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俗地講,就是在人類與不同種類或不斷變異的致病性微生物的博弈歷史中,人類的每一次落敗,都伴隨着一種新的瘟疫的被定義,從古代史中被稱作“黑死病”的肺鼠疫到導致拿破崙東征失敗的斑疹傷寒,包括21世紀初暴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等等,它們都因爲造成了區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羣體性死亡病例,並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成爲了歷史中的新瘟疫。自舊石器時代約至殷商之間的數萬年中,人類雖飽受各種疾病的困擾,但不至於遭受流行病大規模傳播,以至於瘟疫暴發的威脅。

這是選書邦第860/1000次圖書推薦

戰爭關乎文明的興衰,

瘟疫卻關乎文明的終結。

選書邦前面推薦了《黑死病:大災難、大死亡與大蕭條(1348—1349)》,詳實記錄了1348到1349年的黑死病在歐洲起源、傳播和擴展的過程,闡述了黑死病給英格蘭帶來的影響。今日我們推薦《大瘟疫 : 病毒、毀滅和帝國的抗爭》這本書。

《大瘟疫:病毒、毀滅和帝國的抗爭》是一部關於瘟疫的另類文明史。內容包括古代記載、歷史遺蹟、地理沿革等,全方位展示瘟疫的文化故事和歷史真相,是一本跨學科的歷史讀物。

瘟疫離我們並不遙遠,而瞭解瘟疫的歷史,不僅更有助於更加立體地認識中國歷史。本書通過對秦漢歷史的考察,揭示瘟疫對人類發展的影響與深刻意義。

書中的延伸閱讀,用講故事的方法對歷史人物、事件,歷史遺蹟、地理沿革、國學經典、甲骨文等,都一一進行了詳細解說。

戰爭關乎文明的興衰,瘟疫卻關乎文明的終結。在早期文明史中,發現瘟疫造成的歷史拐點;在災難毀滅時,看到視死如生、向死而生的古代人文精神;在人類未來的大滅絕前,暴發直面終結的勇氣和理性。

本書贈送一張北派大師精美剪紙:送瘟神。“送瘟神”採用了漢族傳統的門神體裁,畫面主體爲民間美術中經典的“抓髻娃娃”形象,表現了農耕文化中漢族百姓避疫鎮宅、人壽年豐的樸素理想。

萬死千生:秦漢以前中國瘟疫的歷史與文化

有人說,戰場和疫區都是人間的地獄。可戰爭關乎文明的興衰,瘟疫卻關乎文明的終結。

瘟疫是一個與醫學息息相關的詞彙,但嚴格來說,它卻又並不屬於醫學範疇。它不是某一個確切的疾病種類的代稱或某幾個疾病種類的統稱,而是泛指由一些強烈致病性的微生物,如細菌、病毒所引起的傳染病。被稱作瘟疫的傳染病的致病微生物本身並不具備統一的生物特徵,所以瘟疫並不是從這個層面被定義的。只有當某種傳染病在歷史上或在當下,造成了一定範圍內的、連續性的死亡病例,並且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危機的時候,這種傳染病纔會被稱之爲瘟疫。

所以,瘟疫雖然以現代醫學傳染病的概念爲基礎,但它更多地是一個歷史層面的文化概念。通俗地講,就是在人類與不同種類或不斷變異的致病性微生物的博弈歷史中,人類的每一次落敗,都伴隨着一種新的瘟疫的被定義,從古代史中被稱作“黑死病”的肺鼠疫到導致拿破崙東征失敗的斑疹傷寒,包括21世紀初暴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等等,它們都因爲造成了區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羣體性死亡病例,並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成爲了歷史中的新瘟疫。

在歷史中,瘟疫在人類羣體、人類社會中大規模傳播並引發疫災的歷史並不是隨着人類的誕生便開始的。自舊石器時代約至殷商之間的數萬年中,人類雖飽受各種疾病的困擾,但不至於遭受流行病大規模傳播,以至於瘟疫暴發的威脅。

《淮南子·修務訓》雲:“古者,民茹草飲水,採樹木之實,食蠃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韓非子·五蠹》亦云:“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在引火技術和保存火種的能力成熟之前,茹毛飲血的飲食習慣使原始先民飽受消化系統的腸胃類疾病或蛔蟲病的困擾。這樣的情況直到距今8000年至5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晚期,隨着農耕生產逐漸替代漁獵生產才得以改變。不過,自這一時期至夏朝,由於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東亞地區的人口總量還很少。

從今天的考古發現可知,是時,僅黃河流域內的文化遺址就分屬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多種文化類型。多種多樣的文化類型表明當時的各個部落之間僅存在相當有限的文化交流,而不可能出現大規模、大跨度的人口遷徙。部落與部落之間相對孤立,相互隔絕。人口的分散分佈加之極低的人口密度,使得傳染病、流行病的傳播缺乏基本的媒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