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位於安第斯山脈西麓,東與阿根廷爲鄰,西臨浩瀚的太平洋。智利最爲顯著的特徵,就是其又瘦又長的身姿,具體數據是南北全長超過了4300公里,東西最寬不過362.3公里,而最窄處僅96.8公里(北京到天津的直線距離110公里),由此可知,智利可謂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而智利之所以如此纖瘦,主要是因爲在浩瀚的太平洋和巍峨的安第斯山脈的“雙重擠壓”之下,智利人只能向稍顯平坦的北方和南方拓展“生存空間”。

1最初的長度只相當於現在的1/3

智利是在1818年2月正式擺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的。1817年2月14日,在聖馬丁“安第斯軍”的配合下,智利民族誌士奧希金斯率領的起義軍攻佔聖地亞哥。次年的2月12日,智利宣佈獨立,成立共和國。當時智利的南部邊界是比奧比奧河,北境則在南緯24度附近。所以說,獨立初期的智利共和國,其南北全長只有1500公里左右,也就是相當於現今的1/3。

2北部疆界的拓展——南美太平洋戰爭

南美太平洋戰爭又稱鳥糞戰爭或硝石戰爭,因爲這場戰爭的目的是爲了爭奪鳥糞和硝石資源豐富的阿塔卡馬沙漠區,對壘的雙方分別是智利和組成祕密軍事同盟的祕魯、玻利維亞。結果智利憑藉更勝一籌的海軍力量在這場一打二的戰爭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其不僅剝奪了玻利維亞的全部出海口,將北境拓展到南緯18度附近,而且取得了全部的鳥糞和硝石產區。智利在1870年以前不出產硝石,但到1880年出產了25萬噸,1900年則增加到140萬噸,佔到了世界總產量的3/4。這大大增加了智利的國家收入,推動了鐵路建設和工農業的成長。

3南部疆界的拓展——征服馬普切人

馬普切人又稱阿勞坎人,主要分佈在智利中南部地區。自古以來,馬普切人以驍勇善戰,富有反抗精神而著稱,他們曾經讓嗜血無情的西班牙殖民者低下過高傲的頭顱。1555年末,馬普切人在其首領勞塔羅的帶領下直逼敵巢聖地亞哥,並擊斃了西班牙殖民軍首領瓦爾迪維亞。後來西班牙殖民當局被迫承認了馬普切人的獨立和馬普切人對比奧比河以南地區的所有權。一位西班牙總督曾經說過,西班牙征服馬普切人所損耗的人力和物力,已經遠遠超了征服美洲其他全部殖民地的花費。

而智利在獨立以後,爲了打通大規模南下移民的通道和搶佔更多的礦藏資源,再次將屠刀伸向了馬普切人。面對彪悍的馬普切人,智利一方面延續西班牙殖民者的傳教和談判政策,另一方面則不斷進行經濟和軍事滲透,比如建立墾荒區、堡壘式定居點和一系列鐵路橋樑等。智利的這些政策可謂是將馬普切人逐步納入到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框架之內,潛移默化之中,馬普切人原有的生產模式和社會結構遭到強烈衝擊和挑戰。而隨着土地所有權的變更,馬普切人聚居區不斷被擠壓、不斷被蠶食,並最終成爲了智利的比奧比奧區和阿勞卡尼亞區。

4拓展疆界的利器——傲視南美的海軍力量

十九世紀下半葉,由遠洋艦隊和岸防艦隊組成的智利海軍可謂是一支長期獨霸南美的鋼鐵雄師。而以數十艘威力強大的巡洋艦和鐵甲艦爲後盾,智利不僅可以在戰爭中掌握制海權,而且可以毫無顧忌地在太平洋沿岸開展大規模移民活動,比如在硝石戰爭中,師承英國的智利海軍就一舉摧毀了祕魯的主力鐵甲艦“獨立”號和“胡阿斯卡”號,從而控制了戰爭走向。

隨着智利和阿根廷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完成對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瓜分,智利版圖基本成型。那麼智利4300公里的長度到底是什麼概念呢?這相當於從中國漠河到西沙羣島的距離,而同樣以狹長著稱的越南、挪威在智利面前也是矮了一大截的。因爲越南的南北長度是1600公里,挪威本土是1750公里。

5智利人認爲他們國家的長度是8000公里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與南極隔海相望,在上個世紀智利曾經對南極提出過領土要求。

智利提出主權要求的南極領地,位於西經53度至西經90度,南極點至南緯60度之間,涵蓋了南極半島、亞歷山大島、南設得蘭羣島等,總面積超過125.1萬平方公里,與阿根廷、英國聲稱的南極領地存在着重疊。1940年11月,智利當局以地理毗鄰和先佔原則等爲理由,宣佈了其劃設的南極領地範圍。而作爲宣示主權的一部分,智利總統加夫列爾·岡薩雷斯·魏地拉在1948年的時候曾經南下南極洲,成爲了首位對南極洲進行訪問的國家元首。如果算上南極領地,智利版圖將從南極點一直延伸到南緯18度附近,南北之長將超過8000公里。

那麼面對如此狹長的版圖,智利人又是怎麼印製本國地圖的呢?目前最流行的方法是一分爲二,將智利北部放在左邊,將南部放在右邊。這麼做雖然有一種不完整、不連貫的感覺,但總比印成一字長蛇陣好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