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 1 -

这一两个月来,《都挺好》这部电视剧赚足了话题,昨天终于大结局了。刚开始播的时候我太太就一直撺掇我陪她看,我一直拖延着。前几天 Momself 找到我,希望我能够从老年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苏大强的性格问题。这下把太太给高兴的,可算找到名正言顺的理由追剧了。

于是趁周末我们一起把这剧给看了,而且昨天趁热追加看了大结局,然后发现,果然很!气!人!

剧中的父亲苏大强,一辈子懦弱无能;妻子强悍且重男轻女,对丈夫动辄打骂,她把二儿子明成宠得无法无天,对女儿明玉却一再压榨,逼迫原本可以考清华的明玉上了免学费的师范……

在儿女的成长过程中,苏大强从来没有发言权。

而在妻子去世后,他却来了个彻底的报复性反弹,从家里的「透明人」摇身一变成了存在感最强的「作妖教父」:全然不顾儿女工作忙不忙、钱够不够、实际情况如何,一味对儿女花式提要求;在儿女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却只顾吃、玩、睡,装聋作哑,不闻不问。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很多人在看完电视剧之后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就说明,苏大强绝不是一个人,他是一群人,他是一类人。

但我却不能用太多老年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苏大强(虽然剧中也涉及到老年人受骗等问题),他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老了以后才出现的,而是他本性如此

所以,这个锅可不能让老年人背,我想从人格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朵奇葩。


- 2 -

我看到有不少剧评分析认为,苏大强之所以在老伴去世后这么胡天作地,是因为原先被老伴压制得太狠了,以至于后来放飞自我,恣意人生;也有人说,他这是在对妻子溺爱苏明成、苏明成啃老等行为进行报复,所以才各种作妖,故意不给儿子好日子过。

但我不是很同意这种说法。

确实,从精神分析流派的角度出发,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苏大强有一个强势的老婆,他的「本我」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一辈子唯唯诺诺,一直压抑着。老婆过世后,他的「本我」不再需要压抑,于是全面爆发出来,从而有了各种各样「作」的表现。

而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强化与惩罚来塑造的。所以说,苏大强后来的行为也有子女们多次强化的原因——尤其是大儿子,对他一再退让,想方设法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没有遭到制止或惩罚,他就会意识到这种行为可以令自己获益,于是这种行为就会越来越多。(就比方说,我想吃夜宵,但我又不想自己做,于是我跟我太太撒娇让她做,结果我饿了一个晚上。通过这次负惩罚我就知道了,得自己动手才能吃到夜宵。)

从这些角度来看,苏大强的确是在妻子手下压抑太久,而儿女的迁就也确实助长了他的一些气焰。

但这些是他作妖的根本原因吗?都不是。

不管是妻子压制住的「本我」,还是在大儿子妥协下完全释放的「本我」,这都只能说明,这就是苏大强的原原本本的「我」。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苏大强真实的「我」,就是一个懦弱、逃避、自我中心的人。我认为,他倒是比较符合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称逃避型人格,其特征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的描述如下: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再看看苏大强:

儿女小时候,女儿被欺负,他装作看报纸;妻子打骂女儿,他赶紧上厕所;二儿子耍无赖,他就低头摘菜……(不愿卷入他人事务)▼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儿女成年后,二儿子将女儿打伤面临起诉,他的亲家和儿媳各方努力,他却只顾着拼命扒饭吃菜,说「这我可管不了」。(夸大潜在困难)▼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如果说二儿子是咎由自取,他不管还罢了,可女儿的伤情他也毫不关心,只缩着脖子说「明玉太厉害了」;(不愿卷入他人事物、夸大潜在困难)▼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大儿子经济拮据,大儿媳独自带娃,工作家庭一地鸡毛,他都毫不在乎,一心催促大儿媳跑腿出钱,给他买房搬家。(逃避社会活动,把担子推给别人)▼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儿女识破保姆的骗局,反对他俩结婚。事实摆在眼前,他却不承认自己上当,反而闹跳河,不惜败坏子女名誉,举着扩音器大喊「家门不幸,儿女不孝」,闹进派出所。(因他人不赞同而深感受伤)▼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其他几点特征,剧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展现,此处不一一举例了。

出了问题,苏大强不会设法去解决,他要么选择逃避,要么施压给别人去帮他解决;他并非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却一定要绑着儿女放下自己的生活,围着他的需求团团转。如果别人不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他就通过花式「作妖」的方式来逼别人就范。

妻子在世时,他乐于当缩头乌龟,因为万事有妻子做主;妻子过世后,他就不「逃避」了吗?并没有,他只是将逃避的方式从「退缩」变成了「胡搅蛮缠强迫别人帮他解决」。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苏大强变了吗?没有。他的逃避本质从来没有变过。

换句话说,如果苏的妻子赵美兰不是这么彪悍的人,而是一个软弱可欺的老实人,那她则可能会被苏大强欺压着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因为真正的懦夫,有胆子打老婆,也没胆子自己解决问题。只有老婆比问题还可怕的时候,他才会连着老婆和问题一起逃避。


- 3 -

那逃避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在电视剧中没有交代,有看过原著的同学欢迎补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回避性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和羞耻心理,这种人对自己认识严重不足,过低地估计自己、不能承受挫折的打击等。自卑羞耻感可能源于个体的幼年经历(例如父母的嘲笑、贬低等),并将其内化,由此产生无能感、无助感,甚至是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生活打击(如父母离异、家道中落等)、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的心理。

说了这么多苏大强,就有人问我了。面对这样的奇葩,家人们怎么就拿他没办法了呢?

