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泛心理精选课””在今日头条发表的原创图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01

看完《这不是你的错》,我主动给远在老家的母亲打电话,请她来陪伴我一段时间,因为我被书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

如果我们真的想拥抱并享受自己的人生,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一段深入并让人满意的关系、一种充满活力的良好状态,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实现我们的全部潜能,不想再一直被困扰,我们必须首先修复和父母的关系……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不好……如果感觉从父母那里,(尤其是从母亲那里)得不到满足,那么我们通常在生活里也得不到满足。

尤其是在我失去丈夫,成为单亲妈妈之后,这种与母亲“和解”的心情变得异常强烈起来。

几十年来,母亲成为我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只要一想到她的脸,我内心就极其不舒服。她就如同一个刺,长在我内心,一扎就疼,让我不敢靠近。

每每回忆母亲的影响,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涌满全身——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几乎就是阴沉着脸、整日喋喋不休地唠叨;在吞云吐雾的牌局里,母亲没日没夜地与乡下的男男女女一起打牌;或者因为丈夫或孩子做不好一件事,而不断地进行指责……

写到这,我反弹似地想把耳朵堵起来。

母亲总是不断地否定、控制、批评和指责我。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没有表扬过、肯定过我,仿佛她生来就是为了否定女儿而来。比如,我到现在对衣着还有着强迫症似的挑剔和讲究,邋里邋遢或者随随便便我出不了门,那是因为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竭力挑剔我的穿着,从没有对我的穿着有一次肯定:不是太肥了,就是太瘦了;不是太大了,就是太小了。

大学放假,别的同学都盼着早早回家,而我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迟回家的时间,而开学时又找各种理由早早返校:因为我希望逃离母亲,逃离母亲挑剔的眼神。

逃离母亲,远离她的控制,成为我拼命学习的动力。因此,从小学、中学到高中,我几乎都是班级前几名。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说,我确实成功地逃离了母亲。但是,在心理空间,母亲对我的影响如影随形,内在我与母亲从未分开,一直牵连着。

我以为考上了大学,离开了乡村,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就可以逃离母亲的控制,但我发现,我错得太离谱。

02

我以为看不到母亲,就可以忽略原生家庭对我造成的伤口。但后来我终于明白,如果不直视这个伤口,我就永远无法从伤痛中复原。我以为可以自欺欺人地躲避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口,但躲避的结果是,我找不到当下的宁静,以及憧憬未来的勇气。我发现,无论我拥有多少外在的成就,都填补不了内心的空洞。

直到我的丈夫病逝,我在反思自己的悲剧命运时,才敢于直面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多年前,我选择了一个深爱我的淳朴的、家境贫穷不是潜力股的老公:一个母亲极力发对的男人。直到他病逝,母亲从未从内心接纳他。

我用我自己的婚姻,继续反抗着母亲的控制——你越反对,我就越坚持。

我有时反思,是因为我爱自己的老公才选择他,还是因为母亲的反对?也许两个因素都有吧!正因如此,老公的病逝,给我了深重的打击。我痛定思痛和反思,我的性格、我的人生何以至此?我真的就那么不认同母亲对婚姻的择偶标准吗——有经济实力、有能力、有头脑?我想我是认同的。可是,我为什么还是坚持嫁给老公——就因为我母亲反对,而我反对母亲的反对吗?

也许有这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缺爱,我严重缺爱,我不懂被爱是什么滋味——爱的匮乏感一直充斥着我的人生。

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在大学期间对我像对公主一样好的男人。我从没品尝过这种被呵护、被爱过的滋味:他会回应我所有需求,关注我每一处细微情绪的变化,总是对我嘘寒问暖……

他贫穷又怎样?他长得难看又怎样?他的职业普通又怎样?关键是他爱我!

我选择了爱,却忽视了我不知不觉间内化认同的母亲的婚姻观:对一个男人全方位能力的在乎,包括社会地位、社交能力、经济能力等。而这些在走入婚姻后,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引发夫妻矛盾的“雷区”,只要一触碰就爆炸。

老公的职业压力很大,而他本人又很木讷和迟钝。他的职业要求在人际关系上八面玲珑,但老公却欠缺这种能力,他因此承受着巨大压力;而男人不像女人,会宣泄自己的情感,内向的老公只好把压力吞进肚子里。这也许是他得病的主要原因。

老公的病逝,让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但我有时也怨他:没有本领去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固执倔强不会变通。我常常想,如果我听从母亲的话,老公也许就不是这个命运?

我搞不懂自己的人生了。带着巨大的痛苦,我决心改善与母亲的关系,切断家庭代际创伤的命运链,让自己及儿子的人生变得顺遂!

03

母亲来了。

她挑剔的言行依旧像以前那样让我不舒服:对我、孩子和我过日子的方式各种挑剔、否定,这不好,那不对……母亲的各种指责声,使我想要爆炸。

可我控制了自己。我沉淀下来,努力去“看见”母亲。

我请母亲讲她成长的故事。

母亲说,在她几岁时,为免于挨饿,就去偷大队的玉米,被人抓住骂得狗血喷头;在姥爷因给日本人当过会计而在“三反五反”中被抓进监狱后,她和姥姥、妹妹去县城的各个村落要饭,天天食不果腹,无处落脚。

黑夜里,想到母亲不幸的童年和少年、拉扯我们姐妹的辛苦,我泪流满面。我第一次觉得母亲好让人心疼、好可怜。

听着母亲的故事,我“走近”了母亲,内心变得柔软。

我闭上眼,想象着一个饥肠辘辘的小女孩跟着母亲到处要饭的场景。我走过去,蹲下身,对她说:“你很饿吧,来,我这里有吃的。”

我好像懂母亲了,懂她为何对女儿们那么苛刻了,懂她为什么不希望我嫁给一个没出息、贫穷的男人了。

一个人的三观,不是书本灌输的,而是在体验和经历中被培植起来的。再正确的观念,都抵御不了血淋淋的人生对人身心的影响来得真切。

我开始觉得有母亲唠叨,总强过哪些没有母亲的人,因为,母亲在,人生尚有来处;母亲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人在高光时,有人说爱你,固然重要,但身处逆境时,有人站出来对你说“有我在”则更让人感动。这两年,在老公重病最艰难的时刻,75岁的母亲永远是最牵挂我的人,隔几天就是一个问候电话,还经常来看望,不断地鼓励我走出人生低谷,不断地对我说“有娘在呢”。

“有娘在呢”——有妈的孩子,真好!时光啊,请走慢点,请把我逃离母亲的时光还给我,让我好好珍惜娘。

人到中年,我终于接受了我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

我内心不再有那个“阴影”,因为我看见了“阴影”:我看见了伤痛,“阴影”消失了!最后别忘了点击右上角红色关注,每天分享更多实用的心理学精选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