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3月份正式上線運營,農發貸已經穩健地走了4年。這個專注於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平臺,曾經以創新的黑馬姿態打開了農業互聯網金融的大門。可貴的是,四年來,懷着解決三農“融資貴、融資難”的初心,他們深入基層,細分產業,通過介入農戶的“農資消費、農產品銷售”場景以及農資經銷商進銷存場景,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爲超20000名農戶、5000多家經銷商,提供了超98億元的金融服務。

農發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楊世華

4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經歷了數次洗牌,平臺數量迅速減少。但農發貸卻穩步推進,並在行業圈子收穫良好的口碑。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未來又有什麼計劃?南方農村報專訪了農發貸聯合創始人楊世華。

四年發展符合預期 大進步都是整個農業行業取得的

記者:農發貸自從2015年上線運營,如今已走過了4年時間。公司這四年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是否符合您預期?

楊世華:總體上是符合我們預期的,我們每年的增長速度可能比其他做消費金融領域的機構相對慢一點,但這個也在我們的預期範圍以內。農村金融需要沉下心去,深入到基層,潛心鑽研細分領域。這個速度不太可能是短期翻番的增長,因爲裏面很多創新和增長是需要時間去檢驗的。這四年來,農發貸不管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質量,都符合我們預期。

記者:農發貸當初成立的初心是什麼?

楊世華:從初心來講,我們希望用科技金融的手段讓整個中國的農業金融服務效率有顯著提升,服務成本有顯著下降;讓全國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金融可獲得性和獲取的便利性以及融資成本都有顯著進步。從實際情況來看,這裏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記者:作爲農業金融服務代表,農發貸這四年取得哪些主要成就?

楊世華:作爲農村金融細分領域探索的參與者,農發貸大的成績都是整個行業努力取得的,我們作爲組成者和參與者,榮幸的是在過去四年裏一直堅持初心,圍繞細分領域去探索。

到今天爲止,我們是國內用科技金融手段去探索解決農業產業鏈裏面走得最遠、最深的,特別是在種植業這個領域。當然,路還很長,雖然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整個市場的佔比還較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穩打穩紮,爲現代農業撮合現代資產和資金

記者:農發貸的產品目前有哪些?開發產品是基於什麼訴求?

楊世華:農業生產對資金的使用要求通常是集中和快速,傳統的借貸方式很難跟上農戶的生產節奏。農發貸“結合農業生產場景”,通過接入農戶的“農資消費、農產品銷售”場景以及農資經銷商的進存銷場景等,針對不同的資金需求提供精準的產品和服務。

農發貸模式

目前,農發貸的產品有“種植貸、經銷商貸、收儲貸、富農貸、快捷貸”等多種類型,分別針對不同的客戶羣體,滿足農業生產、土地資金支付、農機租賃、擴大規模、轉型升級、農產品收購儲存等各方面的資金需求。

比如針對農戶生產需要購買農資、支付土地租金提供“種植貸”,農資經銷商擴大規模所需的“經銷商貸”,爲主糧、水果等收儲商提供“收儲貸”,滿足農業生產週期囤肥需求的“冬儲貸”,面向小微農資零售店短期資金週轉的“快捷貸”等,貫穿農資銷售和購買、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的每個過程,高效便捷,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效率。

記者:農發貸服務對象從海南到新疆,可以說業務輻射到了全國,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

楊世華:我們產業模式是和產業上下游核心企業去合作,根據我們的風險能力去選擇作物的優勢區域,基本上不同區域的優勢作物是不一樣的。從覆蓋區域來講,會發現南到海南,北到新疆、東北都有,但每個區域的滲透面積和比例還是很低的。我們還是堅持我們大發展理念:穩打穩紮,在能力範圍和可管控的風險範圍內去做我們所能夠做的創新和發展。

金融創新的首要條件是風險可控

記者:農發貸的模式是一種金融創新,這是國家所鼓勵的。您怎麼理解金融創新?目前農業領域還有哪些金融創新模式?

楊世華:整個三農的金融產品和供給是不足的,改變這種不足就要改變原來的做法,去創設新的產品和服務,也就是創新。凡是能夠提高三農金融服務的產品供給能力的,能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都屬於創新的範疇。但因爲是金融的創新,風險要可控。

我理解的農村金融創新有兩面,第一面就是我們提高對金融的風險管控能力,使金融風險比原來做的更低;第二是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提升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凡是符合這些要求的都是創新。政府、持牌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機構都在這個領域內探索,有很多做得是比較好的。

農發貸瞄準的細分領域是以種植業的產業鏈的上下游爲主,其他還有公司瞄準畜牧業的上下游以及水產的上下游的、林業上下游等。我們所瞄準的種植業上下游的領域更多的是依靠深入到產業鏈裏面的經營場景,通過核心企業、物資流轉、交易的歷史數據採集來構建主體的徵信模型,以改變原來以抵押爲主的徵信方式,讓金融服務和產品更容易獲得,風險管控水平更低。我們在這個細分領域內貫徹原則,每個細分領域都有創新的機會,也需要資源和領域的主體來共同創新,這裏面的空間還很大。

農業服務未來必然是融合的

記者: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農業服務的推動,金融作爲其中一環,作用怎樣體現?

