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小学生陆续进入暑假,让家长们苦不堪言的日子又要开始了。早在去年,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就在朋友圈刷爆了:

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多,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的大头开支由老公负责,她只负责女儿的日常开销。但最近自己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

1、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

2、放假在家,平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3、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

4、游泳班2000元。

5、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这么几项,合计就35000元了。“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而在近日,也有一位妈妈网友吐槽称:“暑假过不起啊!”,并附上了一张暑期清单:

1、旅游:塞班“四晚五日游” 3人:16797元。

2、全托班(一年级):3250元-4850元

3、兴趣班(双休):写作班1350元,少儿英语班2600元。

4、游泳班:2200元。

——合计:27797元。

从两位妈妈的开支中可以看出,暑假消费的主要构成都是旅游开支+教育开支,这也是大多数家长在暑假期间常用的方法。而短短2个月的暑假花销近3万,即便这些中产家长们每个月看起来收入不少,其实孩子一个暑假就能花个精光,这让很多家长感叹“养孩子就是养了台碎钞机”。

这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看起来高收入的中产家庭,暑假一定要给孩子砸大把金钱在游学和培训班上吗?让孩子在家玩耍一下,休息一下不也是过暑假的一种方式吗?

一位中产妈妈道出了个中原委:

“大部分小孩其实都很普通,智力就是一般人,再怎么开发,可能进步空间都不会特别大了。一天也只有24个小时,你的孩子勤奋,别的孩子也不懒,也未必能比同龄人高出多少。

但见识也眼界这个东西就不一样了,见多识广句话肯定是有道理的。见的人越多,经历和体验过的事情越多,孩子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肯定不一样。这些不仅仅与金钱有关,更与父母的格局与远见有关。”

曾几何时,“教育鄙视链”这个词在朋友圈流传。从早教机构到兴趣班,乃至小朋友们看的动画片,统统都在列。而一个人的童年是学习的黄金阶段,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可塑性上面,都比成年人要强得多。

同样都是活泼天真、智力不相上下的孩子,由于某些微妙的差距,逐渐拉开了距离,形成了所谓的“鄙视链”。那些看经典文学作品长大的孩子,跟看熊大熊二喜羊羊长大的孩子,基本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

有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是一个人在奋斗。而富贵家庭的孩子,身后站的是一个团队。贫富之间的差异、阶级之间的差异,会清晰地投射在孩子身上”。

以美国名校为例,哈佛、耶鲁等常春藤名校的录取条件,就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要有个人特长,比如大提琴、击剑、滑冰、高尔夫……这些特长,哪项不是需要艰苦训练和大把的金钱堆出来的呢?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普通阶层的孩子想要获得与富裕阶层的孩子同等的竞争机会,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与努力,在“教育鄙视链”上努力爬向顶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