了便容易磨破,所以穿宽松的衣服与木屐来减少摩擦,而由于长时间不洗澡,身上也长满了虱子。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除此外,还有长时间用水蛭吸血造成贫血出现的“病态苍白”、用放射性元素辐射起到美白效果等等。而国外,有深受罗马皇帝喜爱的妃子波佩雅,为了保持肌肤白皙,每天用面包和牛奶做成的药膏涂在身上,更是专门养了500头奶牛来洗牛奶浴。还有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据记载她用驴奶和鳄鱼粪便混合成了糊状涂抹在脸上,也算是面膜的始祖了。

但是到了今天,美容这事就显得安全又轻松起来了。

咱们都知道,人体是由约180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细胞社会,每天都有1~2%的细胞衰谢,1~2%的细胞新生,但随着岁月的流逝,25岁以后,衰谢的细胞数量渐渐大于新生的细胞数量,人开始无情地进入衰老期,皮肤细胞也是如此。

她美姿结合了新型活性抗衰老成分:多肽全方位细胞生长因子+寡肽-1+端粒酶,从三个层面,真皮层细胞、中胚层细胞、表皮细胞更深层更全面的刺激细胞新生,由里到外全面更新皮肤,重建肌肤三维结构,重塑皮肤立体架构,清除老化的细胞,活化新生细胞,促使肌肤细胞恢复健康活跃状态,保持肌肤细胞间质液的充盈,使皮肤饱满富有弹性,从而全面对抗肌肤的老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