楊世華:金融是經濟的血脈,越是現代化的產業裏,血脈的流通作用和支持作用就越重要。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也是一樣。比如說,隨着土地的流轉,單一經營主體同時經營的土地面積比十年前是大規模增加的。在產前投入的用於種子、肥料採購的資金比原來的經營主體大很多,產出之後的收穫也大很多。如果沒有金融提供的槓桿,沒有這種融資服務,就很難支撐這種大規模。大的規模支撐不起來,就很難實現規模化的效率和更大規模的機械化的作業以及更專業的田間地頭的管理。所以,一般來看規模化和金融不是那麼相關,但把過程打開之後就會發現,金融是個很基礎的支撐。沒有金融的支持就很難進一步產業化和規模化。

農發貸客戶實地走訪種植戶

記者:除了金融外,飛防、技術服務等農業服務模式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隨着農業服務的快速推進,不同的服務模式之間有可能會整合嗎?

楊世華:越現代化的產業分工越細,無人機飛防的從無到有,收割倉儲等大規模機械服務外包的出現,都是分工的不同,產業化的提高必然會使分工更細。通過細分的分工來提高各個領域的效率,這些分工之間互相不是對立的,是有機統一的。

金融服務也是其中的一個分工領域,我想強調的是,他們必然是融合的,融合度越高,產業的現代化程度就越高,效率也越高。所以從我們自身來講,雖然我們是聚焦在提供農村金融服務上,但是我們始終注重與這個產業鏈裏面的各個主體去合作,和各種模式去融合。這麼多年來,農發貸追求的是深入場景、深入產業鏈,這就是跟不同的分工主體、商業模式去合作。

記者:目前農發貸融合的領域有哪些?

楊世華:從生產資料的採購到應收應付賬款商業保理,到農業機械採購分期,金融就像是血脈一樣,各個領域都能融合。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和風險管控範圍以內,我們是積極探索,深入產業鏈的。然後通過科技的手段去獲取數據,去構建風險管控的模型,通過構建IT系統去連接資金的供應方和資產的供應方,給他們提供更高效的匹配這些都屬於融合。

爲區域農產業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務

記者:今年國家一號文明確提出鄉村振興和質量興農,這對於農發貸來說,意味着怎樣的發展機遇?

楊世華:機會很多。具體來說我認爲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從增產到提質的轉變,這是由整個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完成的。在整個過程中,比如傳統農藥化肥轉變爲高效綠色有機農資、優品優種、植保無人機替代傳統人工、盲種盲收變爲統方統治等等變化,產業調整期,迫切需要多元化金融服務的介入,豐富農村的融資渠道。而農業各環節的調整也蘊藏了巨大的金融機會。

從區域特色發展來看,鄉村振興要以產業興旺爲前提,一號文件也提出要發展鄉村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這與農發貸一直以來,在全國範圍內精選優勢作物品類,引導社會資金活水灌溉“優勢作物---優勢產區”的思路相一致。在這個方向,我們既有先發優勢,也有區域口碑。農發貸將繼續結合產業特色,爲產業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務。

從新農人和小農戶來看,鄉村振興要正確處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扶持小農戶的關係也提到要有效處理規模經濟和小農戶的關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漸成爲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中堅力量,農發貸自平臺成立之初,就瞄準新農人羣體。而針對小農戶,農發貸也通過開發富農貸等產品,爲他們提供小額、分散的金融支持。可以說,這兩大類農業服務羣體都與農發貸的服務方向一致。

農業風險有規律可循 未來更注重科技能力輸出

記者:在很多人看來, 農業是高風險領域。運營企業時,如何保證企業的長期穩健發展?

楊世華:農業是否高風險領域,要打開來看。如果我們看農業的資產回報率,可能相對來講是比較低的,但也是比較穩定增長的。在這裏面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產區有價格的波動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從某些細分領域去看,可能在一兩年的週期裏面會有比較大的風險。但從整體去看,我不認爲我們國家的農業是高風險的。相反,我看到我們國家農業產業化提升的很快,農業的風險抵抗能力不斷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先進的經營主體的經營能力提神的很快,這裏面主要還是企業自身的定位和風險管理的能力,企業自身對細分市場的研究、切入和管理。

記者:農發貸已經走過了4年的發展歷程,現在可以說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上。未來兩年的發展目標和規劃是什麼?

楊世華:從長遠來講,我們還是保持我們的初心,通過專業的服務爲整個中國的現代化和產業化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金融服務的支持。在未來的一兩年,用已經形成的農村金融領域的科技能力進行合作和輸出,讓更多的現代化的經營主體能夠享受到我們這些服務,獲得更高效的產品,幫他們降低融資的成本。目前我們也大力的和金融機構進行合作,輸出我們的科技能力,提高整個產業的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