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草蟲寫生冊》冊頁十二開,絹本設色,爲明代陳洪綬所作。冊前有籤條“陳章侯花鳥草蟲寫生。辛卯冬十二月,琴軒珍藏”。冊內前籤“陳章侯花鳥草蟲寫生。看篆樓珍藏,藥房書箋”。每一開俱有清人孫均詩句對題。冊頁後跋有崇恩、潘厚、潘景鄭三題。另此冊被著錄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刻本《穰梨館過眼錄六十卷》(陸心源著),並錄有尺寸、質地、對題詩的詳細記載。

陳洪綬 花鳥草蟲寫生冊

設色紙本 冊頁(12開)  尺寸: 21.5×16cm×12

題簽:陳章侯花鳥草蟲寫生。

辛卯冬十二月,琴軒珍藏

內籤:陳章侯花鳥草蟲寫生。

看篆樓珍藏,藥房書箋

題識:溪山洪綬寫於榕醪山館

鈐印:洪綬

收藏印:老花眼福、諸仲芳鑑藏印

著錄:《穰梨館過眼錄》光緒十七年刻本

穰梨館過眼錄

陸心源(1838—1894),字剛甫、剛父,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浙江湖州人。爲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

筆者將以這套冊頁的作者、藝術價值、題跋者、收藏者以及流傳著錄考據幾個方面做淺析闡述,供與藏家愛好者們交流。

『奇才陳老蓮』

陳洪綬,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出生於浙江諸暨一個名門望族,祖上幾代爲官,至其父陳於朝中秀才。相傳陳洪綬出生前,陳於朝夢見一道人手持蓮子,告知他將有一子,說“食此,得寧馨兒當如此蓮”,所以陳洪綬取幼名“蓮子”,年長後,號“老蓮”,譜名“洪綬”,一名“胥岸”,字“章侯”。清軍入主後,陳洪綬避於雲門落髮爲僧,取號“悔遲”“悔僧”“雲門僧”,又號“小淨名”“老悔”“勿遲”,後還俗,清順治九年(1652年)逝。

陳洪綬像

陳洪綬天賦異稟,朱彝尊《陳洪綬傳》中記載“年四歲,就塾婦翁家…累案登其上,畫漢前將軍像,長十尺餘,拱而立…翁見侯像,驚下拜,遂以室奉侯”。說的是陳洪綬四歲時畫關公像就能讓未來的岳父來斯行跪拜,可見幼年之作已逼真撼人。十歲時初拜藍瑛、孫杕爲師,藍瑛爲浙江武林畫派領袖,擅山水,對陳洪綬讚譽有加,稱“此天授也”。孫杕則嘆曰“使斯人畫成道子、子昂均當北面 , 吾輩尚敢措一筆乎?”。

明清時的畫家一般都只畫擅長的一類或兩類,或花鳥,或人物,或山水,陳洪綬的天才在於,花鳥、山水、人物、書法全能,繁多種類皆擅。相傳其師藍瑛自愧在人物寫生上力不及洪綬 , 並因此不再畫人物。毛奇齡《陳老蓮別傳》載,陳洪綬“十四歲懸畫市中”能“立致金錢”。十九歲時,陳洪綬作《九歌》人物爲《楚辭述注》插圖,並於崇禎十一年(1638 年)刻印,是陳洪綬留存最早的版畫作品,後有《西廂記》插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版刻傳世,亦在中國版畫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與此同時,陳洪綬的文才也從未落下,《寶綸堂集》中記“思儂十九那年時,五行過目能成誦”,尤見天賦。《寶綸堂集》有十卷是陳洪綬生平所作詩文的合集,另有著作《題畫詩》一卷、《避亂詩》一卷、《筮代象解》四冊,除《題畫詩》外,其他文集後世都有流傳。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陳洪綬中秀才,胸懷報國之志,但科場之路並不平坦,直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考入了京城國子監,崇禎皇帝欣賞他的藝術,召他爲內廷供奉,由此陳洪綬臨遍了歷代帝王圖像及宮中珍藏名畫,畫藝得以大漲,聲明享譽明末畫壇,時人都以認識陳洪綬爲榮,並與順天崔子忠比肩,稱“南陳北崔”。然而國家垂危,陳洪綬並非要做個御用畫家,他有爲國爲民的政治抱負,有一腔赤心想在朝中施展才華,改變國亡之勢。而現實的朝政閹黨橫行,腐朽黑暗,與理想相差甚遠,陳洪綬失望之至,辭去了內廷供奉之職,黯然離京,斷了仕途之望。

