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袁绍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拿下官渡进攻许都,而曹操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与袁军相持。

袁绍不慌不忙,造了十几丈高的木城,堵在曹操军营对面,前头用土堆成小山,弓箭手藏在木城中,以小山做掩护,向曹营射击,箭如飞蝗,曹军士兵要用盾牌遮住才能行走。

曹操则制一种霹雳车,车上装了机械发射器,用十二斤重的石块做弹头,扳动机械,炮弹飞出三百多步远,把对方的木城击的粉碎。

袁军挖地道,通向曹军营盘,曹操便在军营周围挖出又宽又深的护沟,只等敌人挖到沟边,一阵乱箭,射得对方没法抬头,只好再用泥土堵住。

就这样相持了几个月,曹操的粮食快吃完,战士们十分疲乏,输送物质的百姓也很辛苦,军心开始动摇。

曹操很着急,和谋士荀彧商量,不如退回许都,引动袁绍跟来追击,再伺机消灭他。

荀彧极力反对:“当前的景况,比起汉高祖在荥阳,总要好些吧?当时楚霸王力量大,高祖却没退却,因为退却就会胆虚,兵败如山倒,只会垮台的!他咬紧牙关坚持,终于熬过来了。现在我军虽弱,竟能拖住袁军,可见我们的力量也不弱,重要的是寻找战机,出奇制胜,才是一条生路啊!”

听完这番话,曹操信心大增,从此经常亲自慰问军士,鼓舞斗志。看到运粮的百姓,也要亲自鼓励;“再过十多天,打败袁军,就不用辛苦你们了。”

其实曹操根据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刚愎自用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只要集中兵力扼守要道,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定能击溃袁军。

有信心就会有转机。

当两军交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攻下许都,迎接天子出来,然后两面夹击,曹操怕是不当俘虏也狼狈。”,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不以为然,“用不着那么费劲,我一定要在官渡活捉曹操!”

不料,许攸的家人犯了法,关入监狱。许攸得知消息,非常气愤,连夜逃出大营,直奔曹军。曹操听说许攸到了,靴子没穿,帽子没戴,飞快出营迎接,刚见面,张开双臂,抱着许攸,“子远兄,热烈欢迎你,我的大事成功了!”携手入座以后,许攸开门见山,问道:“袁军声势浩大,不知曹公如何安排的?还有多少粮草呢?”

曹操忽悠许攸说粮草很充足,最后不得不承认只有一个月的存粮。

许攸说“曹公凭一支孤军,守住官渡,既没粮草,也无援兵,真是危急关头!袁军的粮草屯在乌巢,守卫松懈,如派出快速部队,突然袭击,放一把大火,不出二天,袁绍的军队就会大乱。”

曹操大喜,经过精心谋划,亲自率领精兵轻骑五千人,换上袁军衣装,打起袁军的旗帜,捆住马的嘴巴,每人抱一捆干柴,连夜出发,路上有人问及,就说:“袁公怕曹操抄后路,派我们去加强防备。”到了乌巢,顺风纵火,守军将领淳于琼只得退守军营。

当袁绍的援军赶到乌巢时,曹军将士都很担心,要求分兵抵抗,曹操干脆不理,“打到屁股边来了再告诉我!”,兵士们被逼上了绝路,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曹操的胆略,因为分兵抵抗,只能被围而歼之,各个击破,当混到一起时分不清敌我,在冷兵器时代,靠的是力大英勇,一夫当前,万夫难挡,曹操的兵是精选的,加之被逼上了绝路,个个英勇,把淳于琼打的大败。

粮草烧光,抓住俘虏一千多,牛马不计其数,曹操下令,割掉俘虏的鼻子和牛马的嘴唇,然后放掉,袁军看到后恐怖至极,人慌马乱,袁军阵营混乱了,不受约束,纷纷逃窜;袁绍和儿子袁谭脱掉军服,一身儒生打扮,带着八百骑士,渡过黄河,向北逃去。

曹兵大军追之不及,就把七万多俘虏全部活埋了,袁绍闻风丧胆,不敢动弹。

官渡之战结束了,这一仗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战争中,心理素质很重要。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 刘邦和项羽的生死决战发生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在今安徽境内)。在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刘邦的军队包围了项羽和他的军队。项羽虽已处于劣势,但也还有十万军队,刘邦并不能一下把项羽消灭。 一天夜里,被包围的项羽和他的士兵听见四周响起熟悉的歌声。仔细一听,原来是自己家乡楚地的民歌。歌声是从刘邦的军营里传来的。项羽和他的士兵非常吃惊,以为刘邦早已攻下他们的家乡,抓来了许多家乡的亲人当俘虏,而这熟悉的歌声也引起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一时项羽军中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趁夜 色逃亡,十万人逃得只剩下几百人。 原来,这是刘邦使用的计谋。他组织自己军队的士兵唱那些感伤的楚地民歌,正是为了扰乱项羽军队的稳定。 垓下之战最终项羽自刎,刘邦获得全胜。

近代中国人民就是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中,百折不挠,变被动为主动,由弱到强,一步一步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的中国“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相关文章