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会发现,电影除了演员留下的那点皮肤黄色带来的一点憧憬外,剩下的全是让人窒息与冰冷的白色——从演员穿的衣服,到殖民者的工程现场,再到上流人士开的汽车反出的光。说“绿色”是这部电影的主角毫不为过,它占据的镜头和画面比例绝对超过任何一个角色的戏份了:从身上穿的,到街上亮的,再到嘴里吃的,墙上刷的。

星期五言:你知道吗,在电影制作中,很多美术师、摄影师、服装道具师在电影色彩上下的功夫比编剧导演在台词演员上下的功夫要多,他们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会把整栋房子涂成蓝色、白色;他们会用滤镜或后期把整个电影色调变成黄色、绿色;他们会让演员全程穿上黑色或红色的衣服甚至干脆选用黑皮肤黄皮肤的演员;他们还会偏执地让演员喝红色的饮料,流绿色的血……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电影制作者下如此大血本在颜色上,颜色到底在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仔细研究发现:天呐,原来电影中还藏着如此多的秘密,难怪这些年没看懂“艺术片”。1、粉色:《破碎之花》里的主人公该找的是它

(注:该片拿下2005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破碎之花》讲的是一个男人照着一封信的线索寻找自己孩子生母的故事,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他非但什么都没找到,还碰了一鼻子灰……

电影就这么结束了,导演似乎对观众搞了个恶作剧。那么这部电影真就这么简单吗,如果你能从颜色入手,会发现这部电影竟藏着另一片天——

故事源起那封寄给主人公的“粉红色的信”;

接下来是穿着粉红色衣服的女友跟男主闹分家、男主进而来到邻居家跟扎着粉红色头绳的女孩儿聊天;

再之后男主上路拜访那些前女友,在第一个前女友家遇到其穿粉色衣服的女儿……

直到结尾男主看到粉红色打印机、碰到书包扎着粉红丝带的男青年,电影从头到位,如果你能按照“粉红色”拉出一条线来,会恍然,天呐,这不就是男主本该找的东西吗!

——所有跟粉红色有关系的人或事物都是爱他或他本该关心的,可他愣是没…2、绿色:《水形物语》里的颜色有毒

(注:本片拿下2017奥斯卡大奖)

▲《水形物语》剧照,2017

《水形物语》背景设立在战后美苏冷战之上,讲的是个哑巴女人和一个水生物的畸形恋。

说“绿色”是这部电影的主角毫不为过,它占据的镜头和画面比例绝对超过任何一个角色的戏份了:从身上穿的,到街上亮的,再到嘴里吃的,墙上刷的…绿色在剧中随处可见,一抓一大把。

▲注意角色身后的蓝屏、绿线;手里拿的绿糖;身上穿的黑白衣服

▲注意角色的同性恋身份,他试图亲近这个男孩儿,伴随着那个“绿色”的有毒的光

▲注意那个在剧中反复出现的绿色蛋糕(题外话:这场戏是在向“希区柯克”致敬吗?)

其用意何为?要知道,“绿色“如果在微观的器具或食品上出现,看的人往往第一反应会想到“有毒”这一概念。《水形物语》里的绿色恰恰都出现在那些灯光、服饰、墙壁、食物以及人鱼身上。

▼ 通过这些“绿色”我们不难发现两点规律:

其一是绿色在片中的载体都是那些西方国家战后的非自然的产物(多是物质商品),如蛋糕啦、霓虹灯啦、管道墙壁油漆啦等等;

其二,有毒的东西不止我们所认为的正面角色在承受,包括那个“人鱼”,包括“理查德”上尉吃的绿糖,开的轿车都是绿色的,都起到了“有毒”的效果。

由此看来,找到颜色才能真正找到故事里的反角和敌人了。3、黄色:《午夜巴黎》为什么那么暖

(注:本片为2011年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

▲《午夜巴黎》剧照,2011

《午夜巴黎》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夜晚,而且还是穿越到巴黎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可他怎么就不像那些黑色电影又阴暗又潮湿呢,也不像《美国往事》那种历史剧,看起来像退了色,过了时!