除了中国人比较强调的「血浓于水」、「孝道大过天」的舆论压力比较大之外,这里又可以提到「习得无助」的概念了。

上个世纪5/60年代开始兴起的认知流派,其理论重点就是讨论人的内部加工模式(不仅仅是外部的强化惩罚)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为了证明抑郁症患者的内部加工机制与正常人不同,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对狗进行了著名的「习得无助」实验。

他们将狗分成A/B两组,A组的狗对接受的电击无法控制(实验人员随机实施电击、狗无处可逃),B组狗在一定程度上有控制权(如给狗设置逃脱条件,可躲避电击)。之后,再将狗放置于一个笼子里,笼子的一边通电,另一边不通电,只要跳过中间障碍物就可以免受电击。

当研究者打开电闸时,有意思的情景出现了:A组的狗(实验中无处可逃的狗)根本不尝试跨过障碍物到安全的另一边去。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动思维——我不可能躲过电击。这种现象被称为「习得无助」(同理可见不少受家暴妇女为什么不愿意离开施暴丈夫)。

苏大强的大儿子苏明哲,可能就是存在类似于「习得无助」的内部工作模式——「我就是没办法啊,我是苏家的长子,我还能说不吗?」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这已经成为了他的自动化思维。虽然在他的妻子吴非看来,在买房一事上,他明明不用打肿脸充胖子,他可以卖老宅、可以只买两居室、可以要求二弟一起出钱……但在大哥明哲看来,他就是别无选择,他就是不能卖老宅、就是必须买三居室、就是无法要求二弟出钱……

在囊中羞涩的情况下,他宁可牺牲小家庭的生存空间,也必须要答应父亲苏大强的所有要求(其实苏大强总是觉得「这我可管不了」,也是自动化思维的一种体现)。




- 4 -

现在整部剧大结局了。电视剧嘛,结局当然是阖家欢乐,一团和气的。但其实很多时候,人格并不是你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尤其是人格障碍,可谓是最难干预的,几乎无法根治。

而剧中的苏大强,在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后性情大变,变得体贴他人、通情达理、乐于助人,不仅拿出积蓄帮衬失业的二儿子、还尽量不给女儿添麻烦、去女婿店里服务帮忙、给前亲家登门鞠躬道歉、还想着帮助迷路的人回家……嗯……这些情况大概率并不会发生……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虽然阿尔茨海默症是有可能让人改变性格,但它往往是向着负面的方向改变:比如攻击性更强、情绪极端不稳定、情感淡漠、多疑猜忌等等……该病的病人为什么这么难照顾,就是因为性情会越变越糟糕,不仅仅是记性变差、容易走丢而已。

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不管苏大强得不得阿尔茨海默症,他到老到死都会是个作精,作到女儿跟他断绝关系、儿子们妻离子散,全家人疲惫不堪鸡犬不宁。

话说回来,我看到网上很多人都在说,苏大强这是强势洗白了,结尾看哭了一包纸巾!不过电视剧虽然结束,可现实里那些曾经遭受或正在经历苏大强式长辈的人,除了等那句「对不起」外,还有其他办法,可以走出来吗?

要想在生活中不被「作大强」这样的人牵着鼻子走,如果你不能远离他,那就要做到不要让他的自动思维造就了你的自动思维。

这听起来很专业,但其实不难,自动化思维其实就是人的思维惯性。

在生活里,像苏大强这样的父母不少,就拿催婚来说,外人会觉得父母催婚的时候「你不搭理他不就没事了?他还真的能拿你怎么办?」

可作为子女,往往在自动化思维里难以逃脱:「怎么可以呢?他是我爸啊。虽然我真的没办法马上结婚,但也不可以不搭理啊!」结果呢?搭理他了他就得寸进尺,相亲安排起来,情感要挟也加上了,不按他的意愿去做,就会在这件事上长期拉扯,往往就搞得双方都精疲力尽。

但如果有一天,我就真的不搭理他、不回应他的要求,会怎么样?可能我们不能立即知道结果,但当你什么都没做,或者就是下定决心要停止的那刻起,你就开始摆脱了自动思维对你的束缚。

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改变不了,因为改不改变的意愿在于他们自己。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不被他们的要挟来困扰自己的情绪。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但要跳出自动化思维其实挺难做到的,一是因为别人陷在自动化思维里,我们很容易看到,比如苏明哲苏明成这种做法,我们一看就不对。可自己一旦陷入里面,就很难察觉,也很难理智地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

二是跳出这种自动化思维,需要头脑很清醒,内心很强大。

比如明玉这样的人,她就做到了:思维清晰——知道你又在玩哪一出;内心强大——不怕你骂我不孝,不怕舆论说我冷血无情,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求问心无愧就好。

电视剧是结束了,但话题还在继续。

不管是同情苏大强还是心疼明玉,只有明确自己真正想过的是什么生活,才能在残酷的现实里活得更自在。




撰稿 | @Dr昕理学
这篇文章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的张昕副教授,他很擅长用讲段子的形式做心理学科普。我们邀请他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对《都挺好》当中的「作爹」苏大强做了一个解析。

如果你觉得他讲得有意思,欢迎关注他们的头条号:@Dr昕理学

《都挺好》结局:苏大强和苏明玉团圆,但在现实中可能会更糟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