陳洪綬辭職後以詩文字畫爲生,創作極豐,世人奉他的畫爲至寶。清人《國朝畫徵錄》評“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也”。他的藝術思想、繪畫風格不僅影響着同時代人,對後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名播海外,毛奇齡《陳老蓮別轉》記載:“朝鮮、兀良哈、日本、撒馬爾罕、烏思藏購蓮畫,重其直”。當代學者推他爲“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堪稱一代宗師。

『神妙入化辯其真』

陳洪綬曾自題過“洪綬學崔白”,崔白集五代徐、黃兩家精髓,在北宋花鳥畫中成就最高,得益於宋人之法。史上畫家師古法,且技高者成千盈百。陳老蓮何以成宗師?在於老蓮以古爲宗,不侷限於古,他所繪能凌駕於物象之上,尋得禽花石木的神韻,超於物象本身才是更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見冊頁十二開,朱茶蝶抱、蝶點春花、瘦古奇石、秋芳倚石、丹潔無塵、小蝶採香、古虯花紅、淡紫孤芳、幽禽獨梢、清芳結竹、古槐雙棲、梅絕世姿,款署“溪山洪綬寫於榕醪山館”,每一開鈐“洪綬”朱文長方印,畫面精妙絕倫,顯現着爐火純青的技法和天然的靈氣,直逼神妙入化。

潘博山的題識中考定,冊爲陳洪綬四十歲左右所作,正是畫家精力彌滿,技藝臻青的時候。

有關此冊的辨真,有學者以其中一開雙勾白描竹子的設色技法爲例,並以《父子和冊》(約 1627 年作,翁萬戈藏)中的《梅竹》一開,《花鳥圖冊》(1633 年作,上海博物館藏)中的《幼竹蜻蜓》一開,晚年的《竹石萱草圖》(約 1649 作,南京博物院藏)以及《春風蛺蝶圖》(1651 年作,上海博物館藏)作爲參閱,進行對比,其中設色均是沿竹頁勾勒線條的外延渲染淡花青。

又從線條筆墨中進行比較,如描繪水仙與萱草的長葉片時的線條,行筆的緩急頓挫,與《花鳥圖冊》(1633 年作,上海博物館藏)與《雜畫冊》(約 1651 年作,南京博物院藏)中的水仙及《花鳥草蟲圖卷》(約 1651 年作,上海博物館藏)中的萱花,均爲類。從藝術角度出發,“他獨有的筆性特色,既婉轉流暢又雄渾沉厚,看上去圓潤瀟灑,細細體會卻充滿凝重遲澀的趣味。”是古今常人所不能及。

『看篆樓舊藏』

冊內前籤“看篆樓珍藏”,“看篆樓”是清人潘有爲的齋號,字卓臣,號應麟,又號毅堂。父親潘振承曾被《法國雜誌》評爲十八世紀世界首富。家境闊綽的潘有爲不侍父營商而入仕途,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考取了進士,授職內閣中書,參與編纂《四庫全書》,又被翁方綱收爲入門弟子。潘有爲博文多才又好收藏,精於金石、彝鼎,醉心搜羅古錢、古印與書畫,“看篆樓”的藏品極豐且精,潘有爲也被時人稱爲“嶺南鑑藏家之魁首”。著名的“聽帆樓”潘正煒的許多藏品的來源,正是其族親潘有爲“看篆樓”的舊藏。

