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城隍廟

沙縣城隍廟坐鎮沙縣城東,隸屬道教,是一座祭祀地方神城隍的廟宇。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建,嘉慶、光緒年間均有修葺。至今已有640年的歷史。

城隍廟的建築佈局宏闊大方,設有一個儀門、二廳事、兩廊廡和一座小巧玲瓏的演戲臺,並構築若干輔助性設施,佔地面積6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890平方米,規模固屬可觀,環境亦居優勢,是東南諸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沙縣城隍廟在民國時期和八年抗戰期間曾見證了時代的坎坷與磨難。民國十四年(1925年)前後,軍閥“郭旅”盤踞沙縣,強佔城隍廟作爲兵營,驅趕了打理廟宇的住持,指使一羣兵丁把城隍爺和七爺八爺以及兩廊排列的神像,統統打入“冷宮”,實行全封閉。廟中的文物古蹟,幾乎被蹂躪無遺。時不過四年,“郭旅”打了敗仗,倉皇棄甲而逃走了,久被禁錮的城隍廟神像與飽受折磨的廟宇,在邑人與道教羣衆合力搶救和扶持下,才漸漸恢復生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全民奮起抗日,福州許多機關單位陸續內遷,省立科學館遷至沙縣城隍廟,導致神像、道具等物體從殿中遷出。此時,開明的城隍爺順應情勢“挈眷”退隱林泉。抗戰勝利,省立科學院告別了沙縣,回返榕城。爲了慶祝抗日戰爭的勝利,爲迎接“息影”林下多年的城隍爺上殿,全縣街上人山人海,熱鬧空前,來到城隍廟瞻仰敬香的人流絡繹不絕。

建國後,城隍廟被作爲糧食倉庫,繼而改爲糧油食品廠,城隍爺神像淪落民間。1984年沙縣人民政府公佈城隍廟爲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1年9月移交縣博物館管理。經博物館申請上級撥來專款維修,古老的城隍廟纔開始逐步恢復原貌。1996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沙縣城隍廟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得到進一步保護。

來源:《沙縣客家》

圖片來源:遠山的博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