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爲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是讓觀衆通過白色幕布,觀看一種平面人偶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場面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爲皮影。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爲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着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羣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爲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爲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

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衆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製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是一個複雜奇妙的過程。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其製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淨,然後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塗上桐油,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

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爲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爲圖案。忠良人物爲五分面,反面人物爲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淨、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釐米,低的有10釐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衆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爲“一擔挑”藝術。

第一步 選皮

由於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緣故,各方面的情況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製作材料也根據當地的使用獸皮的情況而定。在中國,較多使用牛皮、羊皮、驢皮、豬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國市場上應用最廣泛的材質。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隴東皮影的製作一般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

第二步 制皮

牛皮的炮製方法有兩種:一是“淨皮”,另一是“灰皮”。淨皮的製作工藝是在牛皮選好後,放在潔淨的涼水裏浸泡兩、三天(根據氣溫、牛皮和水的具體情況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颳去牛毛,第二次再颳去裏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漸刮薄,颳去裏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緻細作,把皮刮薄泡亮爲止。刮時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勻,手勁要輕而穩,以免損傷皮子。刮好後撐於木架之上,蔭幹即成。制皮的方式有很多,以陝西皮影爲例,通常有兩種方法炮製它的原材料——牛皮:“淨皮”和“灰皮”。“淨皮”的製作工藝是先將選好的牛皮放在潔淨的涼水裏浸泡兩三天,取出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工細作,把皮刮薄泡亮爲止。刮好後撐在木架上陰乾,晾到淨亮透明時即可製作皮影。“灰皮”也稱爲“軟刮”,浸泡皮時把氧化鈣(石灰)、硫化鈉(臭火鹼)、硫酸、硫酸銨等藥劑配方化入水中,將牛皮反覆浸泡刮制而成。這種方法刮出來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刻。

第三步 畫稿

製作皮影時有專門的畫稿,稱爲“樣譜”,這些設計圖稿世代相傳。

第四步 過稿

雕刻藝人將刮好的皮分解成塊,用溼布潮軟後,再用特製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並能解除皮質的收縮性,然後才能描圖樣。畫稿前對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項細緻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於頭、胸、腹這些顯要部位;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於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這樣既可節約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質量,同時也使皮影人物上輕下重,在挑籤表演和靜置靠站時安穩、趁手。接下來是描圖樣,用鋼針把各部件的輪廓和設計圖案紋樣分別拷貝、描繪在皮面上,這叫“過稿”,再把皮子放在棗木或梨木板上進行刻制。

第五步 鏤刻

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刀具有寬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圓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講究,藝人需要熟練各種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據傳統經驗,在刻制線狀的紋樣時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線條的紋樣時用平刀去推;對於傳統服飾的袖頭襖邊的圓型花紋則需要用鑿刀去鑿;一些曲折多變的花紋圖樣,則須用斜口刀刻制。藝人雕刻的口訣如下:櫻花平刀扎,萬字平刀推,袖頭襖邊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刻線有虛實之分,還有暗線、繪線之分。

虛線爲陰刻,即鏤空形體線而成,皮影多爲這種線法。實線保留形體輪廓挖去餘部,爲陽刻,多用於生旦、須醜的白臉,凡白色的物體都用陽刻法。虛實線沿輪廓的兩側刻出斷續的鏤空線,多用於景片建築的刻制。暗線則用刀劃線而不透皮,多在活動關節處。繪線是以筆代之,以表現細緻的物體。刻制皮影有口訣相傳,程序如下:刻人面——先刻頭帽後刻臉,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刻衣飾花紋——卍字先把四方畫,四邊咬茬轉着扎。雪花先豎畫,然後左右再打叉。六欞丟出齒,挑成雪花花。刻盔甲——黃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刻建築裝飾——空心桃兒落落梅,雪裏竹梅六角龜,一滿都在水字格。

第六步 敷彩

皮影雕完之後是敷彩。老藝人用色十分講究。大都自己用紫銅、銀硃、普蘭等礦植物炮製出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着色。着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以陝西皮影爲例,敷彩的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純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內,放進幾塊用精皮熬製的透明皮膠,然後把盅子放在特製的燈架上,下邊點燃酒精燈火,使膠色交融成爲粥狀,趁熱敷在影人上。雖是色彩種類不多,但老藝人善於配色,再加上點染的濃淡變化,使色彩效果異常絢爛。

第七步 發汗熨平

敷色後還要給皮影脫水發汗,這是一項關鍵性工藝。它的目的是爲了使敷彩經過適當高溫喫入牛皮內,並使皮內保留的水分得以揮發。脫水發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夾住皮影部件,壓在熱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鐵或電熨斗燙;此外還有一種土辦法是用土坯或磚塊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麥秸燒熱,壓平皮影使之脫水發汗。脫水發汗的成敗關鍵在於掌握溫度火候。過去藝人們掌握火候的土辦法叫“彈指點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彈滴在熨具上,觀察水的變化,判斷溫度的高低。既看水點所起泡沫大小的變化,也看水分蒸發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溫度一般在攝氏七十度上下。溫度恰當,皮子脫水發汗順利,皮內水分揮發了,顏色也喫入皮內了,皮影色澤鮮美,且久不褪色,而膠質也可溶化封閉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翹扭變形。如果溫度過高則會使皮子縮爲一團,工藝全部報廢;溫度不足,膠色就不能溶入肉皮,皮內的水分難以排盡,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澤不亮,時間長了還會變形。

第八步 綴結完成

爲了讓皮影動作靈活,一個完整皮影人物的形體,從頭到腳通常有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共計十一個部件。頭部——頭包括顏面、帽、須和頸部,下端爲楔子,演出時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內,不用時則卸下保管。胸部——上部裝置卡口,皮影人頭就插在那裏。與胸上側同點相釘結的有兩臂,各分爲上下臂兩節,小臂下有手相連。腹部——腹部上方與胸相連,下方與雙腿相連,腿部與足爲一個整體(包括靴鞋在內)。皮影人物各個關節部分都要刻出輪盤式的樞紐(老藝人稱之爲“骨縫”),以避免肢體疊合處出現過多重影。連接骨縫的點叫“骨眼”。骨眼的選定關係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選擇恰當會有精神抖擻之相,反之則顯得佝僂垂死,萎靡不振。選好骨眼後,用牛皮刻成的樞釘或細牛皮條搓成的線綴結合成,十一個主要部件就這樣裝成了一個完整的影人。爲了表演的需要,還要裝置三根竹棍作操縱桿,也就是籤子。文場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裝置一根籤子,用鐵絲相連,使影人能反轉活動,再給雙手處各裝置一根籤子,便於雙手舞動。而武場人物胸部籤子的裝置位置在胸後上部(即後肩上部),以便於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臥、躺、滾、爬、打鬥等百般姿態。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衆多流派。有沔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

河北、北京、東北、山東一帶的各路皮影唱腔,雖同源於冀東灤州的樂亭影調,但各自的唱腔分別在京劇、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間歌調的滋潤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暢的平調、華麗的花調、悽哀的悲調不一而足。而其中唐灤地區的掐嗓唱法十分獨特。

藝術流派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佈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爲集中的爲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絃。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