另,潘有爲著有《南雪巢詩鈔》《古泉目錄》《看篆樓古銅印譜》等傳世。

“藥房”是張錦芳的號,張錦芳字粲夫,又字花田,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年 ) 進士、授翰林編修,年輕時就讀於京師國子監,深受當朝名流紀曉嵐、錢大昕、翁方綱的賞識。張錦芳的詩文書畫造詣很深,才華橫溢,時與同縣胡亦常、欽州馮敏昌合稱詩界“嶺南三子”,後又與黎簡、黃丹書、呂堅並稱“嶺南四家”。潘有爲與張錦芳同爲嶺南老鄉,同在京師供職,又同爲翁方綱的弟子,想必二人私交甚篤,便請張錦芳爲他的珍藏題簽。

冊頁每開爲畫對題詩者孫均,字詁孫,號古云。出身名門,爲內閣大學士孫士毅之孫,隸漢軍正白旗。嘉慶元年襲三等侯爵,中年時奉母南歸,僑居於蘇州名園環秀山莊。孫均是乾嘉時期的一名篆刻家。畫史記載,孫均工於篆隸,刀法雄健,佈局嚴謹,印風爲浙派,書法長於篆、隸,也善寫生,花卉得青藤、白陽神趣。孫均的題詩畫論,極盡讚美,尤見他對陳老蓮作品的傾心。

『崇恩、潘博山、潘景鄭題後跋』

崇恩跋——琴軒舊藏

陳君洪綬,諸暨人,明季諸生,號曰老蓮,章侯其字也。甲申後自稱悔遲,生平所畫人物最工,其妙處遠紹龍眠、松雪,近跨仇、唐而上也。今得覩此寫生妙跡冊,花竹禽鳥、草蟲木石,無一不備極精妍,生趣欲活,設色尤覺雅淡可愛,足見名流能事,非徒以人物擅譽藝林,而此誠爲老蓮絕技,琴軒何緣得此,以娛晚年,勝諸時花美女也。玉牒崇恩題。”

鈐印:崇恩私印、仰之

崇恩爲清皇室氏族,字仰之,禹舲、語舲、雨舲,別號香南居士,亦稱語鈴道人,由廩貢生官至山東巡撫、內閣學士,爲清重臣。他工書善畫,嗜愛收藏名帖字畫,一些傳世的古書畫和古碑帖中常見有崇恩的鑑賞跋文和鑑藏印章。崇恩見此冊,贊爲精妍生趣,是老蓮“絕技”,又言“勝諸時花美女”詼諧真摯。文中“琴軒何以得此”,“琴軒”今無從細考,但文中所言能看出,在崇恩時代或他之前“琴軒”已經是有名的齋號了。

潘博山跋——諸仲芳舊藏

毛西河報周櫟園書,謂老蓮於鼎革後更其名悔遲,故稱老遲,又稱勿遲。其款署洪綬者,尚是甲申以前筆也。按老蓮生於明萬曆己亥,卒於清順治壬辰,年五十四。此冊端莊古豔,審其筆墨當作於四十前後,其時正摹追古人名跡,竭思力以赴之。故勾勒渲染,盡合宋賢矩度,可謂極寫生之能事,嘆觀止矣。餘頻年所見老蓮花鳥卷冊不下十餘本,當以此冊爲最精工。仲芳先生出示,驚爲神品,假歸細讀,留置累月,因識數語以志眼福。庚辰九秋博山潘厚記。”