非但不过时,这部电影的黑夜还自始至终让人感到一股暖意,一股时尚而亲切的感觉,看的让人穿越的都不想回来了!

仔细想想,缘来全是居中的那个“黄色”在作怪——

从车灯,到室内的蜡烛灯,再到街上的弥红灯;从演员性感的肌肤到庸雅文艺的服饰再到摄像机薄雾般的滤镜,每一个道具无不散发着这种暖暖的“黄色之光”。

看这样的电影,不暖才怪!4、蓝色:《肖申克的救赎》哪来的莫名伤感!

(注:本片或1995年奥斯卡七项提名)

▲《肖申克的救赎》剧照,1995

看这部电影时,非但伤感,还迷惘、惆怅、忧郁、难过……

到底哪不对劲儿了!是男主角的不公平遭遇让人迷惘吗?不对呀,那该是气愤才对呀;是监狱生活让人忧郁,也不对,那么些人渣的折磨让人痛苦还来不及呢!到底是什么在作怪,大家一看图便知——

没错,是蓝色,导演可在这方面下血本了,他让所有囚犯穿上蓝衣服,铁丝网刷成蓝色,甚至连地面都后期漂蓝了!如此大面积的“蓝色浪潮”,能不让人忧郁伤感吗!5、白色:《情人》里男女主角为什么只穿那一套衣服

(注:本片改编自杜拉斯的经典情色小说)

▲《情人》剧照,1992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情色片,床戏镜头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可我为什么总觉得俩人做爱有点别扭呢,或者说心里总有点瞻前顾后的顾虑与担忧。

如果你不是只抱着看床戏的目的看这部电影,不妨留意那男女主角上床后干的事情。你会发现,电影除了演员留下的那点皮肤黄色带来的一点憧憬外,剩下的全是让人窒息与冰冷的白色——从演员穿的衣服,到殖民者的工程现场,再到上流人士开的汽车反出的光…

这些白色与两个人的情欲纠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映射出了殖民与被殖民间的残酷性,同时也预示了在这种坏境下追寻本性的人的悲剧收场。6、红色:杀红了眼的《罪恶之城》

(本片导演聚集了昆汀、罗德里格兹、弗兰克·米勒,几乎被“电影暴力分子”包场了,不极致才怪!)

▲《罪恶之城》电影海报,2005

用“暴力美学”都不足以形容这部电影了,它将情节、情感几乎简化到最少,剩下的全是性、杀、虐、残…

到底是什么让剧中的人物杀红了眼,不对,应该说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观众能又爽又刺激地把这么暴力的电影看到底!

没错,正是那个“红色”在其中所起到的催化的作用,像是给观众打了鸡血!

红色无疑能激发人类体内的激情与冲动,这种冲动甚至能让人浑身燥热、热血沸腾、想要打架,像搏击的人戴的红色拳击手套,像奥斯卡的红毯,像斗牛场上的红布…7、红蓝白色:《新桥恋人》的主角原来是颜色

用这部《新桥恋人》来结束我们这篇关于颜色的文章再合适不过了——它几乎就是一部用颜色组成的电影!里面的人物反倒像是道具,替代人物作为角色的便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新桥恋人》剧照,1991

在这些颜色中,蓝色和红色是主角,剩下的颜色是配角,每一个颜色角色都被导演象征化地与人或物捆绑起来,都多少代表了巴黎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于是,我们从这部电影中能看到一条清晰的关于颜色过渡、矛盾对立、交融、转变的过程,它隐在人物故事线的背后与其并行发展,直至电影结束。

先说到这吧,最后赘述一句话:若不是“颜色”,电影对观众的影响哪能发展到如此奇妙的地步,或者说,人生是否也是因这些色彩而奇妙呢!

关注【星期五文艺】,解读经典电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