鈐印:蘧盦、潘厚

潘博山(1904-1943),名厚,一名承厚,字溫甫,江蘇蘇州人,吳門望族潘祖蔭之後,祖父祖同(字桐生)有“竹山堂”藏書四萬卷。受家學影響,潘博山精於版本目錄之學,嗜好藏書,他與弟潘承弼(景鄭),將藏書增至三十萬卷,後得稀世之珍的宋蜀大字本《陳後山集》二十卷,把藏書樓命名爲“寶山樓”。凡明末史料,清人文集,時人稿本,鄉賢文獻,年譜家譜,歷代尺牘,金石碑拓以及名人書畫,無不兼收幷蓄,成爲現代藏界中的翹楚。

潘博山藏書之餘,兼事丹青,曾與吳湖帆組織“正社”書畫會,成員有於非闇、溥心畬、馮超然、徐邦達,陳子清、張大千、王季遷等,各個聲名顯赫。

做爲有着豐厚家藏,又能丹青,且見多識廣的潘博山來說,精品字畫古籍過眼自然不在少數,跋中潘厚有言,見過多套老蓮卷冊中,這一冊爲“最精工”且“驚爲神品”令他“歎爲觀止”。潘厚寫此跋時爲 1940 年,又言冊爲“仲芳先生出示”,可知民國後,此冊已是諸仲芳的藏品。諸仲芳,名華,號忍庵,好古畫收藏,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活躍於上海的著名藏家。

潘景鄭跋

流光駒駛,風雨催人,旅情迫暮。繚繞鄉魂,時縈夢寐黯別浦。滿眼春色依然,袛古人天末。縞紵雕零,寂寥贏得愁緒。衰鬢星霜,已行囊、磬懸飛絮。錦圖披展,多君遺芬未負。最是鴒原增痛,撫墨痕心苦。重贅鴻泥,點鴉還賦吟句。調寄華胥引。建生諸兄攜示尊翁仲芳先生舊藏老蓮寫生冊,有孫均、潘有爲、張錦芳、崇恩等題識,三君皆傳神能手,而崇氏藏弆著一時所得皆精品,跋中盛稱爲老蓮絕技之作,其推重可知。仲翁蒐羅書畫必擇精整無疵之品,尤憶抗戰時,賞析之樂,過從無間,其明眼爲不可及。先兄博山與仲翁尤契摯,此冊亦經題識並考定爲四十前後之筆。建生兄克纘先緒,護持迨四十餘載,可謂善繼善述矣。承命贅言,回憶先兄下世已卅餘年,而仲翁捐館亦逾廿年,僕亦且星霜盈顛,前塵夢影,恍如隔世。撫展之餘,不特山陽鄰笛之悽迷,益不禁鴒原如剡之痛耳。時壬戌仲冬,吳縣潘景鄭謹跋於滬濱寓樓,時年七十有六。”

鈐印:景鄭寄痕、景鄭倚聲、吳中我亦填詞手

潘景鄭是潘博山(1907-2003年)的弟弟,同爲“寶山樓”藏書的擁有者之一。潘景鄭少年時即拜江南大儒章太炎爲師學訓詁、拜吳梅爲師學詞、拜俞粟廬爲師學曲,成年後曾與張元濟、葉景葵、顧廷龍諸先生創辦合衆圖書館,有《說文古本再考》《日知錄補校》《詞律校導》《詞選箋註》《圖書金石題跋》《寄漚剩稿》等著作,爲當代古典文學研究家、目錄版本學家。

潘景鄭題此跋時爲 1982 年,繼兄長潘博山題跋已過四十餘年,攜冊而示的已是當年仲芳先生的後人“建生”諸兄,人是“前塵夢影,恍如隔世”,流光駒駛,冊中畫仍是“滿眼春色依然”。

往期佳文回顧

預展 | 中貿聖佳2018秋拍清乾隆甲辰年銅鏡:“熙雍”合雅,約隱章篇

預展 | 華藝國際秋拍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琅掛屏:皇權的象徵與帝王的博古雅好

預展 | 北京誠軒拍賣秋拍吳湖帆:我是一個有追求的